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再造烟叶工艺规范-中国烟草标准化

再造烟叶工艺规范-中国烟草标准化

1 再造烟叶工艺规范 编 制 说 明

2019年6月 2

再造烟叶工艺规范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印发2014年度烟草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国烟科〔2014〕127号)要求,《再造烟叶工艺规范》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被国家烟草专卖局确定为2014年度烟草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之一。合同号:2014B028。

2.必要性 (1)国产再造烟叶工艺技术已逐步成熟 再造烟叶经过近10年的发展,在生产工艺流程、工艺控制水平,设备保障能力,产品技术含量、质量检测手段等日趋成熟,为制定工艺规范提供了必要条件。 (2)“卷烟上水平”对国产再造烟叶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上要求制定工艺规范来保障产品质量。 随着近年来再造烟叶质量水平的提高,卷烟企业在低焦油卷烟产品开发中普遍利用再造烟叶降低卷烟焦油,为低焦油卷烟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原料,且缓解了部分企业烟叶紧张的局势。不同再造烟叶生产企业,根据卷烟生产企业产品风格的不同,生产出各种风格或特殊功能的再造烟叶,满足了不同卷烟产品的需求。随着再造烟叶3

在卷烟产品中的大规模应用,为了确保卷烟产品质量,卷烟企业对再造烟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上要求制定工艺规范来保障再造烟叶产品质量。 (3)再造烟叶行业标准修改的需要 再造烟叶在国内还处于研发阶段,尚未形成大规模的成型产品,且没有相应的工艺规范,只有将部分过程控制指标和产品指标写进了行业标准中。而再造烟叶经过近10年的发展,生产工艺流程、工艺控制水平,设备保障能力,产品技术含量、质量控制手段等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再造烟叶生产规模,如今已有9个生产点生产不同风格的再造烟叶。为提高产品质量,顺应再造烟叶制造技术发展,满足工业企业多样性的要求,修改后的产品标准中不再涉及过程控制指标,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工艺规范,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更好的满足卷烟企业对再造烟叶多样化要求。

3.项目承担单位、协作单位及主要分工 本项目由主要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牵头,参加单位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广东省金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云南中烟再造烟叶有限公司、河南卷烟工业烟草薄片有限公司、中国烟草标准化研究中心、福建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湖南金叶烟草薄片有限公司、杭州利群环保纸业有限公司、湖北新业烟草薄片开发有限公司、山东瑞博斯烟草有限公司、江苏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上述单位都是相关技术研究和国家局技术标4

准制定的承担单位,在专业人员、技术力量、设备条件等方面都具有所从事专业的先进水平,联合参加再造烟叶标准的修订,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和协作力量。项目组具体分实验实施组、编写组、沟通协调组三组。实验实施组负责相关实验的设计、实施和数据整理;编写组负责相关文献的搜集和标准编写;沟通协调组负责调研、专家咨询和项目协调。

4.主要工作过程 标准编写前期,项目组收集了众多相关技术资料,并请教、咨询了长期从事再造烟叶的专业人员,收集了大量资料,并开展了标准的草稿编制工作。 2014年8月,项目组编制了调研提纲,对当时9个再造烟叶公司所有在用的再造烟叶生产线工艺流程、各工序工艺任务、工序设备性能,来料标准、技术要点、通用技术与环境条件、过程检查项目和方法、关键设备工艺性能点检、物流技术、控制技术、环保控制技术、产品质量安全等进行了全面调研。 2014年9月-12月,项目组对前期调研结果进行了整理,并根据整理结果初步做出了标准制定框架。 2015年1月-6月项目组部分成员根据承担单位设计的框架,编制了“再造烟叶工艺规范”初稿。 2015年7月-12月,项目承担单位对“再造烟叶工艺规范”进行了三次修改,期间与国家局进行了多次沟通,并与“卷烟工艺规范”5

项目组进行协调,明确了本标准的适用范围为:再造烟叶生产全过程,将再造烟叶使用工艺划归“卷烟工艺规范”。根据这一要求,项目组于2016年1月到2016年6月对“再造烟叶工艺规范”进行了第4次修订,并将该版本发给项目参与单位进行意见征求。 2016年7月,根据各单位反馈的修改意见,项目组在长沙召开了部分成员会议,专题研究了文本修改意见,根据体现共性,兼顾个性的原则形成了第5次修改稿。 2016年8月-9月,对第5次修改版进行意见征集,各专题开展了“工序工艺过程检测指标的设定及质量指标的合理性进行验证”、产品率、烟灰棒实使用进行调研,对“再造烟叶工艺规范”(第5稿)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要求各单位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常规2-3个常规产品进行批内和批间物理指标(定量、厚度、抗张强度等)和化学指标(水溶性糖、总植物碱、总氮等)波动数据测试。每个规格产品分别提供10组以上批内和批间实际测定值。各单位根据自身情况选择2-3个常规产品每吨成品使用烟灰棒、烟粉尘投料数量和规格;并同时提供2015年和2016年全年使用烟灰棒、烟粉尘总量,原料预处理后烟梗长度范围,10组以上浸取液净化前后悬浮物含量指标及允差、涂布液固含量取值范围及允差、可溶物浸取率、检测原始数据。根据各单位反馈意见,对规范进一步修改后再次征求意见。 2016年10月-11月,对“再造烟叶工艺规范(第七次修改讨论稿)”在行业所有再造烟叶公司进行意见征集。并对工序质量指标的合理性进行验证,并要求各单位补充各工序段典型设备的厂家、型号、规格、6

主要参数等信息,环保处理、切丝、工艺管理既能反映共性,也能反映个性的工艺流程图等内容。对意见进行汇总后修改成第八版。 2016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再造烟叶工艺规范(第八次修改讨论稿)”的项目组全体会议,并要邀请了国家局科技司标准处领导到会指导,本次会议就“再造烟叶工艺规范(第八次修改讨论稿)”进行了认认真细致的讨论,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同时为了与“新版卷烟工艺规范”在结构上的协调,会议决定对“再造烟叶工艺规范”的章节结构、有关内容进行重新设计,明确了规范所涉及的工序,并要求各参与单位根据前期资料,结合行业发展需要,重新对有关内容进行编写。。 2017年2月,项目承担单位根据各参与单位分工编写的章节内容,进行了综合修改,形成了“再造烟叶工艺规范”征求意见初稿,2017年5月项目组部分编写人员对该稿件进行了小范围的讨论与修改。2017年7月,形成了“再造烟叶工艺规范”征求意见稿,在行业内开展意见征集。2017年9月21日,在长沙召开了标准制定单位全体项目组会议,同时邀请了行业内有关专家前来指导,会议对“再造烟叶工艺规范”征求意见稿进行全面讨论并进行了修改,会后项目牵头单位组云南中烟、广东金叶、湖南金叶等单位人员根据会议要求和专家意见对“再造烟叶工艺规范”征求意见稿再次进行反复修改,并于2017年9月24日,项目牵头单位,将修改后“再造烟叶工艺规范”(征求意见稿)通过邮件发送给相关专家和项目组全体成员及单位再次进行意见征集。到2017年9月30日,各有关单位将修改意见集中反馈给项目牵头单位。2017年10月8日项目牵头单位组织云南中烟、广东7

金叶、湖南金叶等单位人员根据9月30日各相关单位提交的修改意见,逐句进行修改,并补充了部分检测方法和设备性能点检内容,规范了文本格式,形成了正式的“再造烟叶工艺规范”(征求意见稿),于2017年10月提交卷烟分标委,进行全行业公开意见征集。 2018年1月收集了来自行业内17个单位的意见,收集意见186条,项目组骨干人员于2018年5月在长沙再次对收集的意见逐条进行讨论,并根据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并有利于产品质量控制需要,对意见进行了处理,同时对标准的内容再次进行修改,形成了送审稿。 2018年7月4日,全国烟草标准化委员会卷烟分技术委员会在郑州召开了审定会,委员通过听取项目组对标准制定的工作汇报和技术报告,审阅了相关资料,通过投票表决,表决情况如下:应到委员33人,实到委员25人,回避人数2人,赞成票12票,反对票1票,弃权票10票,因赞成票未能达到到会委员人数的三分之二,没有通过此次审定。卷烟分技术委员会要求就“进一步优化文本框架,精简全文并准确表述”。同时要求“进一步论证相关技术要求,发挥标准引领作用”。会后,项目组根据卷烟分技术委员会的要求,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标准全文框架重新梳理,在行业内进行了标准文本的意见征集,并在11家再造烟叶企业进行为其3个月的技术要求和技术指标再验证工作。项目在收到意见和验证报告后,在卷烟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部分委员的指导下,对标准全文和技术报告进行了修改。具体修改内容如下: 1)对原标准文本中的第4章进行删除,将其内容转移到编制说明8

中; 2)为了让工艺设计内容与现行《再造烟叶工厂设计》( YC/T 566-2018)标准相协调。除保留工艺流程设置、加工能力核定和工艺流程图等条款内容外,删除了原标准文本中第6章中其他内容。 3)为突出再造烟叶特点,删除了原标准文本中第17章“工艺管理”,有关工艺质量管理内容融合到各工序的设备性能和技术要求中。 4)对原标准文本中第7-16章中,将“设备性能”修改为“设备要求”,并精简相关表述。将“技术要点”修改为“过程要求”,并对其内容中的技术指标进一步斟酌、精简、优化和验证。 5)由于再造烟叶尚处于发展阶段,各公司使用的设备复杂,都是以满足各自工艺需求为目的进行了配置,因此没有国定的模式,将设备举例作为附录没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删除了原标准文本中第22章和附录E“各工序主要设备举例”。 6)根据卷烟分标委2018年审定意见,对文本中有关技术指标再次在行业内进行第二次验证。验证结果见技术报告中“工序质量指标的合理性验证汇总(二)”,通过第二次验证结果反馈情况说明:原文本中各项技术指标设置基本科学合理,仅将“精制后浸取液悬浮物含量(烟末) (%)”和“精制后浸取液悬浮物含量(烟梗) (%)”两个指标,根据生产实际需要由原来的“≤0.2”改为“≤0.3”。通过参照打叶复烤打包温度要求,将“成品含水率调节与包装”一章中“打包温度(℃)”从“≤40℃”修改为“≤45℃”,其他指标未做修改。 7)增加了“通用要求”新章节,将原第六章有关通用条件和智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