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哈尼族长街宴综述

哈尼族长街宴综述

红河县甲寅乡哈尼族长街宴文化研究综述 摘要: 长街宴作为哈尼族的传统文化一个重要内容,是哈尼族绵恒浩荡古老历史、民族性格、传统世界观、梯田文明及传承手段的象征,是大型宗教节日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更是哈尼族更新与再造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面对当今现代化背景下民族旅游开发的趋势,以哈尼族长街宴文化为切入点,发现民族传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互动与碰撞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传承、保护问题,以及政府在开发哈尼族长街宴文化中应注意的方面。并指出了目前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思路。 关键词:哈尼族 长街宴 节日文化

一、哈尼长街宴的来源及历史 根据《聪坡坡》的记述,哈尼族先民们最先生活在一个叫“虎尼虎那”的地方,后来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加上战争的原因而被迫迁徙。先民们至少迁移过9个不同的地方,其中因战争而被迫迁徙的次数就至少有4次。但不管碰到什么困难,先民们都要在新地选寨址、立寨石、立寨门、开梯田、建新房、举行农耕祭典、摆长街宴。至少从“惹罗普楚”开始,作为节日宗教活动的重要一环,每年一度的长街宴都不可或缺。长街宴,是哈尼族村民一年一度举办的集体性宴饮狂欢圣宴,是农事祭仪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对其最早的记载可见于著名的神话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简称《聪坡坡》)。公元7世纪哈尼族就已定居在哀牢山、无量山区一带了,如果由此推算,长街宴发展到今天至少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根据不同地区节日举办的特点,长街宴有“苦扎扎”节、“昂玛突”节和“十月年”的长街宴三种类型。 二、哈尼长街宴的研究现状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 它展现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特征,探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本身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长街宴作为哈尼族的传统文化一个重要内容,是哈尼族绵恒浩荡古老历史、民族性格、传统世界观、梯田文明及传承手段的象征,是大型宗教节日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更是哈尼族更新与再造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国内研究民族文化保护的科研成果有很多,但是以现代化背景下为切入点来探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文章数量不多见。特别是以哈尼族长街宴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哈尼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文章更少。目前相关的文章有:唐雪琼《旅游影响下少数民族节日的文化适应与重构———基于哈尼族长街宴演变的分析》(《地理研究》2011年第05期)、计志宏,陈雪慧《论哈尼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及当代价值》(《邢台学院学报》2011年3月第26卷 第01期)、解世康[ 江 苏 ]《世界上最长的宴席——哈尼族长街宴》(《烹调知识》2009年第05期)、陈永邺,洪宜婷《哈尼族长街宴象征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9卷 第01期)等。 三、哈尼长街宴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在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节日传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互动与碰撞过程中,不断经历着“地方传统”与“现代发展”的冲突与融合。本文通过元阳哈播、绿春两地长街宴节日活动的实地调研,研究哈尼族长街宴这一节日活动在旅游发展中的演变过程。研究指出:在旅游活动的影响下,在地方政府的引导或主导下,哈尼族长街宴为了适应游客传承的来自现代社会的主流文化,经历了地方文化认同、文化适应与文化重构,被包装、重塑成旅游节庆产品,从哈尼村寨走向旅游市场,从地方认同走向世界文化。 从哈尼长街宴的嬗变过程中,可以清楚的看出,任何文化的形式与内涵本身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与经济结构关系中形成的地方传统文化,随着与外界文化的交流互动而不断进行调适与重构,并重新定义了地方文化认同的内涵与特质。由特定的地方文化实践所定义的地方性本身,也在不断被再生产、再建构出来。理解地方性的变迁过程,必须从理解特定的地方经济结构与社会关系入手。现代旅游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节日文化传统的繁荣,客观上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一定的正面作用。但是必须注意到,民族传统文化的游化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将文化实践打包进行商业化“销售”的过程,而是文化内涵本身地方性不断重构与再生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文化传统内在的变迁,是民族文化研究中值得关注与讨论的问题。

四、哈尼长街宴的传承与保护对策 哈尼族作为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历史悠久,在漫长的迁徙史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传统节日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类型繁多、色彩纷呈的传统文化,对于增强哈尼族自身的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哈尼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具有多种现代价值长街宴是哈尼族绵恒浩荡古老历史的象征。哈尼长街宴在十余年的旅游发展进程中,经历了嬗变的痛苦,获得了成功的辉煌。在发展旅游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经历了文化认同、文化适应与文化重构,被包装、重塑成旅游节庆产品,从哈尼村寨走向旅游市场,从地方走向世界文化。 哈尼长街宴在十余年的旅游发展进程中,经历了嬗变的痛苦,获得了成功的辉煌。在发展旅游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经历了文化认同、文化适应与文化重构,被包装、重塑成旅游节庆产品,从哈尼村寨走向旅游市场,从地方走向世界文化。 然而要很好地保护传承长街宴的发展,有以下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 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 1、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同步发展, 重点提高人们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采用各种宣传手段, 比如: 广播、电视、报刊、文艺活动等手段来宣传正确的观念。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都很重要, 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掌握有助于适应并发展现实生活, 对现代文化的掌握时为了适应未来的生活和发展。在宣传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确保民族文化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与时俱进,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比如, 教育人们注意现代科技与传统的勤劳美德的衔接、注意竞争意识与友善观念的整合、注意商品观念与诚实守信的统一, 重点提高人们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 防止伪民俗对民族文化的侵蚀。许多民族文化都极为脆弱, 一旦遭到破坏或消失, 就不可能再复制甚至很难再恢复。人是文化传承的主体, 所以还应加强对当地居民的旅游教育, 树立“文化为本”的旅游开发观念, 促进民族地的可持续发展。 2、正确处理对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传承的关系尽管民族旅游对当地民族文化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但我们也不能以保护民族文化作为幌子来限制民族旅游经济的发展。因为, 民族文化的价值就是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得到体现和认可的。所以, 对于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应采取既开发利用又保护的态度。保护不是封闭地展示, 而应在新时代的条件下、在保护好民族特色的前提下与现代文化的衔接、整合、统一。在这个过程中应做到充分对民族同胞的尊重、理解和支持, 在不伤害民族感情的前提下保护、传承民族文化, 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 为民族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二)强化“教育为本”的思想 1、重视基础教育的作用 近年来,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为了提高西部地区人们的素质,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工作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并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同时也应注意一些问题。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体系依从了以汉文化为基础的传统教育体系, 这样的教育忽视了多元文化的传承。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体系应有其特色, 应该有一套不同于汉族地区的教育体系, 应将民族文化纳入义务教育体系。首先, 明确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目标。与汉族地区的教育相比, 民族教育应肩负双重任务, 一要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二是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第二, 合理设置基础教育课程。从民族实际情况出发, 对课程进行合理设置, 丰富学校课程的形式, 让民族文化走进课堂, 一些民族工艺通过手工课或实践课来进行传授, 让民族节庆走进学校课程, 在民族课程传授的过程中注意民族语言的使用。第三, 培训适合传承民族文化的教师。民族地区的教师不仅要懂得必要的学科知识, 还要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上寻找适合民族学生的途径, 将民族文化很好地贯穿在课程教学中。还可以使民族艺人走上讲台, 既可以丰富课程内容, 又使民族文化传承得更为直接。第四,完善民族基础教育的评价体系。教育评价体系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过程, 民族地区的教育评价体系应该有别于汉族地区, 在评价学生时不仅要考察其对现代科学知识的掌握, 更应根据民族的实际情况, 考察学生对民族知识的掌握, 所以要更新评价方式, 丰富评价方式, 使评价制度与学习方式和内容相吻合, 引导教育过程的正确进行。基础教育尤其重要, 这是由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青年一代承担着保护、传承本民族文化的重任,不可忽视! 2、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作用教育是一个人力资本投资的途径, 这种投资方式有着收益周期长的特点。在民族地区, 尤其是在旅游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 进行这样的投资, 投资主体难免会有权衡、取舍。而职业技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利用职业技术教育可以为当地培养大量本民族的中高级人才, 为地区的发展增加人力资本存量, 为民族经济的发展蓄势。在一些民族旅游较为发达的地区, 多数当地的民众只能从事一些收入较低的如同清洁工等的体力劳动型的工作, 而与那些和旅游产业相关的重要的管理、决策岗位是无缘的, 这样, 获得大的利润的就是旅游公司或政府, 而人们却依然是弱势群体, 在开展民族旅游的过程中, 民族旅游的蓬勃发展能给当地居民也未必能带来更多经济利益。所以, 应该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作用, 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 培养与旅游产业相关的人才不完全是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考虑, 也有利于传承本民族的文化, 减少歪曲文化现象发生的频率; 更有利用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使世界更了解民族文化, 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完善政策法规, 发挥政府优势 1、完善相关的保护性政策、法律法规 近年来, 国家为加大西部大开发的力度, 出台了许多政策, 其中包括对旅游业的优惠政策, 但诸多都是对旅游景区的选择、旅游景区的税收和旅游业从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