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黄冈实验学校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 4.1教学设计 1课时 第10周 2015年5月4日 - 1 -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课时:2课时 主备人:季勇琼 一、教学内容与解析 本框体分为三个目:(一)传统文化面面观(二)传统文化在今天(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条主线,分析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内容与现实联系非常密切。而且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及传播,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下一框讲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所以本框知识点具有重要的地位,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课外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本框的教学重点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解决重点的关键是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应该批评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 【教学目标】 1.理解文化的继承性。 2.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 【目标解析】 1、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指的是: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2、(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指的是: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指的是: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3)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传统文化的内容如果一成不变,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们成长的消极作用。 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指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舌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三、问题诊断与分析 本框教学的难点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解决该难点的关键是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应该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教学条件支持 昆明黄冈实验学校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 4.1教学设计 1课时 第10周 2015年5月4日 - 2 -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幻灯片。因为使用幻灯片,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容量,有利于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1、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哪些?2、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有哪些?它们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进行新课】 自学(20%)
课题: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大问题一:怎样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探究一: 请同学们观看39页教材图片和阅读文字材料,同时探讨问题: 设问(1)你知道它们的由来嘛?如果知道,请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2)结合自己的经验,你还能列举出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可否用一两个事例加以说明? 【师生活动】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1)①针灸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针刺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患有某些病痛或不适时,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②作为一个独立的剧种,京剧的诞生大约在1840年至1860年。京剧是徽剧汉剧在吸收其他地方戏营养的基础上形成的。京剧有明确的角色分工;在念白上改用京字京韵;在音乐上以西皮、二簧为主要曲调,并以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在表演上唱、念、做、打并重,并有固定的程式规范。京剧是中国戏曲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③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5000至6000年左右的黄河中游仰韶文化时期。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到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鲜明的地域性等特点。如我国传统文化崇尚“信”,今天我们仍然强调“诚实守信”,构建诚信社会。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会更全面、客观的看问题,学会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互学 导学(70%)
问题1:怎样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 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正确理解这一概念要注意三个方面: 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各民族”。 ②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昆明黄冈实验学校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 4.1教学设计 1课时 第10周 2015年5月4日 - 3 - 问题2:怎样理解传统文化的内容? 探究二:请同学们观看40页教材图片和阅读文字材料,同时探讨问题: 设问:(1)、你知道上述习俗的由来和演变吗? (2)、在你看来,这些习俗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是什么? (1)①一般认为元宵节以汉武帝在正月上辛祠祭拜为其开端,大约从公元3世纪开始,慢慢形成的一种节日;元宵节在南北朝时发展成一固定的节日。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隋朝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②端午节的起源据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屈原本是楚国的大夫,热爱祖国,后因小人诬陷离间而被流放。楚国被秦国攻陷后,屈原百感交集,心情沉痛,投入汨罗江自尽。人们划船在江中打捞屈原的尸体,后又包粽子投入江中,防止鱼吃屈原的尸体,后来演变为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③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还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 (2)这些习俗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主要是传统习俗具有继承性。在日常生活中,传统习俗总是无声地感染和熏陶着一代又一代人,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习惯;传统习俗也都经历了一个不断自我筛选和去粗取精的过程。 ①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第一,传统习俗的含义: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第二,传统习俗的作用: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探究三:请同学们观看40页教材图片和阅读文字材料,同时探讨问题: (1)、你所居住的地方有些什么样的传统民居?你能指出这些民居所展现的传统文化内涵吗? (2)有人说,传统民居占用了太多的土地资源,在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我们应该将其彻底抛弃。你赞同这种观点吗? (1)同学们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来回答。 (2)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有些传统民居确实占地过多,但传统建筑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又有艺术欣赏价值和技术参考价值,在今天还有很多的旅游观赏价值。因此,应当予以适度保留,不可全部抛弃。 ②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第一,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第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地位: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文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一,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昆明黄冈实验学校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 4.1教学设计 1课时 第10周 2015年5月4日 - 4 - 第二,中国传统文艺的内容和地位: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思想是传统文化影响的重要体现。 第一,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第二,中国传统思想的地位和作用: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含义 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或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建筑被成为凝固的艺术 文学艺术,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影响 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 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有悠久的历史。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地位 传统文化的基础形式之一 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例1】开展红色旅游,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中的优良思想和作风,这属于( D ) A.传统习俗的继承 B.传统建筑的继承 C.传统文艺的继承 D.传统思想的继承 [答案] D [解析] 学习革命时代的优良思想和作风应属于对传统思想的继承,即对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道德观念的继承。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1、文化的内涵是什么?2、传统文化的内容有哪些? 【进行新课】 自学(20%)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