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无为而治”思想探析何德俊3(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 合肥 230039)
[摘 要] 处在春秋大动乱时期的老子反对统治者“有为”之政,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形而上之“道”在政治领域的落实、运用,它要求统治者清静寡欲,绝巧弃智,以民为本。“无为而治”在当今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关键词] 老子;道;有为;无为;无为而治[中图分类号] B2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9706(2005)04-0007-04
BrieflyAnalyseLaoZi′sThoughtof″GoverningbyDoingNothingThatGoesagainstNature″HEDe-jun(DepartmentofPhilosophy,AnhuiUniversity,Hefei230039,China)[Abstract] InthetimesofturmoilattheSpringandAutumnPeriod,LaoZiwasagainstthe″PurposefulPolitics″bytherulersandstoodfor″Governingbydoingnothingthatgoesagainstnature″,whichwasTao′spracticeandapplicationinthepoliticalrealm.Togetthe″Governingbydoingnothingthatgoesagainstnature″,therulersshouldbepeaceableandlessofdesireanddoawaywiththedeceitandmeettheneedsofpeopletoo.Atpresent″Governingbydoingnothingthatgoesagainstnature″stillhasitsspecificrealisticsignificance.[Keywords] LaoZi;Tao;purposefulaction;withoutdoingextrathings;governingbydoingnothingthatgoesagainstnature
春秋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救世主张,的确不合时宜。但历史并没有淹没“无为而治”思想的光辉,秦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或多或少都在不同程度上运用过这一统治之术,汉初的“文景盛世”,唐初的“贞观之治”,都是“无为而治”的典范。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简要分析老子这一治世智慧。一、“无为而治”的提出老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春秋时期,由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一些诸侯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独立性增强,势力日渐强大,他们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号令,周天子虽还保留着天子的名号,但实际上已丧失了对天下的控制力。一些势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主的地位,发动了长时间的战争,齐、晋、楚等国先后成为盛极一时的霸主。与此同时,在各诸侯国内部,一批实力雄厚的卿大夫,也不再听从诸侯的号令,这样便形成了一国之内的公室与私家以及私家与私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这种矛盾和斗争愈演愈烈,其结果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1]〔离娄上〕各诸侯国内弑君篡位如家常便饭。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不可胜数。”社会的急剧动荡刺激了统治者的贪欲,他们“厚征敛于百
・7・
第十卷 第四期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12月Vol.10,No.4 JOURNALOFANHUIELECTRICALENGINEERINGPROFESSIONALTECHNIQUECOLLEGE December2005
3 收稿日期:2005-04-29
作者简介:何德俊(1970-),男,安徽肥西人,安徽大学在读硕士生,主要研究道家、道教和中国传统文化。姓,暴夺民衣食之财”。[2]〔辞过〕广大劳动人民不堪忍受,铤而走险,奋起反抗,史称“天下大乱”。春秋大动乱的的社会现实,在《老子》一书中有所反映。老子抨击不义战争,同情人民疾苦,斥责统治者“是谓盗夸”,[3]〔第53章〕表现了强烈的时代忧患意识。处在乱世之秋,老子会提出什么样的救世之方呢?孔子主张“德治”,维护周礼;墨子提出“兼爱”、“非攻”,主张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老子的见解与他们不同。他认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3]〔第48章〕老子认为治理国家要常清静无扰,至于繁政苛敛,好奇多欲,就不配治理国家。人民之所以难以治理,就是因为统治者为一已意欲而强作妄为。老子明确反对统治者的“有为”之政,他说:“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3]〔第29章〕在老子看来,天下万物各有其质,各有其性,当因而不为,顺而不施,循其自然,不可固执于己欲,造作妄为,自招失败。理想的政治应“为无为,事无事”,[3]〔第63章〕以“无为”的态度去“为”,以清静无事的方式去“事”,实行虚静无为之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和他的价值取向有关。在十七章中,老子把治世分为四等,他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高明教授解释为:“‘太上’谓最好之世代,下民仅知有一君之名目而已。意谓过此以外,即无所知也。盖老子这意,以为至德之世,无事无为,清静自化。君民之间,除仅相知以外,
毫不发生其他关系。”[4]〔P306〕大道之世,统治者能实施“无为而治”,一切顺应自然,所以人民只知有在上的统治者,但觉得很自然,因为他们“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3]〔第66章〕因而“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3]〔第17章〕“‘太上’以降,人君以仁义治世,下民得以亲誉之。……再降,仁义不足以为治,
则继之以刑罚,下民畏之,此之谓再次也。又降,刑罚不足以为治,加之以诈伪,下民侮之,此之谓最下也。”[4]〔P307〕在老子看来,第一等的治世方法是顺应自然和民意,“无为而治”,或曰“道治”;其次是以道德教化,以仁义为治,可称为“德治”;再次,不施仁义,专用威权,以刑法威吓人民,可称为“法治”;末次,
废弃法治,用权术愚弄人民,用诡计欺骗人民,可称为“术治”。老子推崇的是“道治”。对于“德治”,老子认为是“道治”被破坏后的结果。“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3]〔第18章〕如果大道兴隆,仁德行于其中,自然就没有倡导的必要。所以在老子看来仁义礼智是人心远道,忠信衰薄的结果,“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3]〔第38章〕舍“道治”倡“德治”,是舍本逐末。至于“法治”,老子认为其祸甚于“德治”,因为设置种种禁令来限制束缚人民,结果是“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3]〔第57章〕专用威权吓唬人民也是无济于事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3]〔第74章〕如果把人民逼得走投无路,“民不畏威,则大威至”,[3]〔第72章〕统治者就会自取灭亡。以术治世,致命的弱点是“信不足焉,有不信焉。”[3]〔第17章〕统治者玩弄权术,没有诚信,人民自然不会信任他,这样,他们只得动用高压政策维持统治,最终只能走上穷途末路。这三种治世方法,在老子眼中都是“有为”之政,它们违反了自然之道,不可作治世的根本,唯有“无为而治”才是老子的价值取向。二、“无为而治”的形而上根据老子否定“有为”的价值选择,主张“无为而治”,是老子哲学使之然也。老子创立了以“道”为核心的自然主义哲学,“无为而治”是形而上之“道”在政治领域的落实,“道”是“无为而治”的形而上根据。“道”是什么?“道”无形,无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3]〔第14章〕它不属于可感知的形器世界,但也不是空无所有,其中有“象”、有“物”、有“精”、有“信”。[3]〔第21章〕宇宙万物皆由“道”产生。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3]〔第42章〕不仅万物的产生离不开“道”,万物的存在同样也离不开“道”。“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万物无以生,将恐灭。”[3]〔第39章〕这个“一”就是“道”,“万物得一以生”的“生”,是生长、存在之义。“道”生万物,又是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据,“道”不离物,物也不离“道”,“道”物不二。“道”既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源,同时又是宇宙万物变化的法则。这个法则,就是老子所说的“反者道之动”。[3]〔第40章〕老子认为宇宙万物都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形成,宇宙万物都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
・8・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十卷 第四期最后都要返回到它们的本源———“道”。“道”有何质?“道”的特质是任自然。老子说“道法自然”,[3]〔第52章〕“自然”是自然而然,无为无事,
是不干涉、不破坏事物,让事物保持自然状态的意思。“道”与万物的关系,集中体现了“道”自然无为的内存精神。“道”生成万物之后,又内在于万物之中而为“德”。“道”培育万物,覆养万物,使它们得到成熟。正如五十一章所说:“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所以说:“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3]〔第51章〕老子又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3]〔第51章〕“道”生成万物,是自然如此;万物依靠“道”生长和变化,也是自然如此的;“道德”创生万物完全是本之于“自然”,没有一丝一毫勉强作为的成分,所以说:“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的尊贵,就在于它不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创生万物;也不干涉、支配万物的成长活动,而听任万物自然生长,“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3]〔第64章〕“道”在创生万物的整个过程中,完全是虚静无为、顺任万物本能的,万物也完全是按自身的规律自由自在地成长发展,老子把“道”的这种特点称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第37章〕张岱年先生解释说:“道是自然的,故常无为。道生成一切,故又无不为。”[5](P18)“无为”就是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不是“道”所为的,这是由于“无为”而产生的效果。“无为而无不为”即是: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无为”的功用大矣。“道”的自然无为还表现在它无私无欲无名。“道”生育万物,却不将万物据为己有而宰制之,也不恃望有所回报。“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3]〔第51章〕这里的“生”、“为”、“长”都是说明“道”的创生功能,“不有”、“不恃”、“不宰”意在表明“道”的不具占有欲与支配欲,是可谓“功成而弗居”。[3]〔第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