麻醉深度监测与调控优秀课件
听觉 通道
2
I II
IV V
III
000..6.66
000..5.55
000..4.44
VI
000..3.33
000..2.22
Po
000..8.88
PPaa
PP 000..6.66
11
000..4.44
000..2.22
PP22
000..1.11
000
5555
11110000
11115555
22220000
全麻状态的组成成分
➢ 从临床作用的角度:
➢ 意识丧失(Unconsciousness) ➢ 制动(Immobility) ➢ 镇痛(Analgesia) ➢ 对病人的无伤害 (Not harming the patient)
➢ 从全麻临床实施的角度:
➢ 全麻的实施多是不同药物的组合,以使药物的副作用尽可能地降低 并达到最佳的麻醉效果。
二、麻醉深度监测
当前临床常用指标
➢血流动力学指标 ➢瞳孔大小 ➢流泪 ➢出汗 ➢呼出末二氧化碳波形
麻醉深度监测技术
✓AEP ✓EEG (pEEG) ✓EMG ✓HRV ✓IFT (isolated forearm technique) ✓SLEC(spontaneous lower esophageal
ARX和MTA模式以及BIS的测算延迟时间
清醒 睡眠
30 -60 秒 2- 6 秒
ARX- 指数 AAI
BIS分析 移动时- 间平均数模式
总的延迟时间
▪ 传统的移动时间平均数模式: 30~60 秒 ▪ 外因输入自动回归模式: 2~6 秒
ARX模式的发展历程
▪ 最早用于军事与勘测:直升机上摄像
▪ Mr. Erik Weber Jensen在上世纪攻读生物医 学工程博士时开始将ARX方法用于提取听觉 诱发电位
➢MLAEP波形有明确的解剖学定位。
许多研究均显示 MLAEP是监测镇静深 2 度极具前途的方法。
1
0
Na Nb
1 . (B a se lin e ) 3. (R am say=6) 4. (R am say=4)
A m p litu d e [u V ]
-1
Pa
-2
0
20
40
6080100Latency [m s]
➢ 此后许多麻醉工作者开始描述一些体征来反映一定的麻醉深 度,而这些体征大多均与肌肉张力和反射有关。
➢ 1942年,肌松药开始在临床广泛应用,以前的判断标准已 不再适用。
术中知晓
▪ 1945年Lancet社论为标志 ▪ 麻醉危险在此之前100年是过深 ▪ 麻醉危险在此之后是过浅
认知功能
1990年~1993年,Griffins和Jessop:
contractions)
➢自发及诱发脑电技术在麻醉深度监测 中的运用
Consciousness & Brain Activity
BIS是第一个得到 FDA批准的用于监 测药物镇静催眠作 用的特殊技术。
BIS分析计算流程
EEG
BIS
功率谱分析
双频分析 爆发抑制
基于以前 麻醉数据 库的经验 性分析
ARX模式AEPindex早期文章
▪ Jensen EW, Lindholm P, Henneberg SW. Autoregressive modeling with exogenous input of middle-latency auditory-evoked potentials to measure rapid changes in depth of anesthesia. Methods Inf Med 1996; 35: 256-260.
乙醚麻醉
➢ 麻醉—乙醚麻醉时病人的状态 ➢ 乙醚麻醉—金标准:全麻状态是由一系列可辨别的
生理状态所组成的,它可以与适合于人体手术的乙 醚所致的状态相比较。不依赖于任何原理,可以作 为一种参考或者金标准。
1987年
Prys-Roberts
美国麻醉科医师协会
全麻 麻醉科医师严密监测无意识
的病人并根据情况给与相应的控制 和治疗措施。
22252555
33303000
33353555
000
222
444
666
888
111000
No
6666
7777
Naa
---000..2.22
NNbb
---000..4.44
NN22
---000..6.66
NN11
MLAEP在监测镇静/麻醉方面较自发 脑电有解剖学和生理学上的优点:
➢MLAEP是大脑对声音刺激的主动反应;
①有意识的知晓,有显性记忆 ②有意识的知晓,无显性记忆 ③无意识的知晓,无显性记忆,有隐性记忆 ④无知晓
合适的麻醉深度?
1990年Stanski: 当一种或几种麻醉药的浓度达到足以满 足手术并使病人舒适的效应时
个人理解
麻醉深度
➢是麻醉与刺激共同作用于人体而产生的一种 人体受抑制状态的程度。
➢随着麻醉与刺激强度各自消长,麻醉深度处 于相应的动态变化之中。
➢信号噪声比(SNR)与波形重叠次数的平方 根成正比。如果SNR是1:20,则256次重叠 SNR将升高至4:5。如果1次波形扫描需80 ms,单重叠256次就需20 s;
➢单纯移动平均方法并不能有效获取MLAEP的 信息,虽然对MTA模式做出了一些改进,但 仍需250~500次原始波形叠加来获取满意的 MLAEP。
麻醉深度监测与调控优秀课件
请问:
✓麻醉???
✓麻醉深度???
一、概念——麻醉
麻醉
➢ 一世纪,希腊哲学家Dioscorides首先使用 ANESTHESIA来描述毒参茄属植物引起的昏睡状态。
➢ 1846年,Oliver Wendell Holmes使用 ANESTHESIA描述一种能实施外科手术的新现象, 即病人对手术创伤不能感知。至此,“麻醉”概念 正式形成。
➢ 现代全麻技术主要是催眠药、镇痛药及肌松药的联合应用。 ➢ 药物的不同组合主要是依赖于所拥有药物的种类、给药的方式和所
给药物各自相对应的量。
一、概念——麻醉深度
麻醉深度
➢ 1847年,Plomley首先明确提出“麻醉深度”: 陶醉 兴 奋 深麻醉。
➢ Guedel经典的乙醚麻醉分期:痛觉消失期(Analgesia), 兴奋谵妄期(Delirium),外科手术期(4级)(Surgical stage)和呼吸麻痹期(Respiratory analysis)。
提取并计算出MLAEP指数的模式有两种:
经典的移动时间平均数模式(MTA model),耗 时约45 s;
新型的外因输入自动回归模式(ARX model), 耗时约2~6 s 。近来,外因输入自动回归模式提取 的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已逐渐试用于临床监 测麻醉/镇静深度。
MTA模式的两大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