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四文学革命与新文学诞生

五四文学革命与新文学诞生


总之,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文化克服自身危机的一场 伟大变革,它引导中华民族走上了自我更新的现代之 路,开辟了中华文化的新纪元。
五、五四运动及其后的新思潮 新文化运动发展一段时间以后,整个社会的思潮就既 要个性解放,又要人道主义。在这个思潮下,大家认 为这个国家就是我们的,尤其是大学生。 学生们听说巴黎和会,北洋政府接受“二十一条”, 群情激愤,在北京发动了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 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 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 行的爱国运动,史称“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前后,全世界的所有先进思想几乎被中国人 考察了一遍,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是无政府主义(新村 主义)。五四之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影响中国,社会 主义成为主流思潮。
二、文学革命的标志性文章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发表于1917年1月《新青年》二卷五期。这篇文章被陈 独秀誉为“今日中国文化界之雷音”。这篇文章的核 心的部分是提出来八件事,也叫“八不主义”:一是 不做言之无物的文章;二是不摹仿古人;三是须讲求 文法;四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是务去滥调套语;六 是不用典;七是不讲对仗;八是不避俗字俗语。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文学革命论》于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明确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推倒雕琢 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 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 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胡适认为, “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有三种态度 。第一,反对盲从;第二,反对调和;第三,主张整 理国故。”这三项中,“积极的只有一个主张,━━ 就是‘整理国故’。整理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 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 ;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 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 针对这些,他提出了整理 国故的四个具体步骤:第一步是“条理系统的整理” ,第二步是“寻出每种学术思想怎样发生,发生之后 有什么影响效果”,第三步是“要用科学的方法,作 精确的考证,把古人的意义弄得明白清楚”,第四步 是“综合前三步的研究,各家都还他一个本来面目, 各家都还他一个真价值”。
二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纪中国文学史
主讲人:侯业智
第三讲 五四文学革命与新文学的诞生
一、《新青年》:开辟了文学革命的新时代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从第二期 改叫《新青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敬告 青年》,主要思想是告诉青年们要革新、要民主、要独立 。提出要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与科学。 《新青年》后来到北京了。北京大学当时正要进行改革 ,蔡元培在个人的改革努力下,最终使北大发展成“兼容 并包”的现代大学,从而实现了学术民主。在蔡元培的邀 请下,陈独秀到北大担任文科系主任。《新青年》到了北 大后,才真正开出遍地花朵来,学生是最好的传播者。
三、新旧文学阵营的论战 钱玄同、刘半农的的双簧戏:王敬轩(钱玄同)《文 学革命之反响》和《覆王敬轩书》。 林纾极力反对文学革命,提出“拼我残年,极力卫道 ”,写了 《致蔡鹤卿书》《论古文白话之消长》, 提出自己观点,反对文学革命,创作了小说《荆生》 《妖梦》反对和讽刺新文化运动。 周作人发表了两篇主要文章:《人的文学》和《平民 文学》。第一,新文学要写人的文学,追求个性解放 ,要尊重人的动物性,要解放人的欲望,要把人当成 灵与肉的结合体来写。第二,就是从关注帝王将相到 关注平民。
新文体之一:新诗。 1920年3月,胡适的《尝试集》出版,这是中国第一 部新诗别集。此后,出现了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 、俞平伯、康白情、刘大白等白话诗人,以及五四时 期诗歌的巅峰人物——郭沫若,以及白话诗的集大成 作品《女神》。 新文体之二:杂文。 现代文学出现了一种新的文体,叫杂文。这种文体 最早源于《新青年》中的《随感录》,主要有鲁迅、 陈独秀、李大钊、刘半农、钱玄同等。

六、新文学社团和新文体的出现 社团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标志,现代社团都具有政治性 和政党性。 最早的文学社团是北大的新潮社,成立于1918年11 月,由傅斯年、罗家伦、徐彦之创办。 影响最大的社团是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周作人等 人在北京中山公园成立。会员先后有170人,其宗旨 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 学”。 创造社,成员由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 田汉等组成,强调“创作要本着内心的要求”。 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成员有胡适、徐志摩 、闻一多、凌叔华、林徽因等。 此外,还有湖畔诗社、语丝社、弥洒社、浅草· 沉钟 社、莽原社、狂飙社、未名社。

四、白话成为国语和整理国故运动 1918年5月《新青年》就全部采用白话文,鲁迅的第 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发表在1918年。 到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宣布,白话为国语,以 政府法令的形式宣布。 没有政治力量的帮助,一个文化运动很难取得迅速胜 利,文学从来就是政治。 整理国故”是民国八年(1919年)五月《新潮》杂 志针对国故、国粹研究提出的主张。其后经胡适提到 “新思潮的意义的高度”作为对待处理传统学术思想 的态度方针。由此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场规模较大的“ 整理国故运动”。在整理国故的浪潮下,五四前辈们 展示了自己的本领,以一种新的观点、新的眼光来整 理,产生了一批新的著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