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球新闻传播史(网络篇)笔记 贵妤

全球新闻传播史(网络篇)笔记 贵妤

《全球新闻传播史》(第二版)李彬第九章、20世纪(下):电子媒介之网络篇本章目录:第一节星火燎原话网络一、科学实验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二、普及应用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二节第四媒体与网络新闻一、传统媒体抢滩互联网二、“网络原生媒体”三、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四、“跨媒体”第三节电子媒介:社会·历史·文化一、麦克卢汉其媒介观二、尼尔·波兹曼及其媒介观三、鲍德里亚企及媒介观本章笔记:一、科学实验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1.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诞生在美国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称是“电子数字积分器与计算机”——ENIAC。

2.1981年,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推出自己的微电脑,即现在常说的所谓的PC机——个人电脑。

3.中央控制网络:“智者”是第一套实现人机交互作用的电脑网络系统,也成为进行远距离访问的电脑网络的鼻祖。

到60年代,类似“智者”的电脑网络不断出现,并应用于军队、民航和银行等系统。

称为“中央控制网络”。

4.分布式网络5.阿帕网之父——拉里·罗伯茨6.互联网之父——文顿·瑟夫二、普及应用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1.“军移民”2.“伊妹儿”效应(考点2013年简答题:“伊妹儿(E-mail)效应”)(1)1972年,雷·汤林森发明了电子邮件的发送和阅读程序。

(2)历史上第一封电子邮件,就在他的两台电脑之间进行了传递。

第二封电子邮件,是发给网络的其他用户,通报大家可以用他编写的程序互相联络。

(3)在这封电子邮件中,他告诉人们,除了写明收信人的网络用户名之外,还需加上收信人所用电脑的名称,中间用一个“@”符号隔开,这种命名方式沿用至今。

(4)如今互联网中使用率最高的仍然是“E-mail”,几乎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电子信箱。

(5)曼纽尔·卡斯特在“信息时代三部曲”的第一卷《网络社会的崛起》里写道:“真正点燃火种是网络使用者之间的电子邮件功能,这个功能是BBN公司的雷·汤林森发明的,它也是目前全世界电脑沟通功能中最受欢迎的用途。

”(6)特点:①传送便捷。

不管相隔多远,一封E-mail转瞬即可送达,而且不像电话那样需要对方在线,而只需静候主人随时查阅;②费用低廉。

不管路途多么遥远,也不管内容多么庞大,E-mail的“邮资”都几乎为零;③使用方便。

查阅信件可以选择时间排序、姓名排序、主题排序等等;若把信件给其他人看,只需转发一下;若给许多人看,则用“群发功能”;④轻松随意。

以往写信都得正襟危坐,而且还有但一定的格式,而E-mail出现后,通信内容往往比较简明扼要,很多都仅仅只是只言片语,于是写信就不那么郑重其事了。

(7)意义:电子邮件的广泛应用,展示了网络时代人际交流的前景,并激发了人际交流的欲望。

不过,用E-mail进行交流仍旧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人们希望最大限度地缩短这个时间差,将自己的手脚眼口等器官通过网络进行最大限度的延伸,实时地去感知、去了解、去把握远方的人与事。

顺应这样的要求,互联网又开发了一系列实时传播的功能。

3.网上实时交流(1)包括:网上聊天、即使传呼等。

(2)网上聊天主要通过万维网上的各种聊天室进行,用户可在各种聊天室里,同其他任何用户进行对话。

(3)即时传呼:是互联网上颇受欢迎的一个信息发送业务,可以让用户跟踪同时在网上逗留的亲朋好友。

无论对放在网上的哪个角落,只要输入对方的代码,就可以找到他们,与他们共同浏览网页,与他们即时对话。

现在比较流行的即时呼叫软件有ICQ、QQ等,另外一些大型的网络公司也有自己的即时呼叫软件,如微软的MSN。

4.WWW:1989年,伯纳斯—李提出有关万维网的构想,即通过一种超文本的方式提供信息查询服务,同时将互联网上各种主机的信息有机联系起来。

(1)超文本:①信息形式不再限于简单的字符或数值型数据,而是包含多媒体信息;②实现网络信息的相互链接。

(2)万维网不是“网”,而是互联网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多媒体信息服务系统,最大贡献在于使互联网真正具有交互功能。

(3)万维网的优点:①多媒体方式:提供多媒体信息,即在字符信息之外,还包括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②超链接:超链接功能可将不同地点的信息联系起来,并可从一个文件迅速转到另一文件,而无需用户了解具体的过程;③友好、易用的用户界面:人性化界面加速了互联网的普及,使普通用户无须输入专业的复杂命令,就可在图形化的界面上浏览各种信息。

1994年出现用户爆炸性增长,万维网的信息也进入“信息爆炸”时期。

{ (4)WWW系统构成:①Web服务器:用于发布多媒体信息,这些信息按网页来组织,而网页则用HTML语言编写;②浏览器:是WWW客户端的软件,主要作用是用于连接服务器,解释并执行由HTML编写的文档,将执行结果显示在用户的屏幕上;③HTTP:是WWW中的通信协议,能传输任意类型的数据对象,以满足Web服务器与客户之间的多媒体通信需要。

《网络传播概论》(第三版)补充}5.搜索引擎(详见《网络传播概论》P7第一章第四点第3条)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1.纸质媒体(1)最早的报纸: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何塞信使报》。

1987年,将其内容搬上互联网,成为网络报纸的先声。

(2)报纸上网的原因:①上网可以扩大传播范围;②经济效益是报纸上网的主要考虑因素;③报纸上可吸引网络广告的投放;④报纸上网可以节约成本,包括纸张、印刷、投递等费用。

(3)美国报纸上网的过程:翻版——变化——综合。

①翻版阶段:将“纸质母板”直接搬上网络,变为母报的“网络版”。

代表是《纽约时报》。

②变化阶段:以独立的报纸网站为基础:一种模式是网上报纸的内容与母报基本相同,代表是《华尔街日报》;另一种模式是网上报纸的内容远远超出母报,形成一个独立的信息平台,代表是《波士顿环球报》。

③综合阶段:一种模式是众多报纸联合经营一家新闻网站,但各报内容相对独立,以新世纪网络为代表;另一种模式是报纸同其他网络服务商联合经营专业性信息网站,以各报或独立联合而组建的分类广告与专项服务网站为代表,目的在于同网络服务尚争夺分类广告。

2.电子媒体(1)网上电台:①直播:即网上播出的节目与电台同步,当重大事件或重要活动发生时,一般电台多采用这种所谓“在线广播”的形式;②点播:这类节目都是曾经在电台播出的,受众可以根据兴趣随时上网点击收听。

(2)广播媒体上网的优点:①网上广播的覆盖面更广,特别是面向海外听众的国际广播,它们以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境外的“落地”问题,而上网后这这个老大难便迎刃而解;②听众的主动性更大,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自己爱听的节目,而不必遵循传统广播的线性播出顺序,这也正应了“数字化生存”概念的提出者尼葛洛庞帝的预言——“黄金时间等于任何时间”。

(3)20世纪90年代,高清晰电视、数字电视等盛极一时,为电视媒体的网络化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

数字电视是网络化和电视数字化后的产物,相对于传统的模拟电视,具有许多优势。

①提高频率资源的利用率;②提高电视信号的传输和接收质量;③可以同时提供数据广播;④逐步改变传统的收视习惯,人们由被动收看到准视频点播,下一步实现真正的的视频点播。

(4)2001年,全球首位虚拟的新闻主播“阿娜诺娃”亮相英国网站,开始播报新闻。

用三维动画制成,集中了多为歌星的容貌特征,总是以“愉悦、沉稳、理性”的态度播报新闻,而不会显得“虚夸、无情、自大”。

3.传统媒体抢占互联网的原因:(1)力图将自身的长颈——公信力、采编能力等,同网络的优势——快捷性、交互性、全球性、丰富性等结合起来。

(2)网络作为开放平台的作用,大于作为“第四媒体”——“网络原生媒体”的角色。

四、“网络原生媒体”(考点2013年名词解释)1.定义:指完全脱离“母体媒体”而生于网络、长于网络的媒体,这种媒体越来越成为网络新闻传播的主力军和生力军。

2.概览:1999年,第一份网络原声报《明日报》文史,由太晚PChome集团与《新新闻周报》共同创办。

(1)特点:新闻不仅更快、更多,而且还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向订户发送。

(2)与传统报纸网络版的区别:拥有专职的采编队伍,可以按照网络的特性,提供更具专业水准的新闻。

(3)网络广播也是网络原生媒体的一种形式,人们可以自己充当电台的播音员或主持人,播出喜欢的音乐,加入自己的评点,世界各地的人们只要连上相应的地址就可以尽情收听。

3.博客:麦特·德拉吉,以及以《德拉吉报道》为代表的博客网站——“博客日志”。

(详见《网络传播概论》P10第一章第五点第(三)条第2条)4.《德拉吉报道》:1995年创刊。

五、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1.新闻采编:指通过在线服务进行新闻采集,借助公共或私有的数据库进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1)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其中蕴藏的海量信息,使网络成为记者寻找新闻线索、搜索背景资料、进行在线采访、网上联系受众的便利工具。

(2)记者采访前须作一些准备工作,了解采访对象的背景与经历,参阅采访话题的相关知识等。

互联网提供了一种新的、非常便捷的工具。

诸如新闻组、电子小组、电脑资料库、搜索引擎等。

①新闻组:既可以帮助记者获得所需的知识和资料,还可以提供更多的采访线索。

②电子小组:是由专业人士组成的网络,他们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就某一话题展开讨论。

与新闻组相比,电子小组的讨论更加专业,更加深入,目的性更强。

记者通过电子小组,可从世界各地的专业人士那里获得专门的帮助。

③电脑资料库:包括政府资料库、社会组织资料库、出版物的电子数据库等,也日益成为记者的得力助手。

(3)记者可以利用互联网直接完成采访任务。

如发电子邮件,或在新闻组、在线聊天室、网上论坛中征询受众的看法和意见。

(4)有些记者过分依赖互联网,而忽略实地的感受与见闻,结果一些网络报道越来越显得贫血、苍白、了无生气。

(5)时效性、大容量、交互性、多媒体。

2.网络管理:《多媒体法》,世界上第一部规范因特网的法律。

3.新闻教育:涉及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具体技能,关乎新闻观与传播观的内在调整。

4.“跨媒体”: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总体保持一种默契的互补关系。

这种互补关系包括三方面:服务对象上“远”与“近”的互补;服务手段上“推”与“拉”互补;传播形式上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互补。

①“远”与“近”互补:传统媒体受到地域因素的影响,受众对象相对稳定,而且多存在于较“近”的区域;而理论上可以遍及地球每个角落的网络,则照顾到“远”距离的受众。

②“推”与“拉”互补:传统媒体多吧经过自己选择、加工、处理的信息推到受众面前,受众在收到的信息中进行有限的选择;而在网络媒体中,受众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去搜寻信息,将其“拉”到自己面前。

③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互补:“点对面”的传播与“点对点”的传播互相补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