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生态危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摘要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爆发,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环境界研究的热点。
主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出发,根据生态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及表现,提出生态文明是人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手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正确处理好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态危机环境自然生态文明0.引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一直贯穿于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人类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演进的。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经济也因此得以飞速发展。
同时,自然界己越来越深刻地打上了人类实践的烙印。
人类已由古代惧怕自然转向征服自然、统治自然。
人类的主体性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然而,人和自然的矛盾却始终未得到完满的解决。
随着人类毫无节制的向自然的索取,人与自然的关系已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自然己被人类的盲目行动弄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
人口的增长、森林的减少、土壤的流失、环境的污染、能源的短缺……,这一系列问题已经越来越严峻地摆在了人类的面前。
人类自身的生存正日益受到他自己造成的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严重威胁:人与自然的对立也己经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
生态危机已不只是一般的环境危机,而是全球性的危机,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它都超过了以往人类历史的总和。
它不仅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日益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
可以说,生态环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论视阈和新的理论生长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结合,热切地关注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
1 对生态危机根源的探索1.1 科技进步不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固然与科学技术的应用有关,但却不能由此而归罪于科学技术本身,而是由人为的因素所造成的。
首先,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根源于人类认识的非至上性。
科学技术的利用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利益的同时,也确实有它的负作用,集中而突出地表现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上。
比如,农业上使用DDT杀死了大量的害虫,挽救了农作物,然而却同时毁灭了野生动物和鸟类,使百花吐艳、百鸟争鸣的春天即将沦为“寂静的春天”;钢铁工业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高炉冒出的滚滚浓烟却严重导致了空气污染;越来越多的汽车、小轿车的生产和使用,大大节约了人们的时间,方便了生活,带来了舒适和安逸,然而却使大街上弥漫着有毒的烟雾和气体;原子能的利用开发了新能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能源危机,然而核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祸及子孙后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说科学技术是一位“两面神”,一把“双刃剑”。
但我们却不能由此而断言,科学技术本身具有恶的性质,因为这种负作用的产生不是科学技术本身所造成的,科学技术只不过是由人研究、设计和利用的工具,它本身并无自主力量。
人类只要生产,只要生活,便总会有污染物和废物排除,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
无论科学多么进步,技术多么发达,无论人类进化到何种程度,这个定律都不会改变。
但可以随着人类认识能力和科技进步而不断预防和控制这种负作用。
其次,生态危机是人类对科学技术滥加利用,盲目征服自然的恶果。
近代工业革命吹响了人类全面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号角,人类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控制了一个又一个的自然物,取得了征服自然的辉煌胜利。
人类被这种征服自然的成功所陶醉,感到自己力量无比强大,可以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为所欲为,似乎人类的生产活动不再受自然的限制,可以无限地向自然界索取,把自然界看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和可以任意排放废物的无底的垃圾桶。
然而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事实正是如此,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和破坏大大超过了自然界自身的再生能力和自我净化能力,结果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人类活动的结果使自然界返过来成为祸害人、对抗人、奴役人的异己力量。
其三,是人类急功近利短期行为所引起的恶果。
恩格斯说:“到目前为止存在过的一切生产方式,都只在于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那些只是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发生作用的进一步的结果,是完全被忽视的。
”比如为了多生产粮食而不惜围湖造田,毁林开荒,为灭害虫而使用大量的有机杀虫剂.没有意识到这样做会带来严重的生态灾难。
即使有些国家、有些单位领导人已经意识到眼前的短期行为可能会带来长期的不良后果,但由于这种后果不是降临在他们身上,而是降临在他人或后代身上,他们也不会花大气力、下大本钱去治理污染。
比如,明知工厂排放的污水严重污染了河流,但只要本厂经济效益好,管它会对下游人民生活带来什么灾难性后果;燃烧煤炭的发电厂只管发电量的提高,至于排放到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对臭氧层的破坏.那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列,更不会计人他们的生产成本中去。
他们想的只是在自己的任期里获得实际经济效益才算政绩,政绩突出才能继续得以提拔和重任,而把治理污染这种劳神费力、费钱的事留给以后的人去干。
由此可见,生态危机实际上是各种利益主体拼命追逐自己的特殊利益、眼前利益所造成的恶果。
其四,是出于反动政治目的的需要,把科学技术作为侵略扩张,霸占他国、毁灭人类的残暴手段。
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实施的“731”细菌战、化学战就是这方面的血证。
有时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时,也会通过运用现代武器来摆平。
1945年,美国把研制成功的第一颗原子弹投向广岛,其强大的核辐射造成的污染,危害的决不是一代人、二代人。
总之,只有借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才能既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保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的共同目标应该是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2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生态危机根源的探索关于生态危机的根源问题是理论界探索较多和争论较大的一个问题,环境保护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总是把生态危机的原因归结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不合理使用,过分夸大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还有的认为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只要搞工业化,必然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对生态危机成因问题的探索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比较有深度和特色的部分。
它在继承和发展环境保护学派的生态危机理论基础上,对环境保护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结为科学技术及其不合理使用的思想进行了批判,从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制度层面对生态危机的成因进行了深刻分析。
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看来,资本将自然看成是资源的“水龙头”和废弃物的“污水池”。
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资本主义本质上是矛盾的,资本的扩张成为一种无限制的必然趋势,而自然承载力则是有限的。
今天,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各种矛盾的集中体现,对资本主义进行生态批判,已经成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批判领域。
生态危机不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的和科学的问题,它实际上是资本主义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集中体现。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从资本主义消费方式、生产方式以及对外扩张方式的多重视角,对资本主义所造成的环境危机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历史上曾经起过巨大的进步作用,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追逐利润,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对自然必然采取一种掠夺的立场,把自然看成是掠夺资源和堆放垃圾的场所。
在不断加强对工人剥削和掠夺的同时也在加强对自然的掠夺。
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资本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最大限度地追逐利润,必然想方设法把一部分成本外部化。
因生产而造成的环境污染的费用应该计入生产成本之中,但是,资本家总是绞尽脑汁地使这部分成本外在化,或者把它转嫁给社会,或者转嫁给后代。
如随便丢弃工业废弃物,把废水排入江河湖泊;让后代去支付这笔治污费用。
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资本家为了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利润的不断增加,才会投资治理环境污染。
高兹强调,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就是追求剩余价值和物质财富的无限增长,这必然引起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失衡等问题。
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就是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任何生产都是同生态系统的破坏联系在一起的。
尽管资本主义社会为了它的长远利益,也会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生态问题,但是,这些措施仍然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限度内进行的,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保证利润的不断增长,所以,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内在必然联系的揭示,深刻地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
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结果。
资本主义过去的发展已经在生态方面犯了巨大错误,而且现在仍以占世界25%的人口消耗着占世界75%的能源和80%以上的原料;造成目前地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也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全世界释放的导致“气候变暖”的气体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2/3。
由此可见,在当今世界,应对生态危机负主要责任的正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所以它通过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生态掠夺来转嫁和缓和危机。
西方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掠夺和剥削是造成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它必然不断地开拓世界市场,通过全球化的资源配置,凭借其资金和技术优势,最大限度地掠夺和占有全球性的资源,在第三世界推行“生态殖民主义”,对发展中国家有限的资源实行疯狂的掠夺。
法国学者阿尔贝·雅卡尔在《我控诉霸道的经济》一书中则控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霸权,西方国家已经控制了地球上的绝大部分不可再生资源,占全球人口20%的西方人消费着占全球80%的生态资源。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掠夺使一些发展中国家重新沦为他们的生态殖民地。
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危机正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霸权主义的结果。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这种生态掠夺同原始积累时期的奴隶贸易,同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商品和资本输出的那种掠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2 应对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2.1 生态文明的含义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
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
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
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