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省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云南省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实验二 云南省经济(产业)结构研究

实验教学目的:

1. 通过实验,掌握云南省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现状。

2. 通过实验,知道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

3. 通过实验,对云南省产业和空间结构的变化趋势作出预测,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4.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

5. 通过实验,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

实验教学要求:

1.学生要主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获取云南省的相关现状资料;

2.实验前要了解与本实验要求相一致的知识点;

3.实验中要积极参与、团结协作、创新性地工作

4.实验后要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讨论、撰写研究报告,力求达到实验目的。

1.云南省概况

1.1位置与范围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省会昆明。云南省简称“滇”或“云”,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和亚洲最早人类。战国时期,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云南,即“彩云之南”“七彩云南”,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总面积约3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4.11%,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中面积排名第8。总人口4596万(2010年),占全国人口3.35%,人口排名为第12名。与云南省相邻的省区有四川、贵州、广西、西藏,云南省的3个邻国是缅甸、老挝和越南。北回归线从该省南部横穿而过。

1.2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1.2.1自然条件

云南地形极为复杂,大体上西北部是高山深谷的横断山区,东部和南部是云贵高原。最高峰是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的梅里雪山,其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最低点是河口县的元江河谷,海拔仅有76.4米。整个云南西北高、东南低,有84%多的面积是山地,高原、丘陵占10%,仅有不到6%是坝子、湖泊之类。个别县市的山地比重竟然超过了98%。

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主要受南孟加拉高压气流影响形成的高原季风气候,全省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共7个气候类型。

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

这一现象与云南的纬度和海拔这两个因素密切相关。从纬度看,其位置只相当于从雷州半岛到闽、赣、湘、黔一带的地理纬度,但由于地 势北高南低,南北之间高差悬殊达6663.6m,大大加剧了全省范围内因纬度因素而造成的温差。这种高纬度与高海拔相结合、低纬度和低海拔相一致,即水平方向上的纬度增加与垂直方向上的海拔增高相吻合的状况。使得各地的年平均温度,除金沙江河谷和元江河谷外,大致由北向南递增,平均温度在5~24℃左右,南北气温相差达19℃左右。

由于受地形的影响和天气系统的不同,全省气温纬向分布规律中常会出现特殊的情况,出现了“北边炎热南边凉”的现象。特别是在垂直分布上,因境内多山,河床受侵蚀不断加深,形成山高谷深,由河谷到山顶,都存在着因高度上升而产生的气候类型差异,一般高原每上升100m,温度即降低0.6℃左右。“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表明了“立体气候”的特点。

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由于地处低纬高原,空气干燥而比较稀溥,各地所得太阳光热的多少除随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增减外,也受云雨的影响。夏季,最热天平均温度在19~22℃左右;冬季,最冷月平均温度在6~8℃以上。年温差一般为10~15℃,但阴雨天气温较低。一天的温度变化是早凉,午热,尤其是冬、春两季,日温差可达12~20℃。

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

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100mm,南部部分地区可达1600mm以上。但由于冬夏两季受不同大气环流的控制和影响,降水量在季节上和地域上的分配是极不均匀的。冬季位于“昆明准静止锋”的西侧,受单一暖气团控制,降水稀少。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潮湿闷热,降水充沛。降水量最多是6~8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11月至次年4月的冬春季节为旱季,降水量只占全年的10~20%,甚至更少。不仅如此,在小范围内,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降水的分布也不均匀。云南无霜期长。南部边境全年无霜;偏南的文山、蒙自、思茅,以及临沧、德宏等地无霜期为300~330天;中部昆明、玉溪、楚雄等地约250天;较寒冷的昭通和迪庆达210~220天。云南光照条件也好,每年每平方厘米为90~150千卡,仅次于西藏、青海、内蒙古等省(自治区)。

1.2.2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云南矿产储量大、矿种全,号称中国的“有色金属王国”。已发现矿产142种,有92种探明了储量,矿产地1274处。有54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有色金属是云南最大的矿产优势,铝、锌、锡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铜,镍金属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三位。在贵金属、稀有元素矿产中,铟、铊、镉保有金属储量居全国第1位,银、锗、铂族金属储量居全国第2位;其它矿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在能源矿产中,煤炭保有储量居全国第9位;在化工原料矿产中,磷、盐、芒硝、砷、钾盐、硫铁矿、电石用灰岩、化肥用蛇纹岩等8种矿产的储量,居全国前10位。云南已形成了一批以有色金属为主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矿产资源采、选、冶工业,是国家重要的锡、铜、磷肥生产基地。

生物资源 云南是全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素有“植物王国”的美誉。几乎集中了从热带、亚热带至温带甚至寒带的所有品种。在全国约3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省有274科,2076属,1.7万种。在众多的植物种类中,热带、亚热带的高等植物约1万种,中草药2000多种,香料植物69科,约400种。有2100多种观赏植物,其中花卉植物1500种以上,不少是珍奇种类和特产植物。 云南云南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供养了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栖息。形成了寒温热带动物交汇的奇特现象。云南拥有脊椎动物1737种;昆虫1万多种。脊椎动物中兽类有300种,鸟类有793种,爬行类143种,两栖类102种,淡水鱼类366种。鱼类中有5科40属249种为云南特有。鸟兽类中有46种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54种为二级保护动物。 云南在云南,各种珍贵动植物得到有效的保护,对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正在进行,烟草、橡胶、茶叶、药材、热带水果具有了相当的规模,花卉、咖啡、香料等产业正在兴起。

能源资源

云南的能源资源极为丰富,尤其是水能资源的开发前景最为广阔。全省地跨6大水系,有600多条大小河流,正常年水资源总量2222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0364万千瓦,可开发的装机容量为9000多万千瓦,年发电量为3944.5亿度。云南江河水能资源在开发上具有许多优越条件:一是可开发的大型和特大型水电站的比例高;二是水能资源分布比较集中,开发目标单一,开发选择性强;三是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工程量相对较小,水库淹没损失小,技术经济指标优越。对云南丰富的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正在有计划地展开。位于澜沧江上、装机125万千瓦的漫湾电站 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行。135万千瓦的大朝山电站 正在建设。 云南此外云南的光能、热能、风能、地热的利用前景都十分可观。由于煤炭保有储量居全国第9位,是我国南方的重要煤炭基地 。

1.3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1.3.1GDP及其增长

云南省统计局发布了今年上半年经济总体运行情况。根据初步核算,2013年上半年云南省生产总值(GDP)完成4640.59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继续领跑全国,居全国第二位,西部第二位,比去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4.8个百分点。

1.3.2人口发展

2011年年全省普查登记总人口为4596.6万人。相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4287.9万人,10年共增加308.7万人,年平均增加30.9万人。普查数据显示,云南省人口总量居全国第12位、西部第3位,占全国人口总量的3.43%。

我省人口增长平稳地度过了生育高峰期,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开始步入人口低增长,逐步进入人口发展的良性循环。但与全国人口增长率5.84%和年平均增长0.57%相比,云南省总人口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3.3民族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这也就肯定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全省总人口约4596.6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3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在2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彝族,有400多万;人口最少的是独龙族,仅5500人。

2.云南省产业结构及其演变

2.1云南省产业结构现状

云南省产业结构的变迁具体为:第一产业产值占经济总体的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则稳步上升,但是趋势是逐渐缓慢,第三产业虽然有波动,但是基本上保持上升趋势。三产业之间,无论是产业产值还是就业结构都是从低附加值的第一产业向高附加值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但是云南省的产业结构也面临着以下的问题:

第一,产业结构低度化。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的比重越小,产业结构水平越高,反之次之。云南省产业结构的低度化变现为三次产业第一产业的比重偏高。产业结构的产值结构表现为“二、三、一”,与全国的产业结构一致。但是在具体的比重上,仍就有一定的差距。此外,云南省的就业结构仍就停留在产业结构发展的较低阶段,即“一、三、二”阶段。

第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严重不协调。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共同构成了产业结构,二者的变化应该大致保持一致。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应该逐渐下降,而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应该上升。

云南省的产值结构进入“二、三、一”阶段,但是就业结构停留在“一、三、二”阶段。其中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相差了43.97%,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相差了28.96%,第三产业的产业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相差了15.01%。这种偏离不仅低于全国水平,甚至在全国来看也实属罕见,由此可知云南省产业结构内部已经严重失衡。

第三,产业结构素质偏低。这不仅表现在产业结构素质的整体评估上,通过具体的指标,也可以发现这一点。云南省的产业结构素质不仅使得云南省的经济增长受到影响,且使得云南省的产业竞争力偏低。

因此需要对云南省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尤其是在当前云南省的产业结构的变化速度变缓的情况,对云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更是迫在眉睫。

2.2云南省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

2.2.1云南省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

2004~2008年,GDP的增长与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稳中有降,5年间下降了近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下降了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升了近7个百分点。2004~2008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情况如下。三次产业总就业人数从2401万人增长到2638万人,净增237万人。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减少了33万人,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分别净增80万人、190万人。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在逐年缓慢下降,2008年比2004年下降了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重到2008年占就业总人数的1/4,是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2倍多。

2.3云南省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1952年,云南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7127、1182和2169亿元,三次产业之比为6117B1514B2219,呈一、三、二结构,二、三产业严重滞后,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

1978年,全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29146、27158和12101亿元,三次产业之比为4217B3919B1714,呈一、二、三结构,第三产业严重滞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云南省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经济总量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