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人们长期习用的、意义完整、结构稳定、形式简洁、整体运用的定型短语。
汉语词汇中,相当于词的“预制构件”的熟语中,除了成语之外,还有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等,而成语是熟语的主要部分。
那么,如何确定成语的范围呢?这就需要找出成语与其他熟语的区别。
成语与谚语(群众中间流传的简单通俗而含义深刻的语句,如“天下乌鸦一般黑”、“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不同较为明显,而且《现代汉语专题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中已经有所阐述,本文不再述赘。
这里着重探讨一下成语同惯用语、歇后语之间的差别问题。
一、成语与惯用语惯用语是人们口头上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表达一个整体的意义,作为一个语言单位来使用。
例如:打埋伏钻空子开夜车碰钉子扣帽子灌米汤背包袱剃光头捞稻草揭老底唱高调乌纱帽半瓶醋苦行僧过河卒天晓得眼皮子浅打落水狗三下五除二惯用语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换言之,它的意义不是几个组成部分的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字面意义的引申(主要是比喻)概括出一个新的意义。
如“挖墙脚”不是真的要把“墙脚”“挖”掉,而是比喻拆台;“一窝蜂”也决不是实指“一窝蜜蜂”什么的,而是形容许多人乱哄哄地同时说话或行动。
再像“跑龙套”比喻在他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连轴转”比喻劳动或工作等夜以继日地不停止。
惯用语是一种定型的短语,不像一般短语那样可以自由组合。
例如:“敲竹杠”不能说成“敲木杠”;“打秋风”不能说成“打春风”;“放马后炮”不能说成“开马后炮”;“不管三七二十一”不能说成“不管四七二十八”。
惯用语与成语一样,都是一种定型短语,这是二者的共性。
但是在结构形式、来源以及表义的手段和色彩方面,它们毕竟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第一,从结构形式上考察,就有以下三点区别:其一,惯用语、成语的构成形式方面存在着差异。
惯用语的主要形式是三字格,例如“咬耳朵”、“开后门”、“乱弹琴”、“走过场”、“戴高帽”、“吹喇叭”、“放空炮”、“墙头草”等。
四字格的有一些,但不多,例如“打马虎眼”、“空心汤团”。
五个音节以上的更少见,如“铁将军把门”、“丁是丁,卯是卯”。
而汉语成语的主要形式是四字格。
笔者根据《汉语成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1981年)作过如下统计,该词典共收录成语3559条,四字格成语就有3345条,是总数的94%,占绝对的优势。
其二,惯用语、成语在组合成分间的语法结构关系上也不大一样。
以三字格为主体的惯用语,主要是述宾式结构,例如“嚼/舌头”、“和/稀泥”、“挤/牙膏”、“过/电影”、“拍/马屁”、“吹/牛皮”;其次是定中式结构,例如“万金/油”、“绊脚/石”、“铁/饭碗”;主谓式结构(像“鸟兽/散”)和联合式结构(像“假/大/空”)就微乎其微了。
而以四字格为主体的成语,语法结构关系几乎应有尽有,凡是汉语中的各种语法格局多多少少都可以在成语中找到它们的影子。
例如主谓式的“叶公/好龙”、述宾式的“竭尽/全力”、述补式的“重/于泰山”、状中式的“豁然/开朗”、定中式的“锦绣/河山”、连动式的“顺藤·摸瓜”、兼语式的“令人·神往”、紧缩式的“人云·亦云”。
尤其要指出的是,在《汉语成语小词典》所收录的四字格成语中,联合式的就占了三分之一左右,例如:主谓联合式:柳暗花明石破天惊述宾联合式:藏龙卧虎荡气回肠状中联合式:精雕细刻潜移默化定中联合式:凤毛麟角浓墨重彩其三,惯用语、成语的内部组成成分之间的凝固程度有别。
惯用语和成语虽然都是一种定型短语,但惯用语的结构不如成语的结构来得凝固。
成语中的组成语素之间,除了特殊的修辞目的之外,一般来说是不能随意拆开来加进别的词语的。
而述宾式惯用语时常拆开来用,中间插入一些别的词语,例如:栽筋头——栽几个筋头;泼冷水——泼他几瓢冷水;拉后腿——拉起女人的后腿。
可见,惯用语的结构要比成语松散得多。
第二,从来源来看,成语大多数是有案可稽的,历史的习用性很强,不少还带有典故。
有人曾对《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中注明语源的四千多条成语(该词典共收录成语五千五百条,另一千多条是来历不明或新创造的成语)作过统计,结果是:源自先秦的占63%,源自魏晋南北朝的占15%,源自隋唐的占9%,源自宋代的占6%,源自元明清的占2%(见肖竹声《四言成语的两项小统计》,载于《中国语文天地》1987年第5期)。
由此看来,成语大多数都具有久远的历史,而惯用语则大多数来自群众的口头创作,并不见之于“经传”。
试比较下列几组意义相近的成语与惯用语:/倒行逆施/随波逐流/坐而论道/趋炎附势\开倒车\随大溜\放空炮\抱粗腿上面四条惯用语都是口头创作,而四条成语都有悠久的历史了:“倒行逆施”、“随波逐流”源自《史记》,“坐而论道”源自《周礼》,“趋炎附势”源自宋代陈善《扪虱新话》。
当然,也有少许惯用语已有历史年头,有的还能找到它们的渊源,但并不多见,例如源于宋代孙光宪《北梦琐言》的“破天荒”,源于《宋史·岳飞传》的“莫须有”。
另外,某些惯用语是直接从方言进入普通话词汇的仍旧保留着浓厚的地方色彩,像来自吴方言的“拆烂污”、“吃豆腐”,来自北方方言的“闲磕牙”、“窝囊废”(北京地区)、“打饥荒”、“堵窟窿”(东北地区)、“打牙祭”、“摆龙门阵”(四川地区)等。
显然,由于方言的影响,它们的使用仍或多或少地带有地域的局限性。
在成语中,直接从方言中吸收进来的,常用的除了吴方言的“像煞有介事”(现多省作“煞有介事”)外,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了。
第三,从表义的手段及色彩来看,惯用语大多数是通过比喻概括出一个新的意义,并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而且这种色彩多数是贬义的。
例如用“踢皮球”比喻在工作上不负责任互相推委,用“抬轿子”、“吹喇叭”比喻阿谀奉承、溜须拍马。
而成语的意义的构成有借助于比喻的,还有大量不借助于比喻的;感情色彩中的褒义、贬义与不褒不贬的都兼而有之。
此外,由于惯用语绝大部分来自群众的口头创作,而成语的大多数是从古代承继下来的,因此从语体风格看,前者大多是口语化的,后者却是带有书卷语体色彩的占相当大的比例。
二、成语与歇后语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温端政先生认为将它称作“引注语”更为准确:见温端政《歇后语》,商务印书馆,1985年)。
前一部分是描绘,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所作的说明,是歇后语的本意所在。
打个比方,歇后语与谜语相仿,谜面在前,谜底在后。
人们在引用歇后语时,也可以只说前一部分,略去后一部分,让别人自己去揣测。
于是,就把这种可以把“后”一部分“歇”去的熟语,叫做歇后语,歇后语从形式上划分有两种格式,一般称作喻义的歇后语和谐音的歇后语。
喻义的歇后语,前一部分往往用具体事物、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甚至是虚构的想象来比喻,后一部分作意义上的说明,两者之间必定有种形象上或逻辑上的内在联系。
例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姜太公的坐骑——四不像;大炮上刺刀——远近都行。
谐音的歇后语是在喻义的歇后语的基础上,增加一层同音(或语音相近)成分的换用,造成一语双关而形成的。
例如:老鼠啃碟子——口口是瓷(词);膝盖上挂掌——离了蹄(题);隔窗吹喇叭——鸣(名)声在外;旗杆顶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
了解了歇后语的基本情况后,我们来剖析成语与歇后语的不同之处。
第一,从结构形式看,歇后语多是一种固定的语句,而成语则是一种定型的短语。
歇后语形式上是由前后两部分构成,但成语多是四字格的。
试比较下面四组意义相近的成语与歇后语,就一目了然了:/自取灭亡/针锋相对\ 蛤蟆撵鸭子——找死\针尖对麦芒——尖对尖/泼水难收/自作自受\一盆水泼地——再也收不起来了\搬起石头砸脚——自找倒霉第二,歇后语与成语的语体风格不同。
首先,歇后语大多是群众创造的口语,与带有较浓厚的书面语色彩的成语不一样。
像“一枕黄粱”与“竹篮打水——一场空”、“守口如瓶”与“二锅头的瓶子——嘴紧”、“九牛一毛”与“牯牛身上拔根毛——一点不觉得”、“得不偿失”与“一枪打死个苍蝇——不够火药钱”,各组语义相近,但语体色彩截然相反,这是因为成语大多数来源自古代书面语的缘故。
上述的四条成语,“一枕黄粱”由唐代沈既济《枕巾记》概括而成,“守口如瓶”径引自《维摩经》“防意如城,守口如瓶”,“九牛一毛”则源自《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其次,歇后语大多诙谐,有幽默感,而成语一般较为庄重,典雅。
成语自身带有风趣或调侃意味的为数极少,常见的只有“梁上君子”、“溜之乎也”、“妙手空空”、“一命呜呼”等有限的几个。
第三,从意义表达的手段来看,歇后语绝大多数借助比喻构成。
歇后语的前一部分往往是喻体,后一部分往往是本体。
而成语意义的构成方式要复杂得多。
诚然,我们并不否认成语中凭借比喻的方式构成的也是大量的,例如:明喻式的:安如泰山行同狗彘洞若观火归心似箭暗喻式的:浑身是胆众志成城认贼作父以邻为壑借喻式的:瓜熟蒂落班门弄斧背道而驰龙潭虎穴但是,成语意义构成中还有不少非比喻性的:像形容性的成语“嘘寒问暖”、“闭目塞听”、“夜不闭户”、“衔尾相随”,像夸张性的成语“气吞山河”、“响遏行云”、“垂涎三尺”、“力透纸背”,像直陈性的成语“名副其实”、“因地制宜”、“见异思迁”、“似是而非”等,可以看出,成语意义构成的方式较歇后语要丰富得多。
第四,成语还可以作为歇后语的“构件”,但是歇后语不能充任成语的“构件”。
成语充当歇后语的“构件”,有以下三种情况。
其一,歇后语的后一部分,用成语来说明解释,点出歇后语的本意。
例如:快刀斩乱麻——一刀两断;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火车上演戏——载歌载舞;鸡毛炒韭菜——乱七八糟;卖肉的切豆腐——不在话下;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九曲桥上拖毛竹——转弯抹角;百年松树,五月芭蕉——粗枝大叶。
有的成语“构件”还同时采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例如: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咸菜烧肉——有盐(言)在先;大肚子踩钢丝——挺(铤)而走险;十冬腊月生的——冻(动)手冻(动)脚。
其二,歇后语的前一部分用成语充当,后一部分加以点题的。
例如:雨后送伞——空头人情;过河拆桥——不留后路;隔靴搔痒——抓不到实处;挖肉补疮——好了一个害了一个。
其三,还有个别的歇后语,干脆是由两条成语组合而成的。
例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瓮中捉鳖——十拿九稳;狂犬吠日——枉费心机;蚍蜉撼树——不自量力。
笔者曾经对《歇后语词典》(北京出版社,1984年)作过如下统计:该词典共收录歇后语2240条(其中主条1754条,附条486条),而带有成语“构件”的共有197条(其中主条125条,附条72条),这里边同时含谐音双关成分的是24条。
歇后语中含有成语“构件”的占该词典歇后语总数的9%,比例不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