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1]
• 非正式结构
– 积极功能
• 能够减轻成员在组织中的心理压力,增强组织的稳定 • 有助于激发成员的创造力。一方面,非正式群体的活动
可以集思广益,启发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它 有可能突破正式结构呆板的条块分割和限制,综合各行 业、各学科的人才的智慧与能力,相互启迪,相互激发, 推动成员作出更大的成绩。
• 所谓单位,主要是指在城市中居于再分配体 制中心的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单 位,农村的基层组织具有单位的某些特征, 而那些非国有单位则不属于这里所说的单位 范畴。
•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全国范围的社会主义 改造的基本完成和公有制的确立,国家对城 市各种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几乎把所 有的城市组织都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系统, 单位成为各种社会组织所普遍采取的一种特 殊的组织形式,形成了我国独特的社会组织 和管理体制——单位制。
– 非正式结构容易形成传播“小道”消息和散布流 言蜚语的源头,影响组织的凝聚力。
– 如果放任非正式结构的发展,还可能带来一些极 端的情况,破坏组织系统的正常运行,如出现拉 帮结派、徇私舞弊、阻挠变革、压制先进等。
社会组织[1]
社会组织的管理
• 家长制
–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方式,它产生于农业社 会的手工工具时代,由于生产规模小,可以把一 切权力集中到家长——组织的最高领导人身上。 这种管理方式任人唯亲,因人设位,组织权力不 进行划分,没有明确分工,组织活动一般没有文 字记载,也没有一套固定的办事规则和程序,组 织的一切活动均由家长一人说了算。
– 文化组织,包括科研组织、教育组织、医疗卫生 组织、文艺团体、体育组织等;
– 综合性组织,是指各种社会关系交织而成的综合 性社会组合形式,如国家、街道和居民委员会等。
社会组织[1]
• 中介组织
– 是指那些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商品生产者与经 营者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为市场主体提供信 息咨询、培训、经纪、法律等各种服务,并且在 各类市场主体包括企业之间、政府与企业、个人 与单位、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从事协调、评 价、评估、检验、仲裁等活动的机构或组织,如 行业协会、商会、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 等。
• 按正式规则发生公务关系。组织内部的事物 与职员的私人生活分离,实行公事公办的事 本主义原则。在公务活动范围内,管理人员 必须照章办事,用正式规则所确定的方式来 处理问题,不允许因私人关系而违反规则
社会组织[1]
• 量才用人。招聘人员按技术资格和能力,量 才录用,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岗位知识和技术 技能培训。
社会组织[1]
• 单位对其上级单位的完全依赖
– 单位组织对自己的上级单位完全依赖,倾向于成 为上级单位的一部分。单位的领导总是受上级单 位的任免和管辖。单位中所需的各种资源以及所 得到的可供支配的各种利益和机会大都来自上级 单位,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的组合完全按照行政 的力量,从而使资源利用和经济行为主体行政化。 在这种体制下,下级单位只能被动地接受上级单 位行政指令,没有自己行为的自主权。
• 一定数量的成员
– 社会组织的规模一般较大,少则几十人,多则成 百上千,甚至可以把一个国家看作一个巨型社会 组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有各种具体的要求,成 员加入和退出要履行一定的审查批准手续。
社会组织[1]
• 合法化的权力体系
– 它是维持组织运行的必要手段。 – 组织系统是一个管理系统,它需要有一个权威分
• 有助于增强社会组织的灵活性。当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的 时候,人们往往依靠非正式结构来适应这种变化。
• 在一定条件下,非正式结构还有助于增加组织的凝聚力 和稳定性,提高工作效率。
社会组织[1]
• 非正式结构的消极影响
– 当非正式结构在目标、利益和规范等方面与正式 结构不一致时,如果不加以合理引导,容易产生 消极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破坏组织的整合力
社会组织[1]
构成社会组织的条件
• 组织目标
– 组织目标是组织活动的宗旨,代表着一个组织的 发展方向和存在理由。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具有 不同的目标,而且对于同一个组织,目标也有长 期目标和中短期目标的区别
• 制度化的组织结构和行为规范
–社会组织一般都具有制度化的权力分配、职位分 层与部门分工。组织内部有制度化的行为规范, 一般以章程的形式出现。
• 单位普遍具有行政级别
– 无论是行政单位、事业单位或企业单位,还是属
于不同所有制的单位,它们都被赋予了不同的行
政级别。如部级企业、省级的公司和研究所、地
市级的学校和商店、县级供销社和医院等。单位
的级别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单位间的社会分层状况。
一般地说,单位的级别越高,或者所有制层次越
高,其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就越高,占有的各种
• 分部制。
– 即对于一个较大规模的组织,赋予其下级单位以 某种独立核算权,甚至自行经营权,则称为分部 式管理。总部拥有总资金控制权、各部门负责人 的任免权、组织的总目标的控制权。
• 立体型管理。
– 又称多维型管理。同一组织按不同的维度来分设 各类不同的下属单位,而这些下属单位 社会组织[1] 之间互相
• 权力依附于职位,而不依附于个人。有职则 有权,无职则无权,从而避免因管理人员变 动而产生的工作中断,保证组织的正常运
• 科层组织具有正规性、非个人性、专业技术 性和权力垄断性等四个基本属性。
社会组织[1]
科层制的形式
• 直线制。
– 即由一名管理者直接管理几个部门,如车间,每 个员工只有唯一的顶头上司,命令统一,决定迅 速,组织结构简单。最高管理者,如厂长,必须 事事过问,各项业务样样精通。显然,当组织规 模扩大,业务复杂时,这种管理方式就会变得不 适用了。
社会组织[1]
• 我国学者:根据人们社会结合的形式和社会 关系的表现将社会组织划分为四种:
– 经济组织,指在人们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的,并 以经济活动为中心任务的社会组织,包括生产组 织、交通组织、金融组织、商业及服务组织;
– 政治组织,它是人们在政治领域中的组合形式, 包括政党组织、政权组织、立法与司法组织、军 事组织;
• 职能制。
– 这是由美国工程师泰罗提出的关于工厂管理方式, 又称为“泰罗制”。其特点是:在厂长和车间之 间,增添职能部门,协助厂长对各车间的管理。 职能部门有权在自己的职能范围内,按照厂长的 既定总方案,来对各生产车间下达指令。
社会组织[1]
• 直线职能制。
– 在这种管理模式中,车间主任之下设立一些职能 部门,作为车间主任的参谋,并负责与上级对口 职能部门联系,经办一些事务。这种管理适合于 中型组织。
社会组织
2020/11/30
社会组织[1]
社会组织的含义
• 定义
–社会组织是指为了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 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具有明确规章制度 的一个独立单位,是正式化的社会群体。
• 与初级群体的区别
– 规模大,成员众多 – 成员间的互动遵循正式行为规范 – 成员关系是一种事本主义、公事公办的次
级关系,而不像初级群体成员间那样带有 浓厚的感情色彩。
– 中介组织承担了政府管理社会的部分职能,弥补 了政府在管理上的某些薄弱环节,起到了强化社 会管理的作用。同时,它还是政府与企业、企业 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使信息传递更快速、更 准确、更及时、更全面。
社会组织[1]
社会组织的结构
• 正式结构
– 正式结构是指组织内部各职能、各职权之间的制 度化的相互关系形式,一般由职位、规范、权威、 角色等要素构成。
资源、利益和机会也越多。
社会组织[1]
• 单位功能的泛化
– 表现为专业功能的弱化。由于任何单位专业功能 的划分和组织目标的确定,都必须服从于国家宏 观目标的需要,于是,单位放弃了一定的专业功 能,在内部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组 织格局。
– 其次,体现在社会功能的强化。单位承担着对个 体进入单位后所有权利的实现和满足的功能,单 位代表国家对其负有生老病死的无限义务。单位 成为了一个功能齐全的“小社会”。从各种福利 机构在单位内设立,到各种社会管理职责的承担, 单位成为了一个集专业功能、政治功能、社会功 能为一体的复合组织。
层体系,以指挥、协调和管理组织内部的活动 – 权威分层体系即包括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也包
括权威的内部分工。 – 从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来看,一般分三个层次,
即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从权威的横向分工 来看,则是分工负责,互相配合。
• 物质设备
– 物质设备是指组织的活动场所和工具。
社会组织[1]
组织分类
• 实行专业化分工。把组织的总任务分解为各 项具体工作, 每项具体工作分别由经过专业 化训练的人员承担,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不得推诿或越权。
社会组织[1]
• 职务分等、权力分层。职务有明确的划分, 权力等级呈金字塔式结构,最高权威在塔顶, 往下权力渐次下降,下级处于上级的控制和 监督之下。各种职务和权力是通过法律或行 政规章来正式规定的。
• 科层制
– 又被称为“官僚制度”,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 体的管理方式,是具有大量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 制度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
社会组织[1]
科层制的主要特征
• 科层制按照分科分层的方式管理,即按组织 的不同职能,划分成不同的部门,再按权力 大小划分成不同的层级,确定上下级关系。 主要特征有:
• 具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每项工作怎么做都有 严格的章程规定,这些规定是明文规定的, 往往很具体、很详细。工作章程是工作人员 必备的知识内容。
科层制的缺点和不足
• 科层制只强调照章办事,忽视人的主动 性,缺乏灵活性和应变力;
• 由于科室设置比较多,容易造成机构重 叠,权责不明,人浮于事;
• 造成了繁文缛节,文牍主义盛行; • 科层组织等级森严,权力实际仍然操纵
在少数人手中,缺乏自下而上的监督。
社会组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