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双语教学的方法探讨

高校双语教学的方法探讨

高校双语教学的方法探讨
摘要:双语教学方法是在满足双语教学条件前提下,与教学目标定位紧密相关的双语教学模式的延伸和具体化,是双语教学课堂实践的凝练和总结。

本文以社会医学教学实践探讨了高校双语教学过程中的交叉呈现法、图式法和案例讨论法,具体分析了静态教学资料(例如课件)与动态双语教授语言的交替与和谐在不同双语教学方法中的操作技巧,为高校双语教学实践提供一点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教学方法;交叉;图式;案例
一、问题的提出:
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顺应世界潮流,培养跨国界、跨文化人才的必要手段之一。

早在2001年8 月,教育部就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

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3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

2004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进一步指出,对双语教学的要求是“用双语授课课程指采用了外文教材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课时的50%及以上的课程” [1]。

因此,高校双语教学政策的制订是在世界全球化国际背景下做出的战略抉择,高校双语教学开展的深度和广度逐步成为评价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标志之一。

目前文献对双语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一是对双语教学的宏观考察和理论综述。

包括双语教学的背景、意义、模式、目标,以及我国双语教学与国外双语教学的比较等。

二是对高校双语教学目前现状和存在问题的探讨,如教学条件、教学环境、教师素质、教材等方面的问题与建议。

三是从一个侧面讨论双语教学。

如对双语教学模式的讨论;实施双语的条件等。

因此,目前对双语教学的研究宏观把握有余,微观深入研究不足;理论分析有余、实践方法研究不足。

本文以社会医学双语教学实践为基础、从主讲教师角度对双语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即在具备一定双语教学条件下如何根据双语教学的目标和标准,把握双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和技巧,这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推进双语实践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双语教学的条件与目标
双语教学方法是在满足双语教学条件前提下、与教学目标定位紧密相关的双语教学模式的延伸和具体化,是双语教学课堂实践的凝练和总结。

高校双语教学的条件主要包括教师、教材、学生三大要素。

首先,教师必须同时具备熟练的英语语言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具体说,一是英语发音纯正、表达能力强;二是专业词汇量大、知识背景开阔;三是具备英语思维方法;四是具有良好的听力和反应能力;五是懂得有的放矢地使用双语[1]。

其次,教材是双语教学基本理念的拓展和具体化。

尽管国家教育部并无统一的双语教学教材,但无论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双语教材还是自编双语讲义,均应做到内容与国内课程标准配套、符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基本要求,语言难度与我国学生实际英语水平接近,以符合二语习得的基本规律[2]。

最后,选择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和理解能力,同时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积累。

研究表明,实施双语教学的对象应定位在大二以上年级。

另外,为了强化学生认知动机、提高对双语教学的兴趣,在考试试卷当中应适当体现对学生双语水平的测试。

双语教学目标是建立在双语教学模式基础上的目的和要求,是实施课堂教学方法的导向。

双语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三个递进的层次:第一层为简单渗透层次,比如教师在上课时可以用外语讲述重点内容和关键词等;第二层是整合层次,教师讲课时交替使用中外文,让学生理解外语表达的中文内容,第三层是双语思维层次,让学生学会用母语和外语来思考解答问题,以培养学生外语思维能力[3]。

以此为基础,双语教学目标分为:①知识目标,即对学科知识的掌握;②语言目标,通过运用外语进行非语言类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读懂该学科的外语资料,并能用外语就该学科的问题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③思维目标,同时使用母语和外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需要进行自由切换。

其中,知识目标是第一位的,双语教学中“教学”是首要的,目的是学习专业知识;“双语”只能是“手段”,是学习先进科技知识的桥梁,这一点必须与专业外语课区分开来[4]。

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医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相互渗透而发展起来的,它综合了生物医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及成就,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按照以上条件和目标,社会医学在具备了师资条件的基础上,选择了四年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三和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大四学生为实施双语教学对象,教材为中英文对照双语教材[5],以整合层次的教学模式为手段、知识目标为重点、多媒体为教学平台实施了社会医学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从学生调查问卷和期末考试来看,教学效果比较满意。

三、双语教学的实践方法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社会医学形成了根据本学科特点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双语
教学方法。

双语教学必须遵循二语习得的学习规律[6]。

有研究表明,已在母语中习得的概念、知识,包括专业词汇,很容易在第二语言中得到深化和发展,因为这些知识对于英语综合语言能力的提高而言,是一种“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大学生是已具备熟练的母语能力、成熟的认知能力、并具备专业知识背景的成年人,这些能力有助于二语知识和能力的习得,而专业课双语教学无疑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习得催化剂作用[7]。

双语教学过程有“硬件”和“软件”两大要素,二者恰如其分的交叉是关系双语教学成效的关键。

“硬件” 要素是指教学设备如多媒体课件等环境要素,是双语教学的载体;“软件”要素是指教师的课堂语言。

前者体现了双语教学过程必需的物质条件,后者则涉及教师如何运用双语的比例和时机,使双语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双语教学方法,这都是必须预先考虑和精心设计的重要问题。

1.交替呈现法。

在教学过程中,课件对内容的呈现根据内容难易程度的不同采取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以英文为主的呈现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课件内容基本上是用英文表述,但专业术语和较为陌生的英文词汇用汉语表示出来。

我们以社会医学中的《生命质量》中对“生命质量”的课堂讲解为例(见图1),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课堂讲解可分为以下递进的层次: 第一步形成初始认知。

打开课件的英文部分后,学生对QOL的内容通过瞬时默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但这时还不能对知识内容形成完整准确的认知结构。

第二步是知识表象的形成。

教师读英文字幕,也可以让学生读并按照自己的理解翻译英文字幕,使全部同学深刻领会QOL“的涵义,形成知识表象。

第三步是知识目标。

打开生命质量概念的汉语解释(见图1下半部分),这样QOL这个概念的英汉双语就显示在同一个幻灯片上,教师对这个概念运用双语进行深入讲解。

在这个阶段,由于学生已经初步形成对这个概念的英文理解,而且英汉同时显示,学生就能够借助英文的语言背景(包括关键词)来较好地理解老师的英语讲解。

另一种方式是以汉语为主的呈现方式,即课件以汉语呈现专业内容为主、英文标识为辅,英文的位置和比例不能影响完整的汉语表达。

这种呈现方式适用的情况是,专业知识点密集,同时学生的知识背景相对欠缺。

例如,在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OL,见图2)的讲授中采取了如下几个步骤:首先,教师随着自己的引导性解释打开课件,学生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扑捉到HRQOL的内容信息,在大脑中以汉语思维形成认知框架,对所讲内容有了初步完整的认识。

同时学生会下意识的对标注的英文术语进行英汉对应,形成关键词的“汉—英”语言的迁移。

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进行汉英对半甚至是以英文为主的讲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