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中国近现代史重难点解析(三)第一章晚清时期的侵华战争第一节两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和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侵略中国的序幕。
这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此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1.清王朝统治危机四伏2.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和殖民扩张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中国世界(英国)总体状况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具体表现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兼并严重,政府财政困难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水平政治官场腐败,卖官鬻爵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军事装备陈旧,军备废弛装备先进,成为海上霸主外交闭关自守,闭目塞听对外扩张,加紧殖民侵略(二)英对华鸦片贸易1.直接原因:扭转入超地位2.根本原因:开拓中国市场3.鸦片输入的危害(1)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财政空虚(2)加重了人民负担,造成市场萧条、萎缩(3)严重败坏了社会风尚(4)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5)腐蚀清朝的统治机构,使吏治更加腐败(三)禁烟运动1.严禁与驰禁之争2.林则徐广州禁烟英国商务监督查理?义律3.虎门销烟(1)经过从1839年6月3日至25日,花了23天时间,终于把2万多箱鸦片全部销毁。
(2)意义(四)英发动侵华战争(鸦片战争)1.经过鸦片战争从1840年6月开始,到1842年8月结束,持续2年多,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英军封锁珠江口到《穿鼻草约》的签订。
第二阶段:从清政府对英宣战到《广州和约》的签订。
第三阶段:英军的扩大侵略和《南京条约》的签订。
清朝政府命令全权代表、盛京将军耆英赶到南京,于8月29日与璞鼎查在英国军舰上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此结束。
2.三元里人民抗争1841年5月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群众围歼英军的战斗。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正当太平军与清军激战之际,英、法在美、俄的支持下联合发动新的侵华战争,目的是要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权益,所以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原因英法提出“修约”要求,实质是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侵略权益。
(二)经过1.第一阶段(1856年10月——1858年6月)(1)“亚罗号事件”(2)“马神甫事件”1857年12月,英法联军5000余人在珠江口集结。
28日,英、法联军向广州城发动进攻,并于次日攻陷广州。
1858年6月中、下旬,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
11月,桂良等在上海又同英、法、美三国分别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2.第二阶段(1859年6月——1860年10月)1859年6月,英法两国派军舰“护送”换约代表入北京,拒绝按清政府指定路线进京,率领舰队冲进大沽口,向岸上的炮台轰击。
1860年2月,英、法联军约1.8万人再次发动战争,先后对舟山、大连、烟台、旅顺、大沽口的进攻,占领天津。
10月初,英、法联军进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交换了《天津条约》的批准书。
至此,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第二节沙俄侵占中国领土鸦片战争以后,沙俄加紧向我国东北和西北边疆大肆进行以掠夺领土为中心的侵略扩张活动。
1849年9月,沙皇尼古拉一世任命穆拉维约夫为东西伯利亚总督,加紧推行武装鲸吞我国黑龙江流域的计划。
1849年,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口和库页岛地区。
1850年,侵占黑龙江的重镇庙街。
至1853年底,沙俄势力已经扩张到兴衮河和黑龙江下游两岸以及口岸这个中国领海,并侵占库页岛。
在西北地区,沙俄于1846年侵入我国巴儿喀什湖东南的库克乌苏河。
19世纪50年代,侵占巴儿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大片中国领土。
1851年8月年迫使清政府签订《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攫取了在新疆设立领事、领事裁判权、通商免税、建立贸易圈等特权。
1854年5月,沙俄突破中俄边界,闯过雅克萨、瑷珲等地,在黑龙江下游屯兵。
1855年再次侵入黑龙江,迁来“居民”。
1857年,向黑龙江中下游推进,在瑷珲城对岸屯驻。
一、《瑷珲条约》1858年5月28日,清政府被迫签订。
主要内容为: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瑷珲对岸精奇哩江(今俄国结雅河)上游东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权和管辖权;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原属中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
清政府当时没有批准《瑷珲条约》,还处分了奕山等人,但1860年订立《中俄北京条约》时认可了《瑷珲条约》。
二、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11月,清政府被迫派奕山同沙俄签订中俄《北京条约》。
共15条,主要内容有:中俄东段边界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原住这一地区的中国人仍准留住;中俄两国未经划定之西部疆界,今后应顺山岭的走向、大河的流向以及中国现有常驻卡伦路线而行,即从沙宾达巴哈界牌起,经斋桑湖、特穆尔图淖尔至浩罕一线为界;俄国在库伦、伊犁、塔尔巴哈台、张家口、喀什噶尔等地免税贸易,设立领事并享有领事裁判权。
中俄《北京条约》确认了中俄《瑷珲条约》的效力,再次承认了沙俄对中国黑龙江以北领土的侵占,并把《瑷珲条约》规定为中俄“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强行割占。
同时《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又为沙俄进一步割占中国西部领土制造了“条约依据”。
这个条约极大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三、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自1862年8 月(同治元年七月)起,清朝勘界大臣明谊和沙俄政府全权代表巴布科夫﹑扎哈罗夫等,在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开始勘分中俄西部边界的谈判。
谈判前,俄方出兵强占中国境内山隘﹑要津,垒石立界,制造既成事实。
谈判过程中,俄方态度蛮横,硬要清政府接受常驻卡伦外中国领土归俄国的划界方案,并多次出动军队袭击博罗胡吉尔等卡伦,甚至扬言攻取喀什噶尔和伊犁,致使谈判长期中断。
1864年10月,中俄双方在原地重开谈判。
在俄方武力威逼下,10月7日明谊代表清政府签订勘界议定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按照中俄《北京条约》里规定的边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具体划定了从沙宾达巴哈山口(今俄境)起至浩罕边界为止的中俄西段边界。
据此,沙俄割占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包括斋桑湖、特穆尔图淖尔在内的计约44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总之,沙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获益者。
它通过一系列条约,共侵占我国1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第三节中法战争一、中国边疆的危机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为了输出资本,垄断殖民地市场,资本主义各国掀起了一个夺取殖民地、分割世界领土的高潮。
从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中国接连不断地发生边疆危机,外国侵略者的魔爪首先伸向我国的地方是台湾。
(一)美日侵略台湾1867年,美国借口其船员被当地高山族人所杀,悍然派遣海军在台湾南部琅桥登陆,发动进攻。
1871年11月,一艘琉球飘至台湾,被高山族人所杀。
日本借口渔船水手被杀,在美国的怂恿支持下悍然出兵侵犯台湾。
1874年10月,清政府在英、美、法公使的压力下,被迫与日本签订了《北京专约》(即《台事专约》),规定日军限期撤退,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50万两,承认日本侵台是“保民义举”,这实质上是逼迫清政府承认琉球是日本的属国。
1879年,日本用武力吞并琉球,将其改为“冲绳”县。
(二)英法入侵西南边疆1875年,“马嘉理事件”。
英国侵略者以此为借口,向中国提出广泛的侵略要求,并以断交和武力相威胁,清政府迫于压力,于1876年9月,派李鸿章与英方代表威妥玛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
《烟台条约》签订后,英国一再派人企图入侵侦察。
1888年2月,英国悍然向西藏隆吐山中国守军进攻。
1890年和1893年,中英先后签订《藏印条约》与《藏印续约》。
从此,英国势力伸进了西藏,这为以后进一步侵略西藏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中法战争中法战争是由法国侵略越南,并以越南为基地侵略中国而引起的。
(一)法国入侵越南19世纪50年代,法国曾侵入越南,被越南军民击退。
1862年,法军进攻越南南部。
1873年,刘永福应邀至河内城郊,与越南军队共同打败法国侵略军,迫使法国侵略军退出红河。
19世纪80年代初,为寻找投资市场,代表法国金融资本家利益的茹费理组阁后不久,就开始策划征服越南、侵略中国的战争。
1882年,法军再次攻占河内。
1883年5月,黑旗军在河内城西与法军展开激战,大败法军。
8月,法国政府扩大对越战争,派海军中将孤拔率领舰队,攻占越南都城顺化,强迫越南政府签订《顺化条约》,取得了对越南的—“保护权”,控制了越南的内政外交。
(二)中法战争1.战争爆发1883年12月11日,法军不宣而战。
1884年6月,法军以“接收”谅山为名,对清军再次发动挑衅,驻防清军被迫进行自卫反击,结果大败法军。
法国以此为借口,准备大举进攻中国。
2.马尾之战1884年7月,孤拔率法军舰队闯入福建闽江口,停在福建水师基地马尾军港。
8月23日,法军向马尾港发动突然袭击,福建水师仓促应战,损失惨重,所有战舰均被击沉或击毁。
26日,清政府向法国正式宣战。
8月,法国海军少将比士率军进攻台湾基隆,台湾巡抚刘铭传率部英勇抵抗,法军败退海上。
9月中旬,法军再次进攻台湾,刘铭传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率清军抵抗,再次击退法军。
法军在台湾的进攻接连受挫后,于1885年3月,转攻浙江镇海。
中国爱国官兵奋起抗击,大败法军,法军远东舰队司令孤拔受伤,不久死于澎湖岛上。
3.镇南关大捷1885年初,法军进攻谅山、镇南关。
同年2月,清政府起用年近7旬的老将冯子材镇守广西边境。
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
正当抗法战争大获全胜的时候,清政府却于4月7日下令停战撤兵。
6月9日,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订立《中法和约》(又称《中法新约》),中法战争结束。
和约的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认越南是法国的保护国;中法两国派员会同勘定中国和越南北圻边界;同意在云南、广西两省的中越边界指定两处开埠通商;中国今后修铁路,应与法国商办。
从此,法国侵略势力伸进我国云南和广西,大大加深了我国西南边疆的危机。
这正是: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第四节中日甲午战争一、朝鲜问题的由来日本经过1868年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很快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日本是个岛国,国内市场狭小,原料缺乏,加上封建残余势力的存在,广大农民生活十分困苦,无力购买工业品,因而更加需要寻找国外市场。
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蓄谋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