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技能中心的建设浅探 [摘要] 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能力培养,是医学教育的重点,同时也面临着众多的困难。临床技能中心的建设和应用,实施模拟教学,是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培养效果的有效途径。本文介绍了我校建设临床技能中心的经验,并通过新教学方法的应用和客观结构化考试方法的实施,探讨当前形式下进行医学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临床教学水平的方向。
[关键词] 临床技能中心 教学方法 模拟教学 Explo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linical skill center Li yu Wuhan First People Hospital, No.215, Zhongshan Road, Wuhan, Hubei Province, 430022 [Abstract] The trainning of clinical skills is the key of the medical education, and it is confronted with many difficulties. It is a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rainning effect that to construct a clinical skill center and introduce simulative education. We have constructed a clinical skill center and used some new trainning methods and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and now discuss some experiences.
[Keyword] clinical skill center, education method, simulative education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对医疗、保健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势必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医学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造成了实习人数的增加,而基础教学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加强,使得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探讨临床教学改革,提高医学生的临床能力,成为客观形势的迫切需要,临床技能中心的建设和应用,实施模拟教学,不失为解决需求的一条有效途径。
1.建设临床技能中心的目的 1.1 缓解目前临床实习教学资源不足的压力 临床教学资源不足,主要因为两个原因:一是临床实习人数增加和病例数量的相对减少,二是因为各种穿刺等有创性操作、隐秘部位的体格检查和危重病人的处理等实践的难以重复性。临床技能中心对各种医学模拟教学的应用,使得在真是医疗环境中难以实现的重复实践,能在教学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逼真、统一的体验。因此,使用模拟人和模拟器械进行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法[1]。 1.2 提高临床能力培养的水平,探讨医学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推进的方向 突出能力的培养,开设以更多更高端临床模拟设备为基础,集讲授、示教、操作练习、考核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医学技能培训,营造逼真的临床场景,培养学生准确地掌握临床技能,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早年已采用的示教模型、心肺听诊、腹部触诊等医用模具协助临床技能教学,为医学教学模式的改进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现代临床技能中心的高端模拟人(如ECS)和延伸出来综合培训课程、以及引进的先进教学方法,亦为医学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一个尝试的方向。
1.3 引入先进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与国际化接轨 在国外,多数医学院校都建立有自己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在医学生正式进入医院之前,通过模拟病房、标准化病人(SP)、医用标准化模拟人(MSM)等形式对医学生进行综合训练,采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方法对医学生进行考核,使得医学生得到了较好的培训和公正的评价。建设临床技能中心,引进SP、MSM、PBL教学法、OSCE等先进的教学和考核方法,是对国外的医学教学模式的尝试。
1.4 整合现有软硬资源,尝试多学科融合的实验项目,实现综合能力的培养 成立临床技能中心,改变传统的实验室归属于教研室,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使现有资源得到更充分利用,全面实施“资源共享,专管共用”的新型管理思路[2]。 2.临床技能中心的建设和应用 我们在原有的外科总论、诊断学教研室的基础上,通过整合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等软硬资源,于 年 月成立了临床技能中心,通过新购置了如美国METI的ECS高端模拟人等设备,丰富了我们的教学设备,并通过结合模拟环境,为医学生提供了一个身临其境的感受。各个层次的丰富的医学模拟教具以及设定的示教室、临床技能训练室、模拟病房等,满足了各个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住院医师的培训需要。
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几个临床学科实验室合在一起,而是要从整个临床学科的发展、兼顾各学科的特点来设计技能训练平台,做到资源共享[3]。 临床技能中心的建设,首先要明确功能定位,如首要任务是保证满足医学生临床教学的需要,除此之外,配合实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为研究生学习提供临床技能培训和研究平台,为进修人员提供练习、考核服务,并可拓展开设各种急救培训课程,如院前或院外急救、专业急救培训等,对院外医疗机构的专业人员开展各种相关的临床技能培训和考核工作。基于临床技能中心的功能定位,设置中心各个实验室的分布及面积;整合原有设备,选购合理的教学模型,常规有示教模型、局部训练模型,为达到现代化综合模拟效果,通常配备全方位生理驱动型模拟人,如美国METI公司的ECS;配备管理人员、技术员和合理的专职、非专职教学人员,统筹安排工作,分工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教学及设备运行和维护。
2.1 实现医学生临床操作技能规范化培训,切实提高学生技能操作水平 在当前形势下,且从医学伦理学角度出发,医学生很难也不应该在患者身上重复地进行技能训练,尤其是隐秘部位的体检和有创伤性的操作。因此,建立临床技能中心,使用高端模拟人和各种模拟器械进行教学是值得尝试的有效方法。在临床实训中心,带教老师先在模拟人身上或利用局部模块演示操作,如消毒铺巾、缝合打结、静脉穿刺等,然后学生逐个进行反复练习,实现机会的均等化和操作的规范化,直到掌握该项技术后再在现实中面对患者。
2.2 紧密联系临床,加强临床思维训练,培养更符合临床实际需要的人才 目前医学生普遍存在理论“背书”能力和单项技能操作能力较好,但却难以理论联系实际,临床思维差,在临床面对病例时显得束手无策。这是因为学生在进入临床之前没有过类似的经历和经验,另外当前教学模式下学生得到的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太少。利用ECS高端模拟人,结合模拟病房的类真实临床环境,给学生以“真实”的临床环境体验,同时在此环境感受下进行在模拟人身上的病例教学,使学生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到诊断、处理整个过程中各种能力都得到培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2.3 加强学生非技术性的能力培养,提高整体医疗能力 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仅应具备充分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思维技能,还应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人文关怀意识,我们注重在课程中增加对此的培训。通过模拟病房临床场景的模拟和ECS高端模拟人的病例编辑,设置一个紧急临床情景,对一个医疗团队进行技能训练和团队合作训练,如内科或外科医师、麻醉医师、护士的团队配合等。同时,在所有的训练课程中,都强调人文关怀的要求,使学生认识到现代医疗应以病人为中心,增强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也为其以后在严格的医疗环境中发展打下基础。 2.4 通过尝试设立临床培训课程和编写培训教材,尝试医学教学改革 临床培训课程定位为介于医学理论学习和临床实习之间的课程,重点在于避免严峻医疗关系而使学生掌握真实临床所必需的能力。在课程中学生可以与“病人”互动,感受治疗失败的沮丧和治疗成功带来的兴奋和信心,可以增强医学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促使知识巩固、积累经验。
2.5 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建立有效的评价制度,促进临床技能考核的实施,转变学生的学习目标
目前我国医学教学还很大程度上在于理论背诵,临床教学对临床实习的依赖过大而临床实习效果却并不理想。在考核方面,临床技能是很难通过笔试和口试进行考核的,如问诊、与患者沟通的能力、临床操作技术等,所以引入新的考核方法以客观公正的衡量考生也是值得探讨的。建立以评价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为重点的考核管理模式,改变学生以记忆理论知识为中心的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重视临床技能操作和训练,加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临床实习质量,从而达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为此,新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应用是必要的。
2.5.1 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简称SP) 又称模拟病人或病人指导者,是从事非医技工作的正常人或病人,经培训后,能发挥扮演病人、充当评估者和教学指导者三种功能,其中病人角色是最重要[4,5]。SP作为一种有用的教学工具,为学生在一种非威胁性的环境中提供练习临床技能的机会,并为评价提供部分依据。作为病人,SP可为学生提供一个接诊对象,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并为学生学习处理医患关系、训练人际交往能力提供“病人”的条件。SP的病人角色还包括一些特殊病例的扮演,为学生学习处理复杂、困难的临床情况奠定基础。SP的病人角色不仅能够为医学生训练临床基本技能提供帮助,而且能从心理(精神)、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的人文社会科学角度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包括医患关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行为。SP通过自己“病人”的客观感受,结合学生接诊的实际情况和评分标准,给学生评分,起到评分员的作用,并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记录。SP的第三个角色是充当教师或辅导员,针对学生在问诊或查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性指导,并给学生再次实践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