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庐山自然地理实习报告共24页word资料

庐山自然地理实习报告共24页word资料

第 1 页 庐

地理学院 0907070098

2011年8月27日

1、前言

1.1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意义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现象形成的过程和分布规律的科学。自然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复杂多变,课堂上讲授的地理知识是前人研究和实践总结得到的最一般、最普遍的原理,高度概括归纳的结果。实际自然地理现象往往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非常错综复杂。通过野外实习可以把抽象的自然地理理论与实际的自然地理现象相结合,真正理解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因此,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

1.2实习目的 第 2 页 1、通过野外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了解和掌握有关仪器和工具(罗盘、海拔仪、GPS、放大镜、小刀、瓷板、锤子、土壤环刀、铲、钻等)的使用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自然地理野外调查工具;

2、培养学生阅读地质图,通过分析了解庐山区域地质概况;

3、培养学生学会野外仔细观察主要岩石、矿物、构造的主要特征,重要自然地理、地质现象,并准确、完整记录所观测到的现象、特征和数据,标本与样品的采集方法,学会初步分析有关现象、特征形成的原因;

4、培养学生独立从事自然地理野外考察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初步掌握确定地壳运动的一般方法;

5、通过实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庐山主要地貌类型、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了解地质、水文、气候、土壤与植被等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6、使学生学习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调查全过程的程序与方法,包括资料的搜集、野外观测记录、标本与样品的采集、资料的综合分析整理等。

7、了解庐山植被类型和代表性植物的种属,观察植物生态与环境的关系;

8、使学生学习掌握植物群落调查的样方法;

9、学会对土壤剖面进行观测及对土壤组成、结构等特征和PH值进行简易测定;

10、掌握土壤路线调查、土壤标本的采集、土壤分布草图、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第 3 页 11、初步了解庐山地区人文地理特征。

1.3实习前准备

1、充分了解实习计划书以及庐山地区相关介绍内容,对庐山有了初步的了解。

2、准备实习相关仪器及使用。

3、实习区地形图及地质图的准备。

1.4实习时间及路线

1、8月18日下午

汉口峡—大月山水库—大月山

2、8月19日

庐山植物园—含鄱口—五老峰

3、8月20日

牯岭街飞来石—锦绣谷—仙人洞—龙首崖第 4 页

4、8月21日

小天池—好汉坡

5、8月22日

庐山博物馆—黄龙寺—黄龙潭

6、8月23日 王家坡

2、区域概况

2.1庐山地理位置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部,西北滨临长江,东南临鄱阳湖,地理坐标是:东经115°50′~116°10′,北纬29°28′~29 °45′。庐山是由断裂抬升而形成的断块山,山体平面形态呈肾形,由西南向东北方倾斜延伸,中部宽而向东北和西南渐收窄,长20多公里,最宽10多公里,第 5 页 主峰为大汉阳峰,海拔1473.8m,高出四周平原约1440m,属于中山类型。

2.2庐山气候条件

庐山地处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因受东亚季风环流影响,具有鲜明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特色。庐山是一座中山,随着海拔高度增加,水热状况存在着垂直分异。与周围平原地区相比较,又具有山地气候特色。庐山年太阳辐射能比较丰富,如南昌为4676.15MJ/㎡,而在海拔1165m的庐山牯岭为5040.4MJ/㎡。

2.3庐山植被及土壤

由于庐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典型的山地地貌,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条件,因此发育了多种多样的土壤,以及比较典型的山地植被。根据庐山植被垂直分布的特点,可以分为三个垂直带。首先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带,是山地植被垂直带的基带,为水平地带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向山地的延伸部分。分布于海拔700m(西北坡)或800m(东南坡)以下,占有最大的垂直幅度。里属于中亚热带气候,土壤类型为红壤、黄壤和山地黄壤,有机质含量很低,表层在3%以下,土壤呈强酸性反应,pH值4.5-5.5。其次为山地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分布在海拔700m或800m至1000m(西北坡)或1100m(东南坡),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林两植被型垂直带之间的过渡带。里属亚热带气候向暖温带气候的过渡类型,土壤为山地黄棕壤,有机质含量较高,表层可达8%左右,全剖面呈较强的酸性反应,pH值5-6。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分布在海拔1000m或1100m以上。这里属暖温带湿润气候,发育山地棕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呈微酸性反应。本地带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还分布着面积较大的黄山松林,以及日第 6 页 本柳杉林、柳杉林等针叶林。在森林植被遭受破坏的地段,则为次生山地灌丛或草甸所占据,此外庐山还有丰富的蕨类植物。

2.4庐山的人文

庐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名胜古迹遍布。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此留下了庐山风景如烟海的丹青墨迹和脍炙人口的篇章。苏轼写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庐山云雾;李白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秀峰马尾瀑;毛泽东写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吕洞宾修仙而居的仙人洞,均是诗景交融、名扬四海的绝境。庐山的名胜古迹还有:列中国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唐寅《庐山图》中的观音桥、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屯兵饮马的小天池、凭栏可极目远眺蜿蜒长江的望江亭、白居易循径赏花的花径、千年古树三宝树、观鄱阳湖日出的含鄱口,有3000多种植物的植物园、如五老并立的五老峰、抛珠溅玉的三叠泉瀑布,被陆羽誉为天下第一泉的谷帘泉,天下第六泉的招隐泉,天下第十泉的天池峰顶龙池水,等等。此外庐山还有独具异域风情的别墅群,公元19世纪下半叶,庐山别墅伴着西风东来应运而生,随后相继兴建并保留至今,形成蔚为大观的别墅建筑群。名人、事件与别墅相连,建筑、历史与文化相映,由此产生了以八处国宝级别墅为代表的众多建筑佳作。现在庐山最著名的别墅有张学良住过67号瑞典式别墅、蒋介石和宋美龄住过的120号别墅“美庐”。美庐有“天下无庐美此庐”的盛誉,毛泽东和江青也曾多次于此庐下榻。此外当代有许多重大政治会议在此召开,如有毛泽东组织召开的庐山会议等,使庐山成为了政治名山。这些都使得庐山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第 7 页

3、实习路线及观察要点

3.1实习路线选取原则

1、尽可能不走重复的路。

2、能穿过实习区所有的地理单元。

3、能尽量多的观察到地理要素的多种类型。

4、能穿过典型的剖面、类型、地点或露头。

5、切过阐明实习地区自然地理结构最有意义的地点。

6、注意地貌的走向和路线的选择。

3.2具体的实习路线及成果

(一)8月18日

实习路线:汉口峡—大月山水库—大月山

实习内容:(1)观察滑坡面及分析其成因。(2)观察河流袭夺地貌(3)观察山地棕壤。

第一点:汉口峡。18日下午,我们抵达庐山,在简单点的休整之后,我们赶到了实习的第一个目的地,在汉口峡路边发现一个典型的第 8 页 滑坡面。在分析滑坡之前我们对当地的经纬度及海拔进行测量、当时的气压及干湿球温度、以及对滑坡的一个面进行了产状的测量。所得数据如下:经纬度:N29°34′3.26″,E1155857.5,海拔1141m,干球温度:30.6。滑坡面产状:315°∠51°。根据观察我们发现滑坡面的岩石主要为前寒武纪所形成的石英砂岩,这种岩石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形成,但变质不彻底,介于原岩与变质岩之间,呈粉砂状,硬度不大。该滑坡主要是沿着节理面向下滑动,由于该滑坡位于公路旁,有人工开挖的痕迹,我们断定为该滑坡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滑坡体沿着节理面滑落。此外我们发现未滑落的一侧坡面上堆积这大量的石英砂岩的碎屑物质,据观察这一侧岩层已经发生了错动沿着断层面下滑。很有可能发育另一个滑坡。

第二个点:汉口峡与大月山水库交界地段,根据实测,大月山水库的经纬度:N29° 33′52.4″,E115°59′4 ″;海拔:1245m;气压:874.7hpa;风向:西偏南60;风速:1.4m∕ s。在此我们观测到此时山地的主要植被为常绿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云片柏、侧柏、黄山松、以及壳斗科的茅栗。观察还发现,此处发生过河流袭夺现象,汉口峡河流为袭夺河,大月山水库所在的大校场谷地河流为被袭夺河流,大校场谷地因此形成了干谷。其成因为:汉口峡河流溯源侵蚀的速度快于大校场谷地,因此将大校场河流的源头夺取,成为汉口峡河流源头。我们发现汉口峡落差大,谷地较窄,为形成的谷地,是因为谷地上升而使得溯源侵蚀速度变快。而大校场谷地由于发育时间较早,溯源侵蚀变慢,形成了宽谷。大月山水库为人工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特点而筑成的,成为了饮用水源地。

第三点:大月山。该地发育的为山地棕壤,地表植被主要为针阔混交第 9 页 林。山地棕壤发育于网纹红土之上,为庐山在上升后气候及植被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山地棕壤。

日期:8月21日 天气:晴 调查人:王成华

总号:LS 剖面号码:DYS—1 观察地点:大月山山脚

海拔高度:1280m 山地植物:针叶林、灌木

土壤名称:山地棕壤 成土母质:古土壤

剖 面 性 态

层次: 枯枝落叶层 腐殖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母质层

厚度(cm) 0—7cm 7—14 14—40 40—60 —

颜色: 黑褐色 褐色 棕色 土黄色 灰白色

质地 砂土 中土壤 重壤土 粘土 —

湿度 稍润 润 稍润 稍润 干

结构 — 粒状 团状 团状 块状

松紧度 松散 疏松 紧实 极紧 紧实

植物根 少 中 多 较少 极少

动物穴 存 在 无

(二)8月19号

实习路线:庐山植物园—含鄱口—五老峰

实习目的:(1)了解庐山植物的构成及分布特征,以及庐山植物园的第 10 页 部分植物。(2)了解含鄱口角峰的形成(3)了解庐山云雾的形成。(5)观察单面山并分析其形成。

第一点:庐山植物园,庐山植物园为学校首任校长胡先骕先生等人所创建,占地近300公顷,引种栽培植物3400余种,以松柏和杜鹃为主要特色。全园建有松柏区、国际友谊杜鹃园、温室区、草花区、树木园、岩石园、猕猴桃园、药圃、茶园等9个不同类型的专类园和展览区。庐山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在植被类型上是以亚热带植被类型为主,兼有温带植被类型,而在垂直分布上明显的反应了亚热带低山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大致如图所示:

在海拔500m以下主要为常绿的阔叶林以及常绿的针叶林,组成常绿阔叶林的多为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的常绿树种,而针叶林为马尾松。海拔800~1000m处分布着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组成主要为壳斗科、山茱萸科、金缕梅科、胡桃科、槭树科。海拔1110~1300m,为典型的温带植被,组成这一植被的建群种主要为温带落叶阔叶树种。常见的有:茅栗、鹅掌楸。其次在海拔200~1300m均分布这山地灌丛,主要有杜鹃、满山红、蜡瓣花等。此外还分布这大量的竹林,其中毛竹林的主要分布在海拔800m以下,玉山竹林在海拔800~1300m均有分布,由于气候的变化毛竹林的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