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护理学基础知识培训(ppt)
护理学基础知识培训(ppt)
医院的生物环境
通常是指由微生物构成的环境。医院是病原 微生物聚集的场所,而患者受疾病的影响,免疫 功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或缺陷,病原体容易通过 各种环境媒介侵入机体而引起感染。因此,要制 定有关医院生物环境的管理制度和采取有效的预 防控制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医院感染
又称医院内获得性感染,是指患者、探视者、医 院工作人员等在医院活动期间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 起的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
成人正常体温
部位 口温 肛温 腋温
平均温度 ℃ 37.0
37.5
36.5
正常范围 ℃
36.3~ 37.2
36.5 ~ 37.7
36.0 ~ 37.0
发热的判断
以口腔温度为准
低热 中等热 高热 超高热
37.3~38.0℃ 38.1~39.0℃ 39.1~41.0℃ 41.0℃以上医院染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
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
医院感染形成的基本条件
感染链
感染源:指病原微生物自然生存、繁殖及排出的 场所或宿主(人或动物),是导致感染的来源
传播途径:是指微生物从感染源传到易感宿主的 途径和方式。
易感人群:是指对感染性疾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 染的人。
常见的医院感染
肺部感染
尿路感染
护理程序
是一种科学地识别、确认和解决护理对象现 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有计划地为护理 对象提供系统、全面、整体护理的护理工 作方法。
护理程序基本步骤
护理 评估
护理 诊断
护理 计划
实施
评价
一、环境
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可以直接、 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的各种自然因素、社会 因素的总体。
医院环境
医院是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场所。 良好的医院环境有利于患者的治疗、休养和康复。
护士职业安全与防护
护士执业暴露:指护士在从事护理工作中接触有毒、 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可能损害健康或 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
护士面临的危害因素1、生物性危害:细菌、病毒等 2、物理性危害:常见锐器伤
护士发生乙肝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如针刺伤或破损皮肤、黏膜接触患者体液等,应立即进行正确的处理: 1、立即由近心端挤出伤口附近的血液,并用流动自来水冲洗伤口,然后
三、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体温 (temperature) 脉搏 (pulse) 呼吸 (respiration) 血压 (blood pressure)
体温
体温:分为体核温度和体表温度
体核温度,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 的温度。
特点:稳定;较皮肤温度高 体表温度,指人体表面的温度。
特点:稳定性差;低于体核温度
伤口感染
病毒性肝炎
皮肤及其它部位感染
基本概念
清洁:是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
和有机物的过程,其目的是去除和减少微生物。
消毒:是指消除或杀灭外环境中媒介物上除芽孢以
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程度的过程。
灭菌:是指清除或杀灭外环境中媒介物上一切微生
物,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以及细菌芽孢,使 之达到无菌水平的过程。
同时指出,这种可接受的最低程度的风险是 指在医疗保健现有的、可获得的知识、资 源和情景条件下经控制所能达到的水平。
患者安全的评估
包括对患者个体以及医院环境中危险因素的评估。 患者个体危险因素评估
患者个体的特点:年龄、性别、教育背景、个性。 患者身心健康状态 患者的感觉功能 疾病治疗 患者对环境的熟悉度 患者既往就医经历
人员的行为和态度、 医源性损伤:医护人员言谈及行为上的不慎或操作上的不
当、失误
患者安全防护的基本原则
开展患者安全常规性评估:如跌倒、坠床、压疮、 导管滑脱等。
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患者安全:安全警示、防护设 备
妥善保管、规范使用各种医疗设备、仪器、器械 制定常见安全问题的应急预案 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安全教育 创设积极、开放的患者安全文化
基本概念
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中,防止 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 菌区域被污染的操作技术。
二、护理安全
保障患者安全是临床治疗护理的核心 目标,也是衡量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准, 主要包括患者的安全、护士的职业安全, 以及护理安全的管理和控制即护理风险管 理。
患者安全
WHO于2009年将患者安全定义为:患者安全 是指将卫生保健相关的不必要伤害减少到 可接受的最低程度的风险控制过程。
舒适的 物理环境
和谐的 社会环境
安全的 生物环境
医院的环境
物理环境(也称硬环境)
指医院的建筑设计、基本设施以及院容院貌等为 主的物质环境
是表层的,具体的,有形的 包括空间、温度、湿度、通风、音响、光线、装
饰。
医院的环境
社会环境
医疗服务环境 指以医疗技术、人际关系、精神面貌及服务态度等 为主的人文社会环境。 属软环境,是深层次的,抽象的,无形的。 包括学术氛围、服务理念、人际关系、文化价值 等,医疗服务环境的好坏可促进和制约医院的发 展。
患者安全的评估与防范
环境危险因素的评估 病房设施 环境照明亮度不合适 地板湿滑 患者身上导管牵绊等
患者安全防护
医院常见不安全因素
物理性损伤:跌倒、坠床、烫伤、冻伤、局部压 疮、肺 水肿、液体外渗
化学性损伤: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不良事件 生物性损伤:微生物和昆虫等损害 心理性损伤: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与周围人的交流、医护
用75%酒精、3%碘伏浸泡3分钟,待干后贴上无菌敷贴。 2、立即抽血检测乙肝表面抗原、抗体,转氨酶等,并于3个月和6个月后
复查。
3、如乙肝表面抗原≥10mIU/ml,且以前接种过乙肝疫苗,只需复查,不
做特殊处理。
4、如乙肝表面抗原≤10mIU/ml,且以前未接种过乙肝疫苗,应立即接种
第一针乙肝疫苗,一个月后接种第二针,6个月后接种第三针。 5、在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的同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或400U。 6、报告感控科,填写报告备案。
护理学基础知识培 训(ppt)
(优选)护理学基础知识培训
护理学的任务
促 进 康 复
预 防 疾 病
恢 复 健 康
减 轻 痛 苦
整体护理与护理程序
整体护理:以护理对象为中心,是护理对象为生物、 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的开放性有机整体,根据 其需求和特点,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等全面的 帮助和照护,以解决护理对象现存的或潜在的健 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