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协调性的评价
效果。
评价方法
协调性评价实际是对精细运动技能及能力的评价
交互动作 协同性 准确性
交互动作 检查主动肌和拮抗肌之间的运动相互 转换的能力。
协同性 检查这些共同作用的肌群是否协调配合 准确性 检查估计测量或判断距离的能力。
一、指鼻试验
方法 嘱患者先将手臂伸直、外旋、外展,以食指尖
触自己的鼻尖,然后以不同的方向、速度、睁眼、闭 眼重复进行,并两侧比较。
临床意义
小脑共济失调患者动作笨拙,节律慢而不 匀,称轮替动作不能。
五、闭目难立征
方法 嘱患者双足并拢站立,两手向前平伸,
闭目。如出现身体摇晃或倾斜则为阳性。
临床意义
感觉性共济失调 闭目不稳提示两下肢有感 觉障碍。
小脑共济失调 闭目、睁眼皆不稳提示小 脑蚓部病变。
六、站立后仰试验
方法 患者取站立位,嘱其身体
2. 书写 小脑疾患者写字将纸穿破,歪斜、 开始时字小,越写越大。帕金森氏征相 反。
3. 站立姿势 两足间距增大,双侧上肢均 呈外展位,加重时全身不规则地摇摆, 向后跌倒。
患者的功能障碍表现
4. 语言 说话唐突,吐字不清,音量大小不等, 强弱不同,失调性构音障碍。
5. 眼震 首先让患者平视前方,然后嘱其看一 侧的固定目标,便产生眼震。
6. 步态 常见的异常步态有
蹒跚步态 见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患者 共济失调步态 见于小脑疾患、酒精中毒及
脊髓疾病的患者
慌张步态 见于震颤麻痹患者 剪刀步态 见于脑瘫患者
小结
协调的定义 不自主运动的表现 掌握协调性评价的方法 熟悉患者功能障碍的表现
震颤
舞蹈样动作
Hale Waihona Puke 手足徐动三、跟-膝-胫试验
方法 患者仰卧,上抬一侧下肢用足跟碰对侧
膝盖,再沿胫骨前缘向下移动。
临床意义
小脑损害时抬腿触膝易出现辨距不良和意向 性震颤,下移时常摇晃不稳。
感觉性共济失调时,患者足跟于闭眼时难寻 到膝盖。
四、轮替动作
方法 嘱患者以前臂向前伸平并快速反复地做
旋前旋后动作,或以一侧手快速连续拍打对侧 手背,或足跟着地以前脚掌敲击地面等。
临床意义
小脑半球病变时可看到同侧指鼻不准,接近鼻尖时 动作变慢,或出现动作性震颤,且常见超过目标。
感觉性共济失调是睁眼做无困难,闭眼时则发生障 碍。
二、指指试验
方法 嘱患者伸直食指,曲肘,然后伸直前
臂以食指触碰对面检查者的食指,先睁眼做, 后闭眼做。
临床意义
若总是偏向一侧,则提示该侧小脑或迷路 有病损。
异常的现象是肢体过度回弹,即前臂 回收反击身体,见于小脑损伤患者。
九、观察日常生活动作
观察吃饭、穿衣、系纽扣、取物、书写、 站立姿势以及步态等活动是否协调正确。
有无动作性震颤、言语顿挫等。 观察有无不自主运动。
患者的功能障碍表现
1. 自理活动 吃饭、穿衣、系纽扣等日常 生活动作因上肢的动摇而难以完成。
舞蹈样动作 为肢体的一种快速的、不规则、 无目的、不对称的运动。
基础知识
手足徐动 为手指或足趾的一种缓慢持续的伸 展扭曲动作,可重复出现且较有规 则。
手足搐搦 手足肌肉呈紧张性痉挛。
摸空症 表现为上肢一种无意识摸索动作。
评定目的
了解和判断肌肉或肌群在维持姿势以及运动中的 功能状况;
根据障碍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与目标; 选择适当的器械辅助运动以提高安全性; 衡量康复训练的效果和∕或改善协调能力的药物的
后仰。
临床意义
小脑疾患时膝不能弯曲而向后方 倾倒。
七、准确性测验
测验1
七、准确性测验
测验2
右 左
七、准确性测验
测验3
右
右
左
左
八、反弹测验
方法 患者上肢外展、屈肘位。检
查者握住其前臂用力向伸肘位牵拉, 让患者屈曲前臂与检查者进行对抗 运动,然后突然松手。 临床意义
正常情况下,拮抗肌群(肱三头肌)将 收缩对运动进行校准并制止肢体的运 动。
运动协调性的评价
协调
定义:是指在准确完成一个动作的 过程中多组肌群共同参与并相互配 合、相互和谐的性质。
协调是完成精细运动和技能动作的必要条件。
协调是姿势控制所必需具有的基本条件。
基础知识
共济失调 不自主运动
震颤 是两组拮抗肌交替收缩所引起的一种肢 体摆动动作。
静止性震颤 老年性震颤 动作性震颤 姿势性震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