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桃坪羌寨

桃坪羌寨

简介
桃坪羌寨,在理县东40公里处,距成都市约180公里。

该寨是羌族建筑群落的典型代表,寨内一片黄褐色的石屋顺陡峭的山势依坡逐坡上垒,其间碉堡林立,被称为最神秘的“东方古堡”。

桃坪羌寨以古堡为中心筑成了放射状的8个出口,出口连着甬道构成路网,本寨人进退自如,外人如入迷宫。

寨房相连相通,外墙用卵石、片石相混建构,斑驳有致,寨中巷道纵横,有的寨房建有低矮的围墙,保留了远古羌人居“穹庐”的习惯。

民居内房间宽阔、梁柱纵横,一般有二至三层,上面作为住房,下面设牛羊圈舍或堆放农具,屋内房顶常垒有一“小塔”,供奉羌人的白石神(一块卵状白色石头)。

堡内的地下供水系统也是独一无二的,从高山上引来的泉水,经暗沟流至每家每户,不仅可以调节室内温度,作消防设施,而且一旦有战事,还是避免敌人断水和逃生的暗道。

历史
桃坪历史悠久,据史料记截,寨子始建于公元前111年,西汉时即在此设广柔县,桃坪作为县辖隘口和防御重羌笛区便已存在,到现在已集2000多年的历史于一身。

桃坪羌寨,羌语“契子”,依山傍水,土沃水丰,人杰地灵,岷江支流杂谷脑河自村而过。

该村寨集古朴浓郁的民风民俗,神奇独特的羌民族建筑,天然地道的羌族刺秀和奔放的羌族歌舞,展示着古朴迷离的羌族历史。

夜幕降临,篝火熊熊,羌家人围着咂酒、载歌载舞,往往是“一夜羌歌舞婆娑,不知红日已瞳瞳。


“龙来氐羌黄河头,征程漫漫几个秋”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而又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便是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代表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中有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关于民族(或氏族、部落)称号的文字,即“羌”,是中国人类族号最早的记载。

《说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

”羌,属他称,即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陕
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游牧民族的泛称。

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氐羌族群绝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他们有不同的语言、服饰、习俗等,唯一的共同点可能就只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

风土人情
桃坪羌寨似乎浓缩了羌族千年历史,在桃坪羌寨内,多少年来羌民们都保留着传统的生活习惯,从田间采摘苹果的孩童祷门前穿著整齐民族服饰的老者,从正在织羌绣的妇女到喝着青稞酒的彪汉,都呈现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境界。

羌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为“祭山会”(又称转山会)和“羌年会”(又称羌历年),分别于春秋季举行。

实际上是一种春祷秋酬的农事活动,却始终充满浓郁的宗教色彩,更折射出远古神秘文化的光辉。

建筑特色
寨内的巨大碉楼,雄浑挺拔,屹立于比肩走袂的村寨中,高高低低,从数米到数十米,建筑形式有四、六、八角,以土、石、麻筋、木为料,有的仅用土木。

寨子是一处石碉与民居合二为一的建筑群,片石与黄泥砌成的坚固经历了无数的地震后仍完好无损。

墙体和墙体之间的巷道深幽而神秘,因一些巷道上搭建了房屋,于是有了无数暗道,走入其中就像步入了历史的迷宫。

施工时不绘图,不测算,不吊线,信手砌成,结构匀称,棱角突兀,雄伟坚固,精巧别致,是世界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大奇观,令人叹为观止,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考察桃坪羌寨一反传统古城设东、西、南、北四门的建筑形式,筑成了以高碉为中心的放射状8个出入口。

而8个出入口又以13个甬道织成四通八达的路网。

寨内人进出自如,而外来人却如入八阵迷宫,非本寨人指引,不可通行。

寨内的地底下,挖掘了众多的引水暗渠,上盖石板和土,一定距离间,留有活动石板,揭开即可取水。

这些水渠方便、保密,在寨内编织成流经每栋碉楼的水网,为战时提供了巨大的生存空间。

桃坪神奇的路网、水网、房顶,组成了羌寨内地上、地下、空中三种立体交叉的道路网络和防御系统,这也是桃坪羌寨建筑的奇特之处。

将高大的石碉与民居合二为一的建筑群。

这个寨子里最古老的建筑是两千年前用黄泥、片石作材料建成的,集数学、几何、力学为一体,显示了羌族这个古老的民族在历史上曾经的辉煌。

碉楼是整个寨子的标志性建筑,目前仅存两座,一座是陈仕明家的住宅,另一座雄踞在寨子对面的河岸上。

碉楼分为9层,高30米左右,各层四方开有射击窗口,顶楼的钟孔是作为传递消息用的。

羌族建筑,就近取材,利用附近山上的土、石等资源,先在选择好的地面上掘成方形的深一米至两米左右的沟,在沟内选用大块的石片砌成基脚。

宽约三尺,再用调好的黄泥作浆,胶合片石。

石墙自下而上逐渐见薄,逐层收小,石墙重心略偏向室内,形成向心力,相互挤压而得以牢固、安定。

屋顶结构层次由下至上分别是主梁、掾子、劈材层、竹杆、黄刺。

棕耙,颇具民族特色。

桃坪羌寨因典型的羌族建筑、交错复杂的道路结构被称为“东方神秘古堡”,是世界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建筑文化艺术“活化石”。

文物
在佳山寨发现有“石棺葬”,随葬品多为陶器,也有铜、铁、木制陪葬品,向世人展示出羌民族古老的历史,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民俗考察、研究依据。

羌民族跳沙朗(意为唱起来、摇起来)、喝咂酒、吹羌笛、着刺绣。

桃坪羌寨依山而建,杂谷脑河水从寨前奔流而过。

寨内耸立两座九层石块垒砌的土舍雕,与对岸山峰烽火台遥遥相望。

羌寨民房依山建于斜坡之上,均以石块垒砌而成,古羌先民引山泉修暗沟从寨内房屋底下流过,饮用、消防取水十分方便,人行寨内但闻水声叮咚于地底。

桃坪羌案被中外专家称为“建筑文化艺术活化石”。

其居所多“依山而居,累石为室”。

桃坪羌寨就是最典型的羌族建筑。

片石、泥土和木头,在勤劳的羌民族手中,奇迹般地建筑起高十余丈的羌寨,他们世代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披星戴月,播种理想,收获希望。

走入桃坪羌寨,就走进了这个民族之中,去领略浓郁的羌族风情,感受羌民族古老的历史,体味羌民族神秘的文化,品尝独有的风味食物,不能不为这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也不能不为这个民族走向辉煌的理念所折服。

文化特色
羌餐
是桃坪羌寨的主要特色之一如果有幸到羌家作客,热情好客的主人会给你端来香味朴鼻的羌家腊猪肉、羌餐烤全羊香锗腿和柳沟肉,还有山龙须、蕨菜、刺隆包等山野菜。

羌家姑娘会为你敬上醇香的青稞酒。

在一阵阵甜甜的羌家祝酒歌的感染下,也许你会醉意朦胧,也许你会飘然若仙,使你终身难忘。

羌绣
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中的瑰宝。

也是桃坪姑娘的拿手绝活。

由于羌族姑娘从小就喜欢学习刺绣,从而学成了精于手工的传统技艺。

到了出嫁的时候,姑娘们一定要尽其所能绣出几件最好的嫁衣,最好的云云鞋和最好的鞋垫,否则会被男方轻视。

所以,羌绣能
历经一千多年历史而传承至今,而且精美绝伦,成为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和收藏品。

羌族歌舞
是桃坪羌寨的主要特色。

到桃坪羌寨不看羌族歌舞,你会觉得非常遗憾。

羌族人民能歌善舞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以歌声伴随自己的劳动,用舞蹈表现自己的生活,逐渐形成了热情奔放的艺术风格。

羌族歌舞中,有表现劳动生活的;有表现爱情的;还有表现祭祀活动或驱除鬼神的。

羌族歌舞形式多样,有独唱的、有对唱的、还有集体对歌的,比如改盘歌、花儿纳吉等等。

羌族沙朗舞(即集体锅庄)是最为活跃、奔放的艺术形式,男女老幼均可参与。

几十个人、上百个人高歌劲舞,气氛非常热烈。

皮鼓舞原来是羌族巫师祭神才跳的,后来也逐渐演化为风格粗犷的羌族舞蹈,成为羌族舞蹈中的一支绚丽的奇芭。

每逢过年过节或者村里有人举行婚礼,全村人都要聚在一起,燃起熊熊的篝火,喝着醇香的咂酒,唱山歌,跳锅庄,有时闹到通宵达旦。

在桃坪羌寨旅游,你可尽兴地观赏羌家歌舞,也可以参加篝火晚会,在吃完烤羊肉,喝了青稞酒以后,在熊熊篝火的辉映下,跟着羌家姑娘小伙翩翩起舞,从中领略古羌文化的精深内涵。

旅游指南
进出交通
成都茶店子汽车站乘车,到达地点的顺序为理县—桃坪—米亚罗,每天7:20、8:10、9:00、13:00、14:50共4班车到米亚罗,票价41.5元,需5个半小时到达。

停留住宿
寨子理很多人家都可以住宿,其中周礼智家是这个寨子较早接待客人的客人,他家的外部是古楼,里面有比较现代的装修,有几间客房,还算干净,另外可以选择住在理县县城。

顺道游览
米亚罗:地处四川理县,是中国最大的红叶风景区,海拔2700米。

“米亚罗”是藏语,意即“好耍的坝子”,地处岷江支流杂谷脑河谷地带。

这里气候凉爽,景色绝佳,尤其到了深秋季节,红叶从高到底,层次分明地从山下红下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