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教育的课程设计

创新教育的课程设计

交通高教研究2003年第3期文章编号:1004-6585(2003)03-0001-03创新教育的课程设计肖云龙,田凌云(中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83)作者简介:肖云龙(1946-),男,湖南永州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和创新教育原理。

摘 要: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不仅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或一种教学原则,而且还是一种教育改革实践,这种实践的核心工作是进行创新教育课程设计。

论述创新教育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设计以及课程实施方案设计。

关键词:创新教育;课程设计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纷纷站在未来时代要求的高度,对本国的教育系统进行重大改革,教育改革成为全球政治经济改革的先导和重要组成部分。

就高等教育而言,各国改革的一个基本点和共同点,都集中在如何使本国的大学生具备21世纪所需要的“关键能力”。

这种“关键能力”集中地概括为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同时,人们也发现要培养这种能力,仅靠传统的传承教育已难以胜任。

于是,创新教育应运而生。

创新教育,人们通常将其理解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或者认为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新教育原则,这种认识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笔者认为,仅仅将创新教育视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或教育原则是不够的,还必须使之成为一种有效的高等教育改革实践。

在这种改革实践中,创新教育“课程化”是基本活动,其核心工作是进行创新教育的课程设计,其中包括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设计和课程实施方案设计。

1 创新教育课程目标设计“课程”的概念是课程设计的基础。

“课程”一词源于拉丁文(Cursum Race Cours ),原意指“跑道”、“进程”或“人生的历程”。

后转意为教育术语,意思是指学习者在一定目的计划指导下的学习“进程”与“路径”。

中文“课程”一词的含义为:课,计也;程,式也。

合之即“定式授意”之意。

一般来说,人们习惯于将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称之为课程,这是对“课程”的狭义理解。

对“课程”的广义理解是将学校有计划的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都称之为课程。

与狭义课程相比,广义课程既包括教学计划内的,也包括教学计划外的;既指课堂内的,也指课堂外的;它不仅指各门学科,而且指一切使学生有所获得的努力。

创新教育课程设计,既可采用狭义课程的概念,也可采用广义课程的概念。

无论采用哪种课程概念,课程设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课程目标的确定。

课程目标是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是设计具体课程计划的依据。

课程目标的确定不能凭主观臆想,而应当根据“目标源”来科学地思考。

所谓“目标源”,通俗地说就是目标设计者是从哪个渠道获得这些目标的,或者说是目标的出处。

美国教育学家拉尔夫·泰勒在其专著《课程教学的基本原理》(1949年)中首先提出了这个概念,并认为课程目标一般有三个来源: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和学科专家的建议。

泰勒关于课程目标源的思想对创新教育课程目标设计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无论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生的需要,还是学科专家的建议,课程都应当是时代的产物。

即是说,创新教育课程目标应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适应当今时代变革与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

在21世纪,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凸显,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愈加频繁。

教育在将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中,更应注重帮助学生学会“做人”。

因此,创新教育课程,应当将学会“做人”的时代理念注入到课1程目标之中,造就具有“社会责任感”、“社会道德感”和“社会进步感”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

当今时代,世界各国纷纷由封闭走向开放,从生活方式到思想观念,从文化传统到科学理念,均打开了“国界”。

开放的时代要求人们具有开放的意识、观念和行为,要求具有开放性的主体素质。

因此,创新教育课程目标应有利于造就“面向世界”的创新性人才。

在新的时代里,科学技术的迅速更新换代,市场态势的瞬息万变,竞争日趋激烈,无论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企业与企业、个人与个人之间,都存在着生存与发展的竞争。

竞争是一种智慧与创造力的较量,是创新素质的比试。

因此,创新教育课程目标应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代表的适应竞争的“关键能力”。

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也影响教育目标的取向。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既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的趋势下,创新教育课程要从狭窄的单科教学和专业教学中走出来,采取“单科教学与综合教学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课程模式,在夯实基础、加强能力和提高素质的目标下培养创新性人才。

我们认为,创新教育课程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造就社会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奠定基础。

如果将总目标按知识、能力和素质三维分解,便可构建图1所示的创新教育课程目标体系。

即是说,创新教育课程目标重在创新知识的传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创新素质的养成。

图1 创新教育课程目标体系之一此外,我们也可以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对教育目标的分类模式,构建出由认知、情感和技能三大目标变量构成的创新教育课程目标体系(图2所示)。

2 创新教育课程内容设计在创新教育课程目标导向下,可以进行创新教育课程内容的设计。

课程内容是联接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纽带,是满足创新教育价值观和培养目标的知识、技能和行为。

创新教育课程内容的设计应遵循适需、创新与多元等基本原则。

教育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工具,其最终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并能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才。

创新教育以造就创新性人才和服务创新时代为己任,其课程内容的设计应尽可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就我国的国情而言,高等学校创新教育课程应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及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所需要的内容,贴近我国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创新实践。

图2 创新教育课程目标体系之二现代教育越来越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注重个人品质的形成和个人潜能的开发。

创新教育不仅要考虑社会本位的价值观,也要考虑个人本位的价值观。

满足个人发展需要的创新教育,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应有利于创新性人格的培养与创新潜能的开发。

21世纪的创新教育应当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其课程内容应当是先进的而不是落后的知识,是创新的而不是克隆的信息。

创新教育课程内容的设计,应当依托科技创新以及教育创新取得的最新成果,用先进的创新文化武装接受教育的学生。

创新教育课程内容不应局限创新知识的传承,还要涵盖人们尚未意识到的有关创新的能力及价值观念。

认识到这一点在今天尤其有着特别的意义。

在信息社会之前,记忆广博的知识成为学习者追求的目标,“活的图书馆”成为许多人引以自傲的资本。

而在信息社会中,知识的记忆不十分重要,所需资料在电脑上一查即可获得。

人们只有在掌握创新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好地运用知识去从事创新活动。

确定创新教育内容的上述原则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教育内容改革的2指导思想和信息源泉。

创新教育工作者在完善学校创新教育课程内容时,应考虑各种需求的协调,以设计出符合创新教育宗旨的课程内容体系。

进入教学计划的创新教育课程内容体系,通常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传统学科课程,通过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发掘学科课程自身的创新内涵与创新功能,从而形成学科创新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另一种是开发新的创新教育通识课程,如创造心理学、创造学和创造力开发以及创造性问题求解等,它们构成通识性创新教育课程系列。

一般说来,前者在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主体性或主干性创新教育课程,其教学目标重在培养和发展学科或专业创新能力;后者按照通识教育设计的创新教育课程,通常作为创新教育的平台课程,处于基础课、选修课的地位,其教学目标侧重一般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认为,在高等学校创新教育实践中,这两类课程设置都是很有必要的,它们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培养创新能力的任务。

3 创新教育课程实施方案设计学校创新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确定后,可以考虑设计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通常有两种表述形式:一种是《学校创新性人才培养计划》,另一种是《学校创新教育实施大纲》。

一般说来,人才培养计划与传统的学科课程教学计划或专业教学计划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人才培养计划与教学计划的功用不同。

前者是学校对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的固化和培养模式的整体设计,侧重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这种人”的基本问题;后者是学校对教学过程的具体规划,侧重回答“教什么”和“怎样教”的基本问题。

其次,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的内容不同。

前者涵盖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及课程模式,涉及到教育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育与教学的系统设计;后者主要是对课程、科目、教学环节和教学单元及相应的教学管理作出的年度或学期规划,是对各个教育阶段教学任务的界定与安排。

再次,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的实施主体不同。

前者由学校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政策和教育教学评价来操作;后者主要由学校有关职能部门通过教学过程监控和教学质量测评来实施。

一般来说,学校应当先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在培养计划的框架下制订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计划中教学内容设计的具体体现,是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实务部分。

在教学改革中,提出优化的教学计划也可以促使人才培养计划的完善。

因此,人才培养计划与教学计划是有联系的。

“创新性人才培养计划”通常包括指导思想、创新性人才质量要求、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教育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等内容。

制订体现创新教育思想和课程设计的创新性人才培养计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除了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阻力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定势影响之外,在实践中也会碰到复杂的设计难题。

因为创新教育并不是与现行的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并行的教育教学活动,而是将创新教育思想理念与基本原则融入现行教育教学体制的实践。

创新教育所涉及到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具备驾驭全局的能力和处理矛盾的创造性智慧。

在开展创新教育初期,人们可以进行“改良性设计”,如在修订或新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或教学计划时,添加有关发展创新能力的课程板块。

在取得经验之后,再进行人才培养计划的“创新性设计”,使创新教育思想和课程设计真正融入到学科或专业教育之中,贯穿于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除了制定创新性人才培养计划之外,创新教育课程实施方案还可以用“学校创新教育实施大纲”来表达。

这是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全面地组织实施创新教育课程的基本依据。

它主要由实施创新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途径与方法以及创新教育管理与评价等部分构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