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

关于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

关于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切实解决我市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思考为了解我市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情况,最近我局组织人员深入中心城区部分社区、企业进行了一次调查。

通过调查,对全市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状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就解决我市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提出一些初浅建议。

一、我市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及特点住房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物品,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民生问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解决和改善城市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扶持房地产业发展,加大住房保障力度,使我市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2007年末,我市中心城区非农业人口15万(包括有户籍的城镇人口和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22平方米。

但是,由于我市城市住房供应结构仍不够合理,商品房和大套型住房比例过高;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不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尚未启动,廉租住房建设刚刚起步,保障性住房供应严重不足;近几年我市房价涨速过快,房价相对于普通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已经过高,影响了部分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购房能力,因而,我市城市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并具有以下特点:1、城市低收入家庭的绝对数值较大。

我市是郴州市唯一的县级市,城镇化水平较高,城市非农业人口多,2007年末,我市仅中心城区非农业人口已达15万。

而我市又是湖南有名的资源性城市和重工业基地,境内大中型国有企业多、职工人数多,随着资源日趋枯竭和部分企业破产改制,大量职工下岗、待岗、失业,其家庭收入明显减少,相当数量家庭步入低收入行列。

据市民政部门提供的数据,2007年末,我市中心城区共有低保户11452户、23781人。

2、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情况较为严重。

2006年,我局和市民政局联合进行过一次调查统计。

据统计,全市住房面积不足12平方米的住房困难城市低收入家庭共有4379户13355人,其中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不足8平方米的809户2467人,8.1―10平方米的849户2589人,10.1―12平方米的2721户8299人。

3、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的现状令人担忧。

我市境内的企业多数建于上世纪50―60年代,当时由于国家实行的是“先生产后生活”政策,对企业职工的住房问题重视不够,为职工兴建的住房70%以上是建筑面积20―40平方米的平房,甚至连相当部分楼房也是无独立厨房、卫生间等配套设施、功能不全的房子。

而随着企业生产经营和职工收入每况愈下,一方面,企业再无力兴建面积大、功能全的住房分配给职工;另一方面,职工也无力从市场上购买面积大、功能全的商品房。

因此,我市中心城区仍有相当数量的职工家庭居住在年久失修、低矮破旧、功能不全的房子里,居住环境极为恶劣。

4、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分布既广泛又集中。

我市住房困难的城市低收入家庭遍及中心城区的唐洞、三都、鲤鱼江、东江等各个区域内,分布十分广泛。

同时,在各个区域内分布又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破产改制企业的家属区内。

如东江木材厂共有职工(含离、退休职工)1048人,其中无房和租房的466户,占44.5%。

5、棚户区面积大、人口多。

我市境内共有国有大中型企业10多家,除少数企业的职工居住状况较好外,多数企业的职工住的都是棚户房,全市棚户区面积大、人口多。

今年5月,我局联合市发展改革局等单位对市内7家国有煤矿企业棚户住房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

据调查,7家企业辖区内共有居民约16770户、54018人,占中心城区城市人口的三分之一强,其中住棚户房的居民约6605户、18773人,分别占辖区总户数、总人口的39.3%、34.7%,人均住房面积不到10平方米,且70%以上的房子是平房,100%的房子无独立厨房、卫生间,50%以上的房子中度破损,70%以上的房子超过使用年限,5%左右的家庭是“三代同居”。

二、解决我市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建议实现“居者有其屋”,是老百姓的基本要求。

解决“住有所居”,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目标之一。

为此,去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0号],就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根据国务院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解决我市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加大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力度。

针对我市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的实际,要在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增加住房总供给的基础上,严格贯彻执行国务院“两个70%”的规定,即每年土地供应的70%给保障性住房建设,住房套型面积70%控制在90平方米以下,大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重点发展普通商品住房和各类保障性住房,切实增加小套型、低价位住房的供应数量,满足普通市民家庭特别是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需求。

同时,要加大房地产市场的规范、整顿,清理住房建设中不合理的收费,落实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严厉打击炒地炒房、哄抬房价、扰乱市场的行为,降低建设成本,遏制房价涨速过快的势头,确保城市中低收入家庭能够买得起住房。

要加强教育引导,帮助市民树立正确的住房消费观念,克服盲目求大的错误思想。

此外,还要出台优惠政策,降低二手房的交易成本,为城市低收入家庭购买二手房创造条件。

2、切实加大住房保障工作力度。

住房保障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民生问题,市委、市政府要将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大工作力度。

要坚持补人头(发放租赁住房补贴)与补砖头(实物配租)、建设经济适用住房与建设廉租住房、集中兴建廉租住房与改造危旧公房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多形式、全方位的住房保障体系。

要始终坚持以发放租赁住房补贴为主、实物配租为辅,积极筹措补贴资金,扩大租赁住房补贴的覆盖面,帮助城市低收入家庭到市场上去租房自住。

要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时降低享受住房保障的门槛,扩大住房保障的覆盖面,逐步做到“应保尽保”。

要坚持多条腿走路,既要积极争取上级补助,加大本级财力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集中兴建一批廉租住房。

又要坚决落实经济适用住房项目按建筑总面积的10%、普通商品住房项目按3%的标准配套建设廉租住房的规定,还要采取从市场上收购一批符合条件的住房、清退一批市直机关单位空闲的公房和改造一批危旧直管公房用作廉租住房,拓宽廉租住房来源渠道,有效增加廉租住房供给。

市政府要坚持源头保障,在中心城区的不同区域征占、收购一批土地作存量土地储备,确保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用地,有效调节土地供应和确保房价相对平稳。

集中兴建廉租住房要尽量少搞,建设规模要适度,防止出现新的“贫民窟”,并要充分考虑低收入家庭经济困难的实际,将廉租住房项目合理安排在交通、上学、就医、购物较为便利的地方,降低租住居民的日常生活成本。

同时,要出台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房地产商积极开发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允许城中村村民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建设自住住房并将多余住房用于出租,允许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少量为员工使用的小套型住房,允许工业项目在7%的生活配套用地内建设为员工服务的宿舍,全面建立多层次、分梯度的住房保障体系。

3、建立健全住房保障规章制度。

市委、市政府要尽快制定出台《廉租住房保障办法》、《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等针对性强、操作性强、适用性强的政策文件,确保全市住房保障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要建立健全申请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的条件、审批程序、轮候、取得、退出等制度,切实加强对廉租住房出租和经济适用住房出售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实行“阳光操作”,确保公平、公正、公开,杜绝暗箱操作和违规操作,不让不符合条件的人员享受住房保障待遇,及时取消不符合条件人员的住房保障待遇,防止产生新的社会不公。

对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应实行“先评估定价、后招标承建商”的办法,严格进行成本核算,强化对评估、定价、招标等环节的监督,防止官商勾结,抬高成本和定价,确保经济适用住房的低成本、低价格,维护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合法权益。

要监督开发商严格按照政府确定的价格售房,确保经济适用住房的经济性、保障性,防止开发商以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之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

4、适时组织开展棚户区改造。

针对我市棚户区面积大、人口多的实际,除积极向上汇报、争取进入国家棚户区改造投资计划笼子外,也可以根据我市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选择个别生产经营正常、职工收入一般的企业,采取职工个人出一点、所在企业出一点、市财政补助一点的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采取土地划拨方式,适时开展棚户区改造试点工作,这样既可以改善棚户区居民的居住状况,又可以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新的可用土地。

还可按照国家《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的规定,允许破产改制企业利用改制后的剩余土地采取职工集资方式新建住房。

5、加强住房保障工作的领导。

住房保障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事关群众民生、社会和谐、社会稳定,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市委、市政府应将其作为解决百姓民生问题的重要抓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市主要领导挂帅,发展改革、财政、建设、民政、房产管理、国土资源、公安、规划、物价、地税、劳动保障、工商等部门组成的高规格的住房保障工作领导机构,加强组织协调,及时解决住房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住房保障管理工作专业性较强,涉及被保障人员的资格审查、补贴资金的测算、廉租住房的维修、物业管理、被保障人员收入提高后的退出等诸多方面,涉及到房产、财政、金融、税收、土地、规划等多个部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专门机构管理。

因此,建议市委、市政府尽快按照国发(2007)20号文件关于“城市人民政府要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落实相应的管理工作机构和具体实施机构,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要求,一方面要落实管理工作机构。

要突出市房产管理局作为全市住房保障管理机构的职能,将其名称改为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另一方面要落实具体实施机构。

可参照市低保中心、市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等机构的设立模式,成立市住房保障中心,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全市住房保障工作,其人、财、物相对独立,安排适度的编制,财政保障其人员经费(住房保障是政府的职责,其经费支出属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而市房产管理局是自收自支单位,不应由其承担)。

市房产管理局2008年7月12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