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1937.7-1949.7年以全民族抗战文学为开 端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40年代文 学。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 是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是一次彻底的 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革命运动,它高举反对旧道德,提倡新 道德的旗帜,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 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也给文学以精神核心。
戏),破坏旧宗教(鬼神),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特权人 治),这几条罪案。这几条罪案,本社同人当然直认不讳。但是追
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
(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 ),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 天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那孔教、礼法、贞节、旧
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1912 年 5 月开始启用国立北京大 学。
自1916年蔡元培掌北大以后,风气大为改变。
梁漱溟在《五四运动前后的北京大学》中评价蔡元培: “今天的新中国必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其造端,而新民主义革命 则肇启于五四运动。但若没有当时的北京大学,就不会有五四运 动的出现,而若非蔡先生长校,亦即不可能有当时的北京大学。”
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那旧艺术、旧宗教。
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Hale Waihona Puke 《新青年》是个综合性的学术刊物,每号约100页, 6号为1卷。
期号 时间 性质 地点
1卷1号~3卷6号 4卷1号~6卷6号 7卷1号~7卷6号 8卷1号~9卷6号
1915、9、15~ 1917、8、1 1918、1、5~ 1919 1919、12、1~ 1920
《新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主撰的《新青年》在 上海创刊。创刊时名为《青年杂志》,1916年9月从二卷一号起正 式改名《新青年》。《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 起。
陈独秀(1879-1942),安徽人,中共 早期领导人之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陈独秀在《新青年》的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 一文,劝告青年改变观念,并提出了六条标准:
1920 年北洋政府教育部终于承认以白话为“国语”, 通令国民学校采用。
第二节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胡适说:“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 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然后乃有自己创造新文学 可言也。”——《论译书寄陈独秀》
鲁迅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称为新人,没有拿 来的,人不能自称为新文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 出眼光,自己来拿”。——《拿来主义》 文学革命的发动者们通过作品翻译来介绍外国文艺 思潮,向闭塞的中国文坛吹进新鲜的现代气息。大规模 的文学翻译活动,实际上构成了文学革命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
民主和科学是两面大旗。 五四新文化运动正式开端的标志是: 1915年9月《新青年》杂志的创刊。
“一校一刊”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北京大学,早年的北京 大 学 英 译 为 Peking Imperial University ( 皇 家大学)。北大源于1862年
的同文馆,1902年并入1898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必读书目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 学》、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文学研究会宣言》、蔡元培《答林 琴南书》。
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期问题
1917.1-1927.12年以五四文学 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 1928.1-1937.6年左翼革命文学、 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
3、以鲁迅为首的《语丝》派与以陈西滢为首的 “现代评论派”之间的论战。
“现代评论派”(鲁迅提出)多由一批欧美留学归国的自
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㈡进步的而非退守的; ㈢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㈣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㈤实利的而非虚无的; ㈥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在《新青年》6卷1号中的《新青年罪案 之答辩书》中说:
“他们(指守旧派)所非难本志的,无非是破坏孔教,破坏礼法,
破坏国粹,破坏贞节,破坏旧伦理(忠孝节),破坏旧艺术(中国
张‘文学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 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胡适,祖籍安徽绩溪,原名洪
骍,谱嗣糜,后来改名适,字适
之。1910年,第二批庚款赴美留 学生。1917年1月从美国寄来《文
创造社
3、新月社
新月之名,来源于泰戈尔的《新月集》,1923年改社团在北
京开始活动,1924年正式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 梁实秋等,多系英美留学生。出版的期刊先后有《诗镌》、《新
月》、《诗刊》,新月社主要探讨新格律诗的创作,对新诗进行了
有意义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推动了新诗形式上的发展与繁荣。 推崇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强调文学表现人性的纯
品散文成就最高。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任意而谈,无所顾
忌”的“语丝体”。 “语丝文体” 的特点:“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
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要竭力加以排击”。(鲁迅语)
第四节
20年代文学论争
五四文学革命为新文学的发展开道,必然要与守旧 的文学思想与势力发生冲突和斗争。20年代的文学论争 主要体现在新文学的意识、语言与封建的旧文学传统之 间的分歧与斗争。表现在与“学衡派”的论战,与“甲 寅”复古论调的论战,以鲁迅为首的“语丝派”与以陈 西滢为首的“英美派”知识分子之间的论战等。
正与文学的形式革新。预示着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第一个以“英美派”
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新文化团体的诞生,不仅仅是一个文化团体,还 可以说是一个政治团体。1926年前后解散
4、语丝社
语丝社于 1924 年 11 月在北京成立,因《语丝》杂志而得名,
是“五四”后一个重要的社团。以鲁迅、周作人为中坚,成员有
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语丝社提倡散文,注重社 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以简短犀利的思想杂感、社会批评随笔、小
最终,白话文取得了胜利。
1918年5月《新青年》的第4卷5号正式完全改用白 话。 1919 年 1 月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创办 的《新潮》月刊(英文名The Renaissance意即文 艺复兴)积极响应。
京沪四大报纸副刊:北京的《晨报》副刊、《京报》副刊、 上海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 悟》(显示着新文学的创作实绩)。
个人刊物 同人刊物 同人刊物
上海 北京 北京、上海 上海 广州
1920~1922、7、 机关刊物 1 中共中央理论刊 物
不定期季刊(4期、1923~1926 5号)
文学革命的的兴起与发展过程
标志: 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5号刊出了胡 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文中提到了文学革命从“八 事”入手的主张。
学改良刍议》。1922年任北大文
科学长抗战中胡适曾任驻美大使。 1946年任北大校长,49年离开大
陆赴美。 1957年当选为台湾中
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去世。 胡适:(1891—1962)
胡适著作:
诗集《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中国 哲学史大纲》、《胡适文存》12卷, 《五十 年来之中国文学》、《白话文学史》等。在学 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 求证”的治学方法
2、创造社
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发起人为郭沫若、张资平、 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办有刊物《创造》、《创造周 报》。创作上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崇尚自我,注重个性, 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1926年后,创作社一些成员投身 革命活动,由浪漫主义转入现实主义,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 学。成员上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李一氓、 阳翰生等人,从表现“内心的要求”到“表同情于无产阶 级”,思想明显“左倾”,1929年被查封。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教学内容
这一章主要介绍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也就
是现代文学的起始。第一节讲文学革命兴起与发
展的过程;第二节讲新文学社团与流派;第三节
讲五四文学论争;第四节讲胡适、周作人与新文
学初期的理论建设;第五节讲五四文学革命的历
史意义。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同学们对五四文学革命 兴起的条件、理论建构及创作情况 有初步的了解。 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经过;鲁迅 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新文化阵 营与《甲寅》派的论争;文学研 究会、创造社的概念。 鲁迅与现代评论派分歧的要害,陈独 秀、胡适、周作人的理论对文学革命 的功绩。
第三节
1、文学研究会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1932年解体。是五四新文学运 动中成立的第一个纯文学社团。发起人为周作人、郑振
铎、叶绍钧、茅盾等12人。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
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创作上主张“为人生” 的艺术。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主要刊物为 《小说月报》。
2、新文学阵营与“甲寅”复古论调的论战
章士钊(1881-1973)字行严,号孤桐。湖南长沙 人,曾是北洋军阀政府文化统治机构的掌权者,担任
司法总长等职务。1914年在东京创办《甲寅》(周
刊)。他在1923年发表《评新文化运动》一文,从逻 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等方面论证文言文的优势,攻 击新文化运动与白话文。郁达夫、成仿吾、沈雁冰等 人有理有据地对守旧复古思潮进行反击。
胡 适 手 迹
发展:北大学生及章门弟子的支持。
蔡元培在《我在教育界的经验》一文中谈及北大的革新时说:
“旧教员中如沈尹默、沈兼士、钱玄同诸君,本已启革新的端绪;自陈独秀
君来任学长,胡适之、刘半农、周豫才、周启明诸君来任教员,而文学革命、思 想自由的风气,遂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