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合综合实践教学阐释教学策略

结合综合实践教学阐释教学策略

结合综合实践教学阐释教学策略俗话说,你可以把一匹马牵到河边,但你没有办法强迫它喝水。

因此,要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就必须促成学生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内容。

新课程标准已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

在活动过程中如何贯穿这种理念呢?
策略一、学习的形式要体现活动性
文实践活动必须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进行。

实践是主体对客体有目的的变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实现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语文实践活动既把实践看作知识的感性来源和知识的检验标准,又把实践看作是发现知识的手段。

“语文+活动”,活动是形式,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习语文,让活动贯穿始终。

这里的活动既包括外显操作性活动(动手),也包括内隐观念性活动(动脑),要提高活动的效率,必须让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使多种感觉器官密切配合,例如,让学生通过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剪一剪、唱一唱、跳一
跳等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

任何一种能力的获得,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实践,学生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也必须经过长期的语言实践。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活动情境,为学生展示自己提供机会。

只有学生主动从事活动,才能达到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目的。

实践活动必须以活动为主要手段,一方面要立足课内,真正使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另一方面要拓宽学生实践的空间,注重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校内与校外的交融,提高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
策略二、改变问题呈现方式,努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不利于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片面倾向,表现在重视知识结果获得的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偏重认知性学习,以及受教材左右的机械的决定性教学等方面。

这种在学习方式上的局限性,极大地制约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不利于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综合实
践能力。

顾冷沅教授曾说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等待接受式”向“主动获取发展式”转变之时,是学生综合素质逐步提升之始。

现代社会快节奏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往学生在学习中主要满足于解决问题,记忆一些现成的人类的优秀研究成果,在考查时能够再现知识便是好学生,这样的选拔标准显然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要求大相径庭。

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多元,势必要求学校培养的学生具有综合素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素质的主导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改变以往“去问题”的教学方法,取而代之于“研问题”教学法。

在实施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在问题情景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尝试自己个人或与人合作解决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三维目标有机地加于整合,实现由“被动等待接受式”向“主动获取发展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策略三、蹲下来欣赏学生
教师应努力实践着新课程的理念,创造出如沐春风的课堂。

教师的教学意识要增强,教学行为也应发生变化,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

过去,课堂上,教师常说的一句话是“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现在,教师们喜欢说的一句话是:“谁想发表自己的见解?”“谁还有问题请站起来说?”一节课眼看要下课了,老师还会说:“现在还有最后一次发言机会,这个机会我想给刚才没有发言的同学,好吗?”教师心中有了学生,有了每一个学生。

学生的愿望、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在教师心中有了位置。

我觉得:课改,让我学会了蹲下来欣赏学生。

过去,我觉得学生都应该像理想中那样,讲过的知识必须会,要求他们做到的必须做到,哪怕有一个字不会写,上课做一个动作都不行。

我忽略了一点,他还只是个孩子,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

蹲下来,用欣赏的眼光看每一个孩子,就会发现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很努力。

如果我们都能强迫自己蹲下来欣赏学生,慢慢形成习惯,学生因教师的欣赏而十分自信,教师也因欣赏学生而感受到教育工作的快乐。

应该说学生有了问题不是问题,关键是教师怎样对待问
题,教师应该把问题的解决作为学生成长进步的阶梯。

让老师学会了从自身寻找原因,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

同时,老师还应学会换位思考。

如在上三年级的《树——人类的好朋友》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制作树叶贴画,班里顿时响起了嗡嗡声,仔细一听,是学生边做边交流:“你看,选哪片树叶更好呢?”“好了,我把金鱼的尾巴贴好了,真像!”“嘿,我再选片银杏叶做女孩的裙子。

”仔细观察一下,同学们都在专心致志地做着,看到这些,我们想,如果我们在做手工,做到兴奋处,也会情不禁地说出声来,我们怎能非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安安静静,不说一句话呢?由于换位思考,教师就能更多地理解了学生。

置身于温馨的课堂,我们高兴地看到师生互教互学的生动场面,真切地感受到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正在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

策略四、让学生在课堂上“亮”起来
每个学生身上究竟有没有“亮点”?在学校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的教师习惯于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同一班级中的学生,人为地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有的评价为“聪
明”、“能干”,有着“光明的前途”;有的则视为“愚笨”、“不可救药”,如同雨天的夜空,没有丝毫亮点。

古罗马教育家普罗塔克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亮”起来,教师要重视发现蕴藏学生身上的“火种”,多做“助燃”工作,防止将“火种”浇灭。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我们尽量体现这一点,努力遵循“四为主”原则,即以教师点拨为主,在学生的疑难之处,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以学生自学为主,把动手、动脑的时间和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主动学习、自觉钻研,积极思考,充分表达;以实践为主,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用眼看、耳听、心想,避免上课以听为主的现象;以悟法为主,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习惯、常规的行为操作训练,让学生有较多的机会进行实践,从而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学习应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我们尽量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有价值的问题和意见,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讥讽、嘲笑。

积极创造条件,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教师经常这样提醒学生:“你可以自
己思考,可以与同学商量,还可以和老师一起来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此外,还经常结合教学需要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后去查阅资料、收集资料进行探究学习,然后在自学自得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合作、筛选出最优的资料和方法,彼此借鉴。

学生在互学、互动、互补的学习中,逐渐形成新型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儿童的合作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