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川崎病患儿的常见症状

川崎病患儿的常见症状

川崎病患儿的常见症状
1.发热,常见持续性发热,5~11天或更久(2周至1个月),体温常达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

2.皮疹,发热不久(约1~4日)即出现斑丘疹或多形红斑样皮疹,偶见痱疹样皮疹,多见于躯干部,但无疱疹及结痂,约一周左右消退。

3.口唇潮红,有皲裂或出血,见杨梅样舌。

4.常见双侧结膜充血.
5.手掌红肿, 手中呈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现潮红,10天后出现特征性趾端大片状脱皮,指(趾)端膜状脱皮,出现于甲床皮肤交界处.肛周脱皮
6.淋巴结肿胀,常见急性非化脓性一过性颈淋巴结肿胀,以前颈部最为显著,直径约1.5cm以上,大多在单侧出出现,稍有压痛,于发热后3天内发生,数日后自愈。

护理诊断
体温过高:与感染,免疫反应有关;
皮疹、黏膜改变:与潜在的皮肤黏膜感染,小血管炎有关;
心血管并发症:与该病病理变化为血管周围炎、血管内膜炎和全层血管炎,涉及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有关。

最严重的病变在心脏,特别是冠状动脉病变,可发生栓塞、动脉瘤、心肌梗死;
焦虑与缺乏有关疾病表现、治疗及活动饮食方面知识;
治疗中药物的副作用:与用药时间长、剂量大有关。

护理目标
1、使患儿体温恢复正常;
2、杜绝发生皮肤黏膜感染;
3、减轻患儿恐惧、焦虑心情,适应环境,主动配合治疗;
4、注意病情变化,防止心血管病并发症发生;
5、帮助患儿及家长了解有关疾病表现、治疗主要方法及护理等方面的知识;
6、熟悉治疗中药物的药理副作用,注意病情变化,防止药物副作用发生,并及时处理。

护理要点
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
给予清淡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保持皮肤清洁,预防感染
注意心血管损害症状
护理措施
1.发热护理保持病室内空气流通新鲜,每日开窗通风2次~3次,维持室温20℃~
22℃,湿度50%~60%。

川崎病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持续发热,体温过高易致高热惊厥,定时测体温、密切观察十分重要。

体温波动于39.0~41.0℃,呈稽留热或弛张热。

每4小时监测体温1次,及时准确记录。

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动态变化,必要时可1次/1h~2h,若体温高于38.5℃可给予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持续冰枕、额头冷敷。

若高热持续不退,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

汗出较多者切忌汗出当风,随时用干毛巾为患儿擦汗。

应及时更换衣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注意保暖。

患儿口渴明显时,应鼓励多饮水或果汁,保持水份供给;。

若汗出较多时,可让患儿服淡盐水。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静脉输液,以补充水分、电解质和营养物质。

2.口腔护理患儿有口腔咽部黏膜充血、糜烂、小溃疡、唇皲裂,每日口腔护理2次,动
作轻柔;漱口液选用1%~2%碳酸氢钠溶液、生理盐水、鼓励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湿润,增加食欲,评估患儿进食能力,防止继发感染;唇干裂者可涂液体石蜡油。

也可给予银花、甘草煎水,凉后漱口。

口腔护理时观察口腔有无感染、溃疡等情况,养成餐前餐后漱口的良好习惯,保证口腔清洁,以防感染,动作轻柔。

3.饮食护理由于患儿发热、口腔粘膜充血、糜烂影响其食欲,甚至不肯进食,为保证
机体需要,增强机体抵抗力,要了解患儿的平时饮食习惯,予含各种营养素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避免摄入过热、过硬、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食物宜温凉,不能自己进食的患儿给予耐心喂食,必要时静脉营养,尚未断奶的患儿则要求其母亲多进营养丰富的食品,特别要增加每天所进液体量(肉汤、鸡汤、鱼汤等),以求增加奶量和提高奶的质量。

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后,则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有利于机体迅速康复。

4.眼部护理每天用生理盐水清洗双眼,指导患儿勿揉眼睛,必要时遵医嘱予以滴眼液
滴眼,预防继发感染。

5.皮肤护理患儿皮肤出现广泛硬性水肿、红斑时,应协助家属做好患儿的生活护理,修
剪指甲,告之勿搔抓皮肤,每日清洁皮肤2次,每次便后及时清洗臀部,并擦干外涂鞣酸软膏,衣裤应柔软,每日更换,保持床单清洁平整。

保持皮肤清洁,定期用温水擦浴,擦时不要用力过猛,使皮肤破损,不可使用刺激性洗涤用品。

衣被宜松软舒适保持干燥清洁。

疹块瘙痒者,防止患儿抓破皮肤。

有脱屑时,应使其自然脱落,防止患儿用手剥皮屑,以免撕破皮肤,引起感染。

6.惧怕或焦虑对策向患儿介绍病室环境及四周小伙伴,鼓励患儿与同室病友交往,转
移注重力,让患儿把内心害怕的事情讲出来,并告诉其这些害怕是正常的。

取得患儿家长的合作,共同安慰患儿,做患儿的工作,请患儿父母陪伴,减少或消除引起惧怕的适应性相关因素。

7.防范潜在并发症护理急性期患儿绝对卧床休息,每4h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
压各1次。

注重心律、心音改变及有无心包摩擦音等,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协助做好心电图、超声心电图和心肌酶谱等检查,密切观察患儿有无乏力、心悸、胸闷、头晕、出汗或烦躁不安等症状,做好观察记录。

年长儿诉说心前区疼痛并有惧怕感应怀疑心肌梗死的可能,如同时伴神志障碍、四肢湿冷、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则提示心源性休克,应立即通知医生给予积极抢救。

8.疾病及健康知识宣传通过讲解、对患者及家长开展健康教育,教患儿及家长有关疾
病临床表现、主要治疗方法、服药注重事项及饮食等方面的知识,在出院前做好出院指导工作,嘱患者注重休息与活动、饮食与营养、服药及定期复诊等。

9.药物治疗的观察护理 1.口服阿司匹林观察阿斯匹林具有抗炎、抗凝作用,是治疗川
崎病的主要药物,应保证准确及时给药,阿斯匹林胃肠道反应较大,易引起恶心、呕吐,长期使用可诱发药物性溃疡甚至出血,应向家长明确说明。

给予肠溶制剂且饭后服药,亦可将其溶解于少量温开水中饮服。

对婴幼儿磨碎溶解后服用,如有呕吐应准确估算药量,重新补吃,保证药物剂量。

观察有无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大便的色量及性质;
有无变态反应及中毒反应如哮喘、头痛、眩晕、耳鸣等症状,反应严重者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2.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护理丙种球蛋白溶液为血液制品,易被污染。

使用前认真检查质
量,开启后立即使用,未用完要废弃,注射时只能用5%葡萄糖液或药厂配带的液体稀释后单独静脉滴注。

输注过程中,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严格控制液体滴速,一般在开始输注的0.5h内液速为5滴/min~10滴/min,0.5h后液速为15滴/min~20滴/min,用输液泵控制速度最好。

避免与头孢哌酮钠同一条静脉输入,因为两者可产生配伍禁忌引起凝结块。

大多数患者无不良反应,但仍需注重观察,一旦出现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出汗等症状,可减慢输液速度或暂停输液;如症状加重出现呼吸急促、发绀、荨麻疹等,立即停药,给予输氧、保暖,配合医师予抗过敏治疗。

出院指导
教育家长高度重视防止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重要性;
对家长进行饮食、活动、个人卫生、护理措施等方面指导;反复强调定期复查的重要性,遵医嘱继续服用阿司匹林,避免漏服,不可随意停药、减量,必须在医师指
导下进行,注意观察药物的副作用,并定期复查血常规。

生活要有规律,制定活动及休息计划,避免剧烈运动。

出院后限制活动量,1年内不参加剧烈体育运动,多饮水,多食新鲜的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定期做超声心动图,每隔3~6个月复查一次,定期复查血小板和血
沉,特别强调按期复查的重要性。

接受丙球治疗的患儿,如需注射麻疹疫苗至少间隔11个月,其它预防接种3个月后照常进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