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复习提要第一章绪论一、重点名词:1. 传播学2. 大众传播学3. 信息4. 信息社会二、一般了解:1. 信息的作用:信息是物质的普通属性,物质、能量与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的功能在于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变化趋势,减少或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
2. 信息的分类: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是指与人类社会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的传播称为社会传播。
3. 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就是社会传播。
社会传播既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社会信息在一定系统内的运行。
它具有行为性、过程性和系统性。
4. 信息社会的特征:信息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后而出现的第三个社会发展阶段, 最早出现在20世纪中叶的美国。
它是指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简言之就是大量生产、传播和消费信息的社会。
5. 传播学的流派:传播学是一门以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为研究对彖的社会科学。
作为一门学料,它诞生于20世纪屮叶,迄今已经形成两大研究学派:其一是美国的经验学派,其二是欧洲的批判学派。
经验学派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张扬科学主义和实证精神的行为科学,二是以香农创立的信息论、威纳创立的控制论以及系统论为主干的信息科学,三是探讨新闻传播规律的新闻学。
6. 五大先驱:在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诞生过程屮,有五位杰出的学者贡献突出,影响广泛,被视为这门学科的奠基人物,他们是政治学家纽斯韦尔、心理学家卢因、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心理学家崔夫兰和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
7. 拉斯韦尔的主要贡献:提出了一个经典的5W模式,同时规划了传播学的五大研究一控制结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会分析。
8. 卢因的主要贡献:从其团体动力学方而对人际传播问题做服了许多研究,此外就是最早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和理论,开辟了传播学的把关研究。
9. 拉扎斯菲尔徳的主要贡献:提出了两级传播理论,揭示了大众传播过程的复杂性,从而实际上扭转了早期传播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理论倾向一一媒介万能而效果无限。
10. 霍夫兰的主要贡献在于以社会心理学的态度及其改变的研究方面,为有效地进行传播而提供了一系列具体的、有益的、切实可行的“劝服”策略,进而为传播学的研开拓了阔的领域。
施拉姆的贡献在于使传播研究真正发展成为一门传播学学科,彼誉为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三、重点掌握:1. 人类传播活动的四个阶段:人类历史进入信息社会经过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其间依据媒介的演进可以划分出四个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和电子传播时代。
传播学及大众传播学,就是人类传播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 传播学派的理论来源:(1)行为科学;(2)信息科学;(3)新闻学。
3. 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论:(1)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1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1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水平制约着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水平;%1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决定着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关系。
(2)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与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二者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物质决定精神,而是辨证的相互作用:%1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1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具有不同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特殊规律;%1在物质文明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状况将成为制约社会历史进程的主要因素。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一、重点名词:1. 符号2. 信号3. 象征符4. 语言符号5. 非语言符号6. 身势语二、一般了解:1. 符号的分类。
2. 符号的主要功能。
3. 信号的特征。
4. 象征符的特性。
5. 信号和象征符的区别。
6. 非语言符号的用途。
7. 副语言的主耍用途。
8. 符号的意义的划分。
三、重点问题:1. 语言符号的主要用途:(1)语言符号是一套构成最为严密、表意最为准确、使用最为便利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2)在人类传播活动中,非语言符号的使用通常要以语言符号的使用为前提,如果没有语言符号的存在,非语言符号也将失去应有的功能。
2. 身势语的特点和用途。
3.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章传播的过程与类型一、重点名词:1. 人内传播2. 人际传播3. 群体传播4. 组织传播5. 人众传播二、一般了解:1. 传播类型2. 传播过程的三种理论模式:一是信息从传播者到接受者单向流动的直线模式,二是传播者与接受者双向互动“共享信息”的循环模式,三是把传播过程置于社会背景之中进行整体考察的系统模式。
三、重点问题:1. 传播过程的主要要素:(1)传播主体:即传播者,信源;(2)传播对象:即受传者,受众,信宿;(3)传播内容:即讯息;(4)传播媒介:即方式、手段、工具、渠道、信道;(5)传播效果:即反馈。
2. 人际传播的主要作用: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协调行为的社会活动。
这种活动有面对面的直接沟通和借助媒介〈打电话、写信等〉的间接交流两种形式。
不管哪种形式, 它都是人类传播活动最普通、最基本、最通行的类型。
3. 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是一神“多媒体”传播,因为它除了使用语言媒介,还同时调动许多非语言媒介,特别是与人体有关的所谓体语,如眼神、表情、手势、姿态、动作、服饰、气味等。
4. 组织传播:是发生在社会组织之中的传播活动。
组织是一个通过协调活动来达到个人和集体目标的社会集合体。
区别组织和一般群体的标志,就是看其中有没有一个管理系统,即马克斯•韦伯说的“管理主体”。
5. 组织传播的功能:就是通过信息传递而将组织的各个部分连为一个整体,以保障组织的止常运行和目标的有效实现。
具体说来,组织传播的功能有四点:一是内部协调,二是指挥管理,三是决策应变,四是形成共识。
6. 组织外传播的主要形式:这是一个组织与其外部环境互通信息的过程,包括信息输入和信息输出两个方而。
信息输出的主要形式有三种:公共关系、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
第四章大众传播一、重点名词:1. 大众传播2. 信息环境二、一-般了解:1. 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
2.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3. 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的说法。
三、重点问题:1. 大众传播的四层含义:(1)为数众多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2)规模庞大的传播机构;(3)人数众多的受传者;(4)大批复制的传播内容。
2. 大众传播的特点:(1)受众的性质一一为数众多的、异质的、匿名的受众;(2)传播实践的性质一一信息是公开而迅速地传播,不具有耐久性,往往稍纵即逝;(3)传播者的性质一一传播者一般是复杂的组织,或在复杂的机构中工作的一群人。
3. 大众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主要有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赖特的“四功能说”、施拉姆的功能理论、拉扎斯菲尔徳和默顿的功能观。
4. 信息环境有如下特性:第一,构成信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文字、声咅、图画、影像等信息符号;第二,一系列的信息符号按照一定的结构相互组合,便构成具有完整意义的讯息,大部分讯息传达的并不仅仅是消息或知识,而且包含着特定的观念和价值,它们不仅仅是告知性的,而且是指示性的,因而对人的行为具有制约作用;第三,当某类信息的传播达到一定规模时,便形成该时期和该社会信息环境的特色和潮流。
因此,信息环境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是制约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
5. 大众传播的优势:首先,大众传播通过信息的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同类信息传遍整个社会,造成普遍的信息声势;其次,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公开性、权威性和显著性,这样,大众传播就拥有了其他类型的传播所不可比拟的强大力量。
6. 电视媒介的特性:(1)电视集视觉听觉于一身,通过影彖、画面、声音、字幕以及特技等多种形式,调动和刺激人的全部感应系统,给受众以强烈的现场感和冲击力;(2)不仅提供新闻和服务信息,而且还提供了娱乐和消遣内容;(3)对受众的文化水平要求比卬刷媒介低,可以获得更大数量的受众。
第五章大众传播媒介一、重点名词:1. 大众传播媒介2. 新媒体二、一般了解:1. 大众传播媒介的组织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营目标,这是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一是宣传目标,主要通过言论和报道來实现。
2. 传播媒介作为社会组织有其特殊的性质特征,突出体现在组织目标的公共性和公益性、传播者的主体性和把关作用。
3. 了解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实践和人类思想的进程中,形成的一些有影响力的和已经在现实中被应用的媒介规范理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集权主义理论、口rti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和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三、重点问题:1. 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特征:(1)信息的载体:大众传播媒介是向为数众多的社会公众传播信息的载体和工具。
(2)专业的组织:%1大众传播者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主体;%1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一定的经营目标。
2. 传播媒介的运行要受一定制度和社会因素的控制和制约,其中主要包括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社会利益集团的控制、社会公众的监督和媒介组织的内部控制。
3. 政治控制:是媒介控制的主要万面。
内容包括:规定媒介机构的所有制形式;对媒介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限制某些信息的传播;为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4. 社会公众对大众传播媒介的监替和控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个人信息的直接反馈;以消费团体的方式施加影响;诉诸法律手段;制约媒介市场。
5. 传播媒介的内部控制:包括制定编辑方针和报道方针,对传播者的职业道徳和行为规范进行自律约束等方面。
6. 集权主义理论是封建专制制度控制传播媒介的规范理论,核心是绝对的控制。
7. 盛行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口市主义理论,则强调放任自流,奉行绝对的不控制。
8. 社会责任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在坚持自由原则的前提下,开始考虑传播媒介的社会责任。
9. 民主参与理论,又是对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突出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小型化、双向性和平等性。
10. 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是适应第三世界国家国情、以发展为主导价值的媒介规范理论。
11. 社会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还在发展和探索之中。
目前,它的主要内容有:传播事业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防止私有资本的垄断,保障社会主义的新闻自rti ;坚持党性原则,服从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领导;执行报道新闻、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 通过沟通生产、流通和消费而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其本身也是新兴的信息和知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1)对人类传播的作用:%1大众传播媒介将人类的传播活动推向了公共阶段;%1大众传播媒介使人类的传播活动进入系统化、网络化吋代;%1大众传播媒介使人类的传播活动更加技术化、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