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职能有哪些: 1)交易媒介: 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充当媒介; 2)价值尺度: 货币用来衡量商品和劳务的价值; 3)支付手段: 货币在清偿债务时充当延期支付的工具; 信用: 以偿还为条件的商品或者货币的借贷行为, 体现一定的债权债务关系; (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 4)储藏手段: 货币退出流通而被用来积累和保存财富; 5)世界货币:指货币超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它是价值表现和实现的国际化。
货币的职能的执行哪些需要现实中的货币:交易媒介,储藏手段 货币制度: 一个国家以法律的形式所规定的货币流通组织形式; 本位货币: 国家法律规定的标准货币,具有法定的无限支付能力。(无限法偿)
我国的货币层次划分(M0,M1,M2) M0=流通中的现金(通货)
M1 = M0+企业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队活期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M2= M1+企业定期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障金
M3= 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金银复本位制下,“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格雷欣法则”(货币制度图) 由16世纪英国金融家、商人托马斯·格雷欣提出来的。当时,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铸币,时间长了,人们发现足值与不足值的铸币可以一样使用,于是,人们就把成色好的足值货币(良币)储藏起来,而把不足值的铸币(劣币)赶紧花出去。结果,劣币把良币赶出了市场,这样,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所代表的实际价值就明显低于它的名义价值了。
金本位制的几种形式,金币本位制,(两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铸币平价(Mint Parity)来决定。
金本位制的主要特征有: (1)以一定量的黄金计量和表示一国货币单位价格标准。 (2)货币可自由在国内外兑换为一定数量的黄金。 (3)黄金可以自由买卖,自由输入与输出
金币本位制是金本位货币制度的最早形式,亦称为古典的或纯粹的金本位制,盛行于1870-1914年间。
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及黄金自由输出输入是该货币制度的三大特点。在该制度下,各国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货币的含金量,两国货币含金量的对比即为决定汇率基础的铸币平价。黄金可以自由输出或输入国境,并在输出入过程形成铸币——物价流动机制,对汇率起到自动调节作用。这种制度下的汇率,因铸币平价的作用和受黄金输送点的限制,波动幅度不大。
金银复本位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形态: 1、平行本位制:金币与银币同时为一国的本位货币;二者均可自由铸造与熔化;均具有无限法偿能力;两者之间的交换比率完全由金币与银币的市场价格决定,法律上对其不做任何规定。
2、双本位制:指国家和法律规定金、银两种铸币的固定比价,两种铸币按国家比价流通,而不随金、银市场比价的变动而变动。
3、跛行本位制:金币与银币仍同为本位货币,仍按照法定比价同时流通,但只有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而银币不得自由铸造。
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是指没有金币的铸造和流通,而由中央银行发行以金块为准备的纸币流通的货币制度。
金块本位制是一种以金块办理国际结算的变相金本位制,亦称金条本位制。在该制度下,由国家储存金块,作为储备;流通中各种货币与黄金的兑换关系受到限制,不再实行自由兑换,但在需要时,可按规定的限制数量以纸币向本国中央银行无限制兑换金块。可见,这种货币制度实际上是一种附有限制条件的金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规定金币为本位货币,但国内并不铸造、使用和流通金币,国内只流通价值符号即纸币,但不能兑换金币或金块,只能购买外汇,即居民可按比价以本币兑换外币,再用外币兑换黄金。当发达国家采用金币、金块本位制时,由经济落后国家采用金汇兑本位制,以稳定本国货币币值。
纸币本位制的特点: (1)纸币为本位货币,黄金非货币化,退出流通领域。 (2)纸币不能兑换金银,故也称不兑换纸币制。 (3)纸币由国家法律强制流通,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和充当最后支付工具。 (4)纸币发行可以自由变动,不受一国所拥有的金属数量的限制,故也称自由本位制。 纸币本位制取代金本位制的原因? (1)携带方便 (2)节省金银 (3)货币供应量不受金银数量的限制,纸币供应量灵活,根据经济发展调节
信用的基本形式: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民间信用,国际信用。 银行信用:银行信用是银行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给政府、企业或个人的信用。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在现代商品货币经济下,银行信用无论在规模、范围上,还是在期限上都大大超过了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以赊销方式对购买商品的工商企业所提供的信用。
什么是信用工具,金融工具,金融市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金融工具和间接金融工具,直接金融市场和间接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的定义:金融市场是指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机制的总和。(货币,资本,外汇,黄金)
性质: (1)它是金融资产进行交易的一个有形或者无形的场所; (2)它反映了金融资产的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所形成的供求关系; (3)它包含了金融资产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运行机制,其中最主要的是价格(包括利率、汇率及各种证券的价格)机制。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按交易的金融工具的期限分类) 货币市场:交易的金融工具的期限在一年以下的短期金融市场,如同业拆借市场, 国库券市场;(流动性)
子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市场,商业票据市场,银行承兑票据市场,大概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短期政府债券市场,共同基金市场。
资本市场:交易的金融工具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中长期金融市场,如股票市场,债券市场; 子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
信用工具(金融工具)的定义: 是一种载明资金供求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合约,它规定了资金盈余者向资金短缺者转移资金的金额和期限等条件。
间接融资: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通过金融中介间接实现融资的行为。优:筹资上可以积少成多。安全性较高。劣:由于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加入了金融机构为中介,隔断了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债权人对债务人的约束,如对投资对象经营状况的关注和筹资者在资金使用方面的压力与约束。金融机构要从经营服务中获取收益,从而增加了筹资者的成本,减少了投资者的收益。
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运用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行为,直接融资的主要方式是发行股票或债券。优: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联系,在融资时间、期限、利率、数量、资金用途等方面有较多的选择自由。有利于促进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有利于筹集长期投资资金。局限:资金供求双方在资金数量、期限、利率等方面的限制比间接融资多;缺乏中介的缓冲,直接融资风险比间接融资风险大。直接融资的便利程度及其融资工具的流动性均受金融市场发达程度的制约;
直接信用工具:工商企业,政府及个人发行会签署的股票,公司债券,政府债券,商业票据等。
间接信用工具:包括金融机构发行或签署的银行本票,存折,可转让定期存单,人寿保险单。 直接金融市场:资金需求者直接从资金所有者哪里融通资金的市场。 间接金融市场:通过银行等信用中介机构作为媒介来进行资金融通的市场。 信用工具的特性: 1、期限性 (有效期) 2、流动性 (转化为现金而不遭受损失的能力) 3、安全性 (本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4、收益性 (给持有人带来收益) 信用(金融)工具的分类: 1、货币市场工具 (一年以下)商业票据 2、资本市场工具 (一年以上)股票和债券 3、金融衍生工具 典型的信用工具: (在原生性工具基础上派生出的金融产品) 商业票据:票据是具有一定格式、载明金额和日期、到期由付款限人对持票人或指定人无条件支付一定款项的信用凭证。票据的期一般都在一年以内。
(1)本票:本票是由出票人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2)汇票:汇票是由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向持票人或收款人支付确定金额的票据。根据出票人的不同,汇票可以分为商业汇票和银行汇票。汇票可以是见票后立即付款的,也可以是指定在未来的一定期限内付款的汇票。
(3)支票:支票是由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见票即付)
股票:股票是由股份公司发行的权益凭证,代表持有者对公司资产和收益的剩余索取权。剩余索取权,就是指股东的权益在利润和资产分配上表现为在公司偿还债务后,才能索取剩余的收益。
股票的特点 1、股票没有偿还期。对于以股票融资的企业而言,一旦获得资金,就可以长期使用。 2、企业的股利政策可以比较灵活地进行安排,根据自身发展计划对股票总数和股息支付进行调整。
3、股东有权投票参与决定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
债权:债券是一种资金借贷的凭证,内容包括了债券的面值、票面利率、期限、发行人、利息支付方式等内容。
债券的分类(按付息方式分) 零息债券(zero-coupon bond )是一种以低于面值的方式发行、不支付利息、到期按债券面值偿还的债券。(以贴现方式发行 )
固定利率债券是指事先确定利率,每半年或一年付息一次,或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 浮动利率债券是息票利率在某一基础利率之上加一定溢价的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