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激趣”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激趣”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激趣”方法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增强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完善各方面素质,使自身成为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趣源”;应深入到教材之中,让鲜活的范例成为吸引学生学习的“趣例”;应创设多种课堂活动形式,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学习的“趣流”。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激趣
一、教师应完善各方面素质,使自身成为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趣源”
作为一名教师,要让学生对你的科目感兴趣,应该从多方面进行努力。

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语文学科这样包罗万象,多姿多彩的知识殿堂中,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是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语文教师不应满足于自己在读书时所学的那点儿知识,在工作之余,读书看报,了解社会,了解时尚,多走访名山大川是必需的,更应该多方面学习掌握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

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长此进行“厚积”,才能“薄发”,在课堂上才能形成精炼优美的教学语言,再使开朗、幽默成为教师与学生融洽相处的调合剂,同时使用自己独具匠心的教学构思,启发引导学生进入语文知识的海洋之中。

教师自己正如长路中的一盏明灯,指点、引导着学生通往知识的殿堂。

语文教师具备了多方面素质,在教学中充分显示自己的人格魅力,把充满了人生景仰的孩子们,吸引到自己的身边,是教好语文的
第一步。

二、深入到教材之中,让鲜活的范例成为吸引学生学习的“趣例”
初中三年共六本语文教材包罗了多方面的内容,许多教师只埋怨教材的内容落后、沉闷,缺乏时代的气息,这主要是因为教师本身没有深入到教材之中。

教材选取的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美文,教师灵活地运用这些课文,使这些范例变得鲜活,不仅仅能使学生在思想方面燃起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树立人生的信仰,更能够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教材中这些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像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及朱自清的《背影》,通过教师的精心讲解,学生自己的细心品味,感受到童年生活的天真浪漫,父子之情的感人至深;从《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句子中明白光阴转瞬消逝,少壮努力的难能可贵;更从毛泽东的《泌园春·雪》感悟到一种胸襟开阔、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教授朱自清的《背影》时,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课文,笔者没有直接从作者及作品的思想角度引入课文,而是利用学生平时爱看电视的心理切入课文。

笔者问学生:“你们平时在看电视时,有没有注意过这样一个广告,它是通过描画人物的背影去反映亲情的?”刚一问完,立刻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兴趣,他们你一句我一句地抢着回答,但都未能回答正确。

这时,一个平时并不起眼的女生却响亮地答到:“是‘维他奶’的广告。

”笔者高兴地说:“对!但广告中描画的是谁的背影?反映的是什么亲情?”这时看过这个广告的学生更兴奋了,有的说:表现一位白发老人,过铁路为孙子买“维他奶”
的背影,有的说是反映爷孙深情的……笔者赞许地点点头,又对他们说:“‘维他奶’的广告,实际上就是受了一篇名作的启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朱自清的名篇《背影》。

”就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开篇,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篇名作的学习中。

作品看似平淡的语言,字里行间却饱含着父子深情,更是深深地打动了孩子们的心。

文学作品优美隽永的文字,曲折感人的情节,或是深刻警醒的主题,容易吸引学生的心。

而一些议论、说明体裁的课文,则难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如果很好地利用课文范例,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最基本的语文技能。

三、创设多种课堂活动形式,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学习的“趣流”
在课堂教学中,最让人兴奋的,莫过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场面。

参与投入到学习中,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基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起到启发激趣的作用。

正如叶老所说:“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盖在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懂得对于学习应是“我要学”而非别人“要我学”。

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多方面让学生进入到学习主体的角色之中,让他们亲自体会到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成功滋味。

如在课堂教学之前,利用课前一点时间,进行说话的训练,以“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形式,说说一则新闻,谈谈自己的好心情,’推荐一本好书,一句名言,一首好歌等,让全班的学生轮流参与,并在演讲之余,让学生针对刚才演讲的同学进行评论、打分。

因为内容自由
广泛,接近学生的思想心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全体学生都进入到学习的状态。

而评论打分的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细心聆听、思索分析的能力。

同样,教学中的朗读训练也可以如此。

特别是在一些分角色的朗读课文中,让学生自愿搭配,选择角色,以竞赛的形式,三、五个人一小组,从“音量”“流畅”“情感”“表情”等方面让学生自己评比、打分,看谁读得最好,看哪个同学的朗读水平提高最快……这样一来,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投入到学习之中,每一个同学都想为自己的小组争光,后进的学生也争取有进步的表现.而教师的朗读训练也达到了目的。

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好的同学可以按教师的要求进行自觉的阅读,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在独立阅读方面的能力则欠佳。

为了使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投入到阅读能力的训练中,一些浅显的阅读内容可以让他们独立完成,而一些较深的内容则可以“以优带差”的方式进行,让前后两排的学生组成讨论小组,遇到艰深的问题,可以互相讨论,让优生带动差生,使优等生有教授别人的欲望,而后进生也有了学的欲望。

这要比教师一人讲授,学生独自默默聆听的效果更佳。

除此以外,许多的语文活动都可以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入到学习的主体角色,逐渐树立学习的主体观念,而非一味地等待依赖教师。

如作文的自批、互批,复习测验的自批、互批,甚至是学生自己出题、互测,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检测自己、巩固知识、取长补短。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教师如能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自身及教材的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投石激浪”的作用,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到语文的学习活动中,教学的效果会更明显。

参考文献:
[1]邹习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搞好初中语文教学[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