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教什么——第三只眼看教育学学科地位(投稿版)

教育学教什么——第三只眼看教育学学科地位(投稿版)

作为教材的教育学教什么——第三只眼看教育学学科地位张文敬1,杨永炎2,(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摘要:教育学科地位一直不高。

而教育却又非常重要,可谓一门显学。

这一矛盾现象何以发生?作为教育学者,该如何努力才能提高学科地位,赢得世人的尊重?本人试从作为教材的教育学应该教什么这一角度来进行分析,通过考察历史上教育学教材的内容及其种类与变化,再与物理学教材作对比,经过厘清几个概念,最后得出作为教材的教学所应该教的内容。

这些内容,应该是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教育学》;学科地位;学生;教师;学校引言2006年第6期,《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刊载了一篇题为《“教之术”到“教育学”演变论》的论文,作者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董标教授。

此文行云流水,字字珠玉,言简意赅,以翔实的材料,描述从16世纪90年代末到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教育学从“教之术”到“教育学”的演变过程,有正本清源之立意,有去昧解惑之功效。

[1]可惜,未能得到中国学术界应有的重视。

有关教育学学科地位的口水仗,打了不知多少,至今不衰。

如果能研读董标教授这篇文章,这场笔墨官司或许就不应出现如今的状况,也不会在迷雾中继续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继续纠缠不清。

一门学科地位的高低,事关这一学科研究者的尊严与地位,也取决于其研究难度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教育学,作为一门研究“教育应当发生的现象及规范的学科,其任务在于指导教育实践。

”[2]其研究对象错综复杂,牵涉极广,既与统治、财富有关,也与文化、人性相联,令研究者往往无所适从,不知从何下手。

许多善良的老百姓都能针对所观察到的教育现象提出真知灼见,而专业研究者又无法提供解决相关问题的答案,教育学学科地位不高,亦因如此。

本文另辟蹊径,从《教育学》教什么入手,试图提供努力的方向,以此来推动教育学学科地位的提高。

由于《教育学》通常以教材面世,大多在师范学校使用,因此,本文去繁就简,选取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教育学》专著,作为考察对象,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即教育学主要教什么;再与其他学科的教材作对比,找出差异;最后给出教育学可以教的内容,作为本文的结论,供同行参考。

一、《教育学》教材内容的历史考察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以专著形式面世,以教科书影响至深至广。

瞿葆奎教授在其《中国教育学百年》(上中下)三篇文章里,详细地描述了教育学教科书在中国的产生与使用情况。

[3]其中所强调,王国维所编译的《教育学》影响深远。

这本《教育学》于1901年在《教育杂志》连载,立马成为从日本传到中国的教育学教科书范例。

借清朝学制创立与改革,教育学著作如雨后春笋,但主要还是翻译日本人所著教育学著作,且以赫尔巴特学派为主导,从王国维翻译的《教育学》内容可见一斑:教育的意义、教育人类学和教育方法。

[4]这一时期的教育学著作内容大体一致。

[5]1920年前后,留美学者逐渐占领学术话语权,以胡适、陶行知为领军人物。

1919年,杜威北京大学、江苏省教育会、南京高师等五所单位邀请访华。

作为其弟子的胡适与陶行知,在各大主流报刊上发表文章,宣扬杜威的教育学说。

借新文化运动之春风,杜威的教育学说受到广大教育学者及教师的欢迎,其著作及演讲集畅销大江南北。

此外,还有桑代克、克伯屈等人的教育思想也受到推崇与实践。

这一时期教育学教科书,可以吴俊升、王西征编著的《教育概论》为代表,其内容在前一阶段基础上,增加了:儿童的发展、学习的功能、社会的适应等。

[6]宽松的政治环境,自由的思想氛围,让教育学蓬勃发展。

一直到1949年前,教育学教科书内容各式各样:1.赫尔巴特学派的,如孙规定编纂的《教育学原理》[7];2.杜威学派的,如陈科美著的《新教育学纲要》,程今吾著的《新教育体系》[8];3.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如李浩吾编的《新教育大纲》[9]。

李浩吾所编的《新教育大纲》,首先讲清楚教育的本质,再讲教育四阶段的进化,最后强调了劳动阶级的教育运动及苏联教育。

1949年之后,掀起了“以俄为师”的口号,各大报刊登载译自苏联的教育学文章或著作节选,形成一股学习苏联的教育学热潮,尤以学习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为鳌首。

在这本书中,凯洛夫开宗明义,指出教育的起源和教育的阶级性、历史性问题,明确提出教育起源于劳动,其作用既“成为剥削者斗争的有力武器”,又“成为建设共产主义新社会的武器”,指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共产主义社会的积极建设者”;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育的基本任务有:体育、智育、综合技术教育、德育、劳动教育和美育。

有关教学方面,他认为教科书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教学应该遵循人类的认识过程,即从直观到抽象,从抽象到实践;并提出教学六原则:直观性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系统性与连贯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学生掌握知识的积极性原则、巩固性原则。

最后,他特别强调德育,系统通过德育,使学生形成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培养共产主义行为习惯,培养道德情感、形成意志坚强的性格特征,克服行为中不良的特征,诸如无纪律、不负责、自高自大、自私自利、粗鲁、说谎、虚伪等等。

为巩固德育效果,他还特别注重学生集体、共青团、少先队组织以及课外活动对学生的影响。

[10]而中苏关系的破裂,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得中国教育学从1957年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是编写符合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的教育学,即教育学中国化,二是在内部批判凯洛夫的《教育学》。

这一时期的教育学在编、著上并没有任何创新之处,但在指导思想与方针上确立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地位。

这一做法,影响至今。

[11]不管是1980年五院系合编的《教育学》,还是王道俊、王汉澜主编的作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的《教育学》,甚至是影响很大的由全国十二所重点示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育学基础》与扈中平教授主编的《现代教育学》,都借鉴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留有历史印迹。

主要内容不外乎:教育的功能、性质与目的,教师与学生,课程,教学,学校管理,班主任工作,德育,教育理论等等。

[12]而石中英主编的《公共教育学》,则在上述的基础上,加入了学校的法律地位与法律问题,实属一大拓展。

[13]只有叶澜教授所著的《教育概论》,另辟蹊径,将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主要探讨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个体发展之间的规律性联系,简言之,探讨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此达到把握复杂的教育现象的基本特征之目的。

[14]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实在算年轻。

加上教育现象如此复杂,而从事教育之专业人员又如此之少,无怪乎教育学所研究的内容与成果,至今无法得到其他专业人员和大众的认可尊重,从上述教材内容就可见一斑。

反倒是哲学、心理学著作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教育学一直都从中或借鉴其理论,或照本宣科,很少有独创性的理论,很少有影响性的实践。

在笔者看来,若将教育学教材作为提高地位、获得尊严的突破口,现今已有可供努力的方向。

在指出方向之前,要先厘清几个重要的概念。

二、几个需要厘清的概念《鲁滨逊漂流记》里的主角在孤岛上生活,这里存在教育吗?当他遇到“野人”(鲁滨逊名之为礼拜五)后,教育出现了吗?一个人的生活,无所谓教育;只有礼拜五出现后后,鲁滨逊教会他许多东西,也学会了许多东西,这才是笔者所要谈的教育,也是现代意义上的教育。

因此,教育可以看作是一个社会里形成的各种价值观的积累和知识的传承。

在最原始的文明(社会)里,很少有正规的学习活动,更不用说学校、课程与教师;但在一般情况下,整个生活环境就是学校,所有活动就是课程,几乎所有成年人就是教师。

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一代代人所积累的知识数量已超过个人能掌握的程度,因此,出现了传承文明更有效率、更有选择性的方式——正规教育,即学校和教师。

社会更加复杂之后,学校也开始制度化,教育经历开始变得与实际生活没有直接联系,不是以往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学习了,从而也变得逐渐脱离实践,成为抽象的教育过程。

这样的好处是,让学生有机会学到其他文明社会所传承的各种价值观和知识。

当各个文明社会认识到教育的重要之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和教育方法逐渐形成。

各种教育哲学和教育理论也开始出现。

[15]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教材的教育学,理应告诉学生与大众有关当前的教育状况与教育问题,介绍学生、教师、学校的情况及其法律地位、法律关系,而教育理论、教育史、教学法等则由专著作详细介绍。

因此,笔者认为以下概念必须弄清楚。

第一、受教育权与义务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民人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也规定:任何适龄儿童和少年都有权得到九年免费义务教育。

而中国签署过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里写着: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儿童权利公约》亦写着:1.初等教育应属强制性质,并使所有人都能免费得到;2.各种形式的中等教育,包括中等技术和职业教育,应该以一切适当方法,特别是逐渐免费的方法,使所有人都能普遍获得;3.高等教育应该以一切适当方法,特别是逐渐免费的方法,使所有人都能以成绩为标准平等地获得。

在现代社会,得不到合适的教育,人不可能正常发展。

因此,受教育权是国际公认的人权。

一个缺乏教育的民族难以建立现代民主。

只有受过教育,人民对自己的权利才有比较清楚的了解,才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社会要求,才能较好地遵守和运用民主程序。

要是我们赞成民主制度,成文民主政治是财产权和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要是我们认为即使自己陷入经济困境,我们的孩子也应该能够通过他们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么我们就应该支持国家(政府)提供免费教育,包括免费高等教育。

根据霍菲尔德(Wesley Newcomb Hohfeld)的权利理论,一个人受教育权起码包括:必须受到尊重的入学不受阻碍的要求;选择公立或私立学校的自由;与学校签订合同的权力;不被剥夺上述资格的豁免。

[16]中国的现代教育制度最初主要从日本学过来的。

日本人把英语compulsory education翻译为“义务教育”,中国也沿用此说法。

我们热爱自由,但我们也看到强制儿童接受一定年限教育的合理性。

儿童因为年龄小,很可能不了解自己是否需要受教育。

没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也难以理解学校教育的意义。

因此,应该要求所有儿童入学读书,等他们比较清楚地了解自己的需要和能力以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之后,再进行选择。

从这个角度看,强制教育有利于个人选择。

根据这样的原则,到学生有能力做出合理选择时,强制教育就应当结束,否则他们就没有选择的自由。

根据上面论述,一个人接受教育是他的权利,而不是他的义务。

因此,“义务教育”的讲法是不恰当的,已经引起了许多误解,而且有可能造成消极影响。

应该按照欧美法律,把它改称为“强制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