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
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
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约产生于明代后期(16世纪)。作
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开平设县,希望从此开始太平,故取名“开平”。自建县后,
“社贼之扰”有所收敛,治安较以前安定,故清朝碉楼数量不多。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之前的时期是开平碉楼发展的初期阶段。
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美国、加拿大等国实施排华政策,在海外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开
平华侨只能将传宗接代的愿望寄托在家乡。他们把建房、买田、娶亲看作在外拼搏的最高人
生目标,不断将自己积蓄的血汗钱寄回开平,从而为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建设提供了充实的经
济基础。在匪风炽盛的日子里,为防贼患,开平的父老乡亲和华侨们纷纷集资在村中兴建碉
楼。中西合璧的碉楼大量兴建是这一时期开平村落最突出的变化,林立的碉楼从此成为开平
乡村壮观的文化景观。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以前便成为开平碉楼与村落发展的兴盛
时期。
开平碉楼为多层建筑远远高于一般的民居,便于居高临下地防御;碉楼的墙体比普通的
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碉楼的窗户比民居开口小,都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
板窗门。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俗称“燕子窝”),
角堡内开设了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地还击进村之敌;同时,碉楼各层墙上开
设有射击孔,增加了楼内居民的攻击点。
开平碉楼的上部造型最具表现力,人们着力运用外国建筑中的穹顶、山花、柱式等建筑
元素大做文章,形成了千楼千面的建筑式样。根据上部造型可以将开平碉楼分为柱廊式、平
台式、退台式、悬挑式、城堡式和混合式等多种式样。这些不同的建筑造型反映着楼主人的
经济实力、审美情趣和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的程度,是开平碉楼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开平碉楼与村落具有突出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一、它是中国乡村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历史见证
夯土楼分布在丘陵地带,以赤水镇、龙胜镇为多。当地多将此种碉楼称为“泥楼”或“黄
泥楼”。虽经几十年风雨浸蚀,仍十分坚固。现存100座,占碉楼总数的5.5﹪。
开平碉楼大规模兴建的年代,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阶段。外来文化对传
统文化的冲击方式各不相同,国内一些沿海大城市的西式建筑,主要是被动接受的舶来品;
而以开平为中心出现的碉楼群,则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
融合的产物,充分体现了他们面对外国先进文化时的一种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他们把
自己的所见所闻,加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合在碉楼上,使之成为留置于故土的一片精神守
望地。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审美观,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
二、它是中国乡村移植外国建筑艺术的集中展示
在开平建筑中,汇集了外国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
式、拱券和穹窿,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尖拱和伊斯兰风格拱券、欧洲城堡构件、葡式建筑中
的骑楼、文艺复兴时期和17世纪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等在开平随处可见。这些不同风格
流派、不同宗教门类的建筑元素在开平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汇聚一地和谐共处,形成了一
种新的综合性很强的建筑类型,表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三、它是中国华侨文化的杰出代表
华侨是文化的传播者。中外多种文化交融和碰撞是华侨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所带来
的文化冲突,广泛触及中国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各个阶层。这也是世界移民文化的共同规
律。这种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在开平表现得极为外在化。随便走到一座碉楼或民居都可以看
到中外文化交融的痕迹。因此,开平碉楼与民居非常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华侨文化的深刻性和
普遍性。
四、它寄寓了中国人的传统环境意识,是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碉楼主要分布在村后,与四周的竹林、村前的池塘、村口的榕树,形成了根深叶茂、平
安聚财、文化昌盛的和谐环境。点式的碉楼前面是成片低矮的民居,在平原地区宛如全村的
靠山,满足了村民需要安全保护的心理。开平碉楼成为侨乡民众构建和谐生存环境的重要手
段。
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地势低洼,河网
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
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清初即
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治更为颓败,开平人民迫
于生计,开始大批出洋谋生,经过一辈乃至数辈人的艰苦拼搏渐渐有些产业。到了民国,战
乱更为频仍,匪患尤为猖獗,而开平因山水交融,水陆交通方便,同时侨眷、归侨生活比较
优裕,故土匪集中在开平一带作案。据粗略统计,1912年至1930年间,开平较大的匪劫事
件约有71宗,杀人百余,掳耕牛210余头,掠夺其它财物无数,曾3次攻陷当时的县城苍
城,连县长朱建章也被掳去。稍有风吹草动,人们就收拾金银细软,四处躲避,往往一夕数
惊,彻夜无眠。华侨回乡,常常不敢在家里住宿,而到墟镇或亲戚家去,且经常变换住宿地
点,否则即有家破人亡之虞。 从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这14年中,匪
劫学校达8次,掳教师、学生百余人。其中, 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众匪伙劫赤坎地区
开平中学时,被鹰村碉楼探照灯照射,四处乡团及时截击,截回校长及学生17人。此事轰
动全县,海外华侨闻讯也十分惊喜,觉得碉楼在防范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节衣缩食,
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后来,一些华侨为了家眷安全,财产不受损失,在回乡建新屋时,纷
纷建成各式各样碉楼式的楼。这样,碉楼林立逐成为侨乡开平的一大特色,最多时达3000
多座,现存1833座。2007年,开平碉楼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开平现存的碉楼,大多是民初开始建立,建碉楼的本意不是让人观赏,而是御贼和走避
洪水。建国前,开平境内盗贼蜂起,洪涝不断,民不聊生,不少华侨、归侨、侨眷被害。苦
不堪言,有见及此,乃在侨居国请人设计好碉楼蓝图,带回家乡建造。由于侨居欧美各国的
影响,所以碉楼的建筑风格和式彩就多种多样。
开平碉楼的历史,也曾有光辉的一页,抗日战争时期,开平赤坎民乡团自卫队七勇士凭
借雄踞在谭江边的险要——一个南楼的碉楼,七天七夜狙击企图从水路进犯的日寇汽船,消
灭日寇十六名。后来日寇恼羞成怒,公然不顾国际法,用大炮将南楼击穿一个大洞,发射毒
气弹、毒昏七勇士。后日寇将七勇残酷地杀害。南楼七勇士抗日英雄事迹至今在开平人民中
广为传扬。南楼,就城为开平人民抗日战争的丰碑。
开平碉楼的多姿多彩及其迷人的欧美风情,早就吸引了无数过客。本世纪七十年代初,
香港的一个摄影记者团就专门来到开平农村采访拍照数日,拍摄了大量的碉楼照片;1984
年,驻香港各国领事五十多人一行到广东江门四邑参观考察时,就突然被开平碉楼深深吸引。
开平碉楼独特的建筑风格及其历史背景,受到国家的重视和爱惜。1983年秋,国务院
建设部委托由北京、天津的几所大学的教授、学者六人组成的中国古代建筑考察组各地考察。
在广州,由广东省建筑所推荐,专程驱车来到开平考察碉楼。在开平,考察组先后在碉楼数
量最多、式样最丰富的月山、水口、沙冈、塘口、赤坎、百合和蚬岗等地速绘、拍摄碉楼图
片四百多多幅,并采集了大量的碉楼详情和史料。
中国古代建筑考察组认为,开平碉楼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中有关特殊的一页,其洋为中用
的艺术手法尤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