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刺配合糖皮质激素、改善微循环药物治疗

针刺配合糖皮质激素、改善微循环药物治疗

针刺配合糖皮质激素、改善微循环药物治疗摘要:目的:比较传统纯针刺和针刺配合糖皮质激素和改善微循环药物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疗效。

方法:将对最近六年内所有治疗过的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统计和数据分析,将之分成纯针刺治疗组和针刺配合糖皮质激素和改善微循环药物治疗组。

结论:针刺配合糖皮质激素和改善微循环药物治疗组有明显缩短疗程、痊愈率高、痛苦小的优势。

关键词:面神经麻痹;针刺;糖皮质激素;改善微循环药物
【中图分类号】r68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
(2012)06-0269-02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瘫)以贝尔麻痹最多,占所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例的60%~75%,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上、下表情肌均瘫痪。

静态观,轻度面神经麻痹时两侧基本对称,仔细观察可见瘫痪侧额纹变浅或消失,眼裂一般比对侧大,面部组织松弛。

重度面瘫以及长期面瘫者两侧明显不对称,甚至出现瘫痪侧面肌萎缩,面部组织更加明显,当向瘫痪侧倾斜头部时可见面部组织下垂,人中线明显偏斜,眼裂明显变大,下睑常呈外翻下垂,溢泪,可并发结膜炎和角膜炎,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甚至偏向健侧,可有流涎表现。

检查时可见瘫痪侧额肌与眼轮匝肌张力明显下降甚至消失。

动态观,上面部肌肉随意运动障碍时,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皱眉、皱额,眼不能闭拢,用力闭眼时眼球转向外上方露出角膜下的白色巩膜。

该病多发于春秋季节,由于病因不明,
多数学者认为血管供血不足和hsv-1(单纯疱疹病毒1型)复发感染引起神经缺血、水肿、受压,上述病因相互联系,形成恶性循环,
使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而出现面肌瘫痪。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全部107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均为我科室自2006年1月份开始至2011年1月份结束的患者。

我科室自2008年开始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治疗在传统针刺的基础上加用
糖皮质激素和改善微循环药物进行治疗,统计分为两部分进行,即2006年1月份到2008年1月份的患者全部用传统针刺治疗,共有患者32人,年龄最小19岁,最大76岁;2008年1月份到2011年1月份共有75人,为了便于比较,从75人中选出与前两年患者年龄性别基本对等的32人,年龄最小21岁,最大73岁。

两组在患者年龄、性别、病程、面瘫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程度分级:根据h-b法将患侧功能状况分为6级:ⅰ级为正常(所有局域面肌功能正常);ⅱ级为轻度功能障碍(大体:闭眼时有轻度减弱,可有轻度联动;安静:正常对称,张力好;运动:前额中到好,眼睛轻轻用力可完全闭合,口轻度不对称);ⅲ级为中度功能障碍(大体:两侧面部明显不对称但不丑陋,没有严重的联动、挛缩或半面痉挛;安静:正常对称,张力好;运动:前额轻到中,眼睛用力可完全闭合,口用最大力也觉减弱);ⅳ级为中重度功能障碍(大体:两侧明显不对称,丑陋,减弱;安静:正常对
称,张力好;运动:前额无运动,眼睛不完全闭合,口用最大力也觉得不对称);ⅴ级为严重功能障碍(大体:只有轻度可觉察运动;安静:不对称;运动:前额无运动,眼睛不完全闭合,口仅从轻度运动),ⅵ级为全瘫(无运动)。

1.3纳入标准:符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表现,同时无外伤、糖尿病、耳道疾病等其他原因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均属该课件讨论范畴。

2辩证分型
分型原则:按病情的不同阶段划分。

2.1风寒袭络:起病突然,目张不合,露睛流泪,口角偏向健侧,伴畏风恶寒,面肌发紧,或者耳后疼痛,有明显受凉史,舌红苔薄白,脉浮紧。

2.2邪热壅络:起病骤然,以一侧耳枕部疼痛,耳部疱疹,耳鸣重听为首发症状,继则出现该侧口眼歪斜,伴心烦口苦,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滑数。

2.3风痰阻络:发病急骤,口眼歪斜,面肌麻木,伴颜面做胀,头重身软,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2.4气虚血瘀:口眼歪斜,日久不愈,面肌拘紧抽搐,伴神疲倦
怠,面颊筋肉萎缩,舌质紫暗,苔薄腻,脉弦细。

3治疗方法
3.1传统针刺组:取穴:主要在患侧面部阳明经穴和对侧合谷穴为主,根据辩证分型行针刺治疗。

风寒外袭型给予浅刺、久留针(30
分钟),以祛风散寒;风热侵袭型给予浅刺出血,不留针或留针(15分钟),以祛风清热;痰瘀阻络型给予深刺久留针(30分钟),出针时放血,以活血通经;气虚血瘀型给予深刺久留针(30分钟),加刺双侧足三里,出针急扪针孔,以补益气血。

以上治疗均以14天为一个疗程。

3.2针刺配合糖皮质激素和改善微循环药物治疗组:针刺取穴和治疗方法同传统针刺组。

药物给予20%甘露醇125ml,快速滴注;川芎嗪粉针80mg加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利巴韦林0.7g加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补充能量和b组维生素;地塞米松(加管于甘露醇中)首次用15mg,之后一日减2mg,共用10天后停药,继续针刺治疗。

3.3用药禁忌症:消化道溃疡、活动性结核、精神病、癫痫、重症高血压、未控制的糖尿病、骨质疏松、妊娠、角膜溃疡、广泛疱疹、真菌感染、耐药菌感染等疾病时要请内科会诊后斟酌治疗方案。

4疗效观察
4.1疗效评价标准:痊愈:达ⅰ级。

显效:达ⅱ级。

好转:由ⅳ-ⅵ级经治疗后改善为ⅲ级。

无效:经3 个月治疗后仍停留在ⅳ-ⅵ级。

上述评定原则符合h-b程度分级法,参照如上1.2。

4.2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3治疗结果:两组患者通过数据统计后进行疗效比较(见表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