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河南县域经济现状与发展路径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河南县域经济现状与发展路径

收稿日期:2011-08-15作者简介:霍清廉(1961-),男,河南杞县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俗文化和区域经济学。

文章编号:1673-1751(2011)03-0004-04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河南县域经济现状与发展路径

霍清廉(河南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市经济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目前河南城市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指出了河南县域经济“短板”的实质问题所在,探讨了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关键词:县域经济;中原经济区;规划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1问题的提出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以下简称

《纲要》)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这对近1亿

河南人民是一个莫大的鼓舞和鞭策。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实践中,尤其是在“构建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支撑体系”中,县域经济发展与中心城市带动是两个重要方面,都是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目前一个明摆着的事实是,在河南省内部,县域的人均经济指标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无论是全国区域中心城市郑州和副中心城市洛阳,还是省域中心城市新乡、安阳、濮阳、平顶山、南阳等市的产业基础和发展能力相对县域来说都很强或比较强。在全国范围内,河南的县域经济也比较落后,多项经济指标低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笔者认为,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中,发展县域经济是潜力最大、任务最重、困难最多的重要环节。反言之,完成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历史使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县域经济这块短板能否被补上。古人曰:郡县治,天下安。那么,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过程中,县域兴则中原兴。只有县域经济的振兴,才能最终实现振兴河南的宏伟目标。

2河南县域经济的现状

在2010年度全国第十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

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评选中,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河南只占了8个席位,巩义市排名第39,偃师市、新郑市、荥阳市、新密市、禹州市、登封市捆绑在一起排64位,永城市排第93位。整体位次比较靠后。特别是平原农区和没有矿产及其他资源优势的县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

滞后。可以说中原经济凹地,重要的原因在于县域不富,农村很穷。笔者近三年讲授《县域经济与新农村建设》,接触的近百个县域经济体,多数反映说:“我们县是农业大县、经济小县、财政穷县。”河南90%以上的县,近三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在提“工业强县”(或提‘工业兴县’)、“着力推进工业大县建设”、“认真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把工业作为经济建设的‘第一抓手’,毫不动摇地抓好抓实。”与重点产业开发相结合,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新格局,等等。这些

干劲十足、鼓舞性很强的报告很感染人,也毋庸置疑地说明,河南县域的经济很落后,且仍然处在由农业向工业过渡的初级阶段;县里的同志和广大农民的信心很足,干劲很大。可是,当我们许多县域急急忙忙搞工业化的时候,世界上先进的国家和先进地区早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或新型工业化时代,在信息化(或叫知识经济时代)道路上一路高歌猛进。

3河南县域经济的短板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和目前国家在县域经济发展优惠政策方面的缺失、县域经济评价体系与标准有待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

第7卷第3期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7,No.32011年9月JournalofHenan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p.2011产生的集聚性和吸附性,导致我国出现“城市像欧洲,农村(包括县城)像非洲”,“繁荣的城市,凋敝的乡村”等发展不均衡情况。在此我们只讨论河南形成县域经济短板的产业结构和原因。3.1第一产业比例偏高从产业结构角度看,目前我国整体经济内部,已经形成农业、工业、信息和数字服务产业等三大产业。就其分别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来看,第一是工业,第二是第三产业,第三是农业。2010年全国三产的比例为:10.2:46.8:43.0;河南的三产比例是14.2:57.7:28.1(来源:河南国家和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县市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的比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农业为主的县份,其农业的产值约为全县(市)生产总值的35%,高者接近40%,如豫东某县占39%,就连河南省政府授予扩权的某县仍占36.4%(见该县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另一类是以工矿企业为主导产业的县市,第一产业占全县(市)生产总值的15%左右,如荣登2010年度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的某市,二三产业占全县(市)生产总值的84.4%,农业仍占15.6%。当然,像巩义市、登封市这样,第一产业只占3%左右的县(市)在河南省108个县(市)中,可谓寥若晨星。河南80%以上的县是欠发达的农业大县。3.2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第一,从产业的规模和质量看,以种植业、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林果蔬菜业为主的农业大县,生产规模和生产手段距离现代化还有较远的距离。第一产业基本上以传统的小农经济为底色,以农村经济为主体。虽然与改革开放前相比,农业内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由于良种、农药、化肥、除草剂等的普及和一家一户的责任心很强,河南粮食产量已是改革开放前的4至5倍。在平原农村的夏收季节,95%乃至98%以上的农民会雇佣一下中小型收割机,连收割带脱粒一次完成。在秋收季节,50%左右的农户雇佣机械完成玉米脱粒和耕地、播种;还有40%左右的农户用自己的小拖拉机收割和耕地、播种。但是,各地农业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经营方式基本与传统的小农经济没有多少区别。河南县域中畜牧养殖、蔬菜大棚种植、食用菌种植等,真正称得上规模化、现代化,形成产业化者仅有潢川华英、淇县的大用和永达等,可谓寥寥几家。90%以上的县域和95%以上的专业户要么是年出栏几百头、千把头的养猪户,而不是现代化养猪场;要么是规模在几千只、或者1至2万只的蛋鸡养殖户;或是管理两三个日光温室的蔬菜专业户,而且以上这些专业户在全省农户中只占5%以内。虽然在这些经营户中,有的形成了专业

小区,从外部看亦具有一定的规模。甚至许多当地的领导对此还以“品种、施肥、植保、管理技术、产品标准等N统一”来宣传。但是,如果认真考察,这些养殖机构距离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仍有很大距离,其产品的质量和品质根本无法控制;或者品控的成本奇高。河南县域真正的产业和生产组织仍然是以户为单位各行其是,仍然是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第二,绝大多数县域工业是规模小、层次低的机械、化工、纺织、制衣、皮革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即大家都津津乐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河南省的这些农副产品加工业真正具有规模的仅有临颍南街村的方便面、郾城县(2004年把原郾城县一分为三,变成郾城区)的食品、永城的面粉、新郑的枣业等。河南县域经济层次较低的最明显标志还有“两个很少”,一是拥有中外驰名商标和知名品牌

的企业很少;二是上市企业很少。目前河南省域内的57家上市公司中,坐落在县域的屈指可数,比例很小。这也是河南县域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即便是第二产业占绝对优势的县市,其第二产业发展也有局限性。虽然不乏像以建筑业为主导的林州市和以循环经济为支撑的义马市这样的好典型,但绝大多数县域的第二产业是资源型产业、附加值较低的工矿业,急需提升发展内涵。第三,绝大多数县域的第三产业仍处于落后状态。像修武县实施“旅游兴县”大手笔的县市

5第3期霍清廉: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河南县域经济现状与发展路径不多,其他县份建起的各种各样的贸易大市场,以小店铺、小摊点、小奔马、小台秤、小批发居多,且低劣商品充斥市场。与其相伴的则是小饭店、小客栈,环境脏乱。其他的服务业,如美发店、歌舞厅、儿童玩具店、家电门市部、农资商店、书摊等,多数档次低规模小。交易所、期货市场、信息中心、服务中心等现代意义上的贸易场所罕见。在县城、集镇、乡村普遍流行的一种贸易载体是集会。集,就是四面八方的买卖者,起早到某个镇的街头来做交易,吃早饭时散伙,许多地方叫“露水集”。会,就是按固定的节气,大家到固定的地点进行全天交易,交易时间是一天、三天不等,如,二月二会、五月八会、腊八会、小满会,等等。会上多数经营者席地摆摊,叫买叫卖声此起彼伏;购买者蹲下挑货,褒贬喋喋,挑肥拣瘦;买卖双方讨价还价,分毫必争,也煞是热闹。这种载体,虽然给广大农民带来了生产、生活、文化等消费的方便,但整体上没有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也不利于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在广大的农村,还有骑着电动车、开着奔马车,以游街串巷叫卖的以物易物的流动商贩,买卖双方更谈不上信誉与质量。如果按照严格意义上的三次产业的标准来衡量,河南许多县域的产业,目前仍是“半点加半点加半点产业”。即传统意义上的小规模农业、初级阶段的工业和以古老经营成分占主导地位的第三产业。4河南县域产业发展的方向与路径4.1要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框架下规划县域产业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规划纲要并很快被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这是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各县(市)根据《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提出的“现代化产业支撑体系”及其布局,要结合当地实际,尊重历史遗产,尊重群众意愿;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科学地规划属于当地的优势产业。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要勇于打破哪些不合时宜、不科学的坛坛罐罐,革故鼎新;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善于融入大区域,善于与周边县域乃至更大区域内的经济单元互动互利。你种你的茄子大,我栽我的辣椒红,各打各的优势牌;不贪图小而全,不搞小圈子。其次,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在规划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时,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一业为主,带动全面发展。主业要做到在省内外、国内外市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才算成。在这方面,河南不乏先进的典型,如,豫西的栾川在矿产开发得到效益以后,敏锐地开发生态旅游业,修武率先发展旅游业,林州以建筑业起步,长垣县全力打造防腐、起重、卫生材料等产业,永城市着力打造“黑(煤)、白(面粉)、绿(生态旅游)”三业,等等。这些县市有的是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如修武开发云台山旅游景区,林州发展建筑业等;有的则是横空出世,独树一帜,如长垣县。“十二五”和今后一个期间的发展战略,要根据中原经济区的规划方案中“五大产业”(即“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新

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适度超前的基础产业”)的要求,自觉地找准定位,进行顶层设计与规划。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既要整体上讲融入,又要个体上讲突出特色和优势;既要立足本县实际放眼中原格局,更要心想全国资源,瞄准国际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将我们的县域经济带上现代化的康庄大道,才能补上河南县域经济这些短板,使中原凹地变成中部高地。4.2要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提升县域的第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