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煤炭行业分析报告

2019年煤炭行业分析报告

2019年煤炭行业分析报告2018年12月目录一、褐煤、长焰煤在中国煤炭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稳步上升 (4)1、中国的褐煤分布相对集中,产量占比从5%提升到10% (4)2、长焰煤的开发利用也是如火如荼 (6)3、目前的褐煤、长焰煤利用模式仍可改进 (7)二、分质利用是最切合国情,最符合褐煤、长焰煤特点的利用方式91、分质利用有助于缓解原油供需矛盾这个关键问题 (10)2、分质利用能够较好兼顾煤炭的长距离外运以及就地转化 (11)3、分质利用的油品经过加工可以符合国家标准 (12)三、油、气回收是分质利用的关键,亟需国家级示范项目 (15)1、碎煤干馏、提升焦油得率以及焦油组分分布是干馏的关键 (16)2、控制飞温是加氢工艺的关键 (18)(1)焦油加氢存在不少的路线 (19)(2)低温焦油比较适合采用加氢精制工艺 (21)(3)中低温焦油比较适合采用加氢精制和加氢处理工艺 (21)(4)高温焦油可能比较适合反序工艺 (22)3、必须重视甲烷气的回收利用 (24)4、副产兰炭的综合利用需要跟上 (24)四、新疆发展分质利用优点,广汇能源尤其值得关注 (25)1、煤炭分级利用一举数得,可以充分发挥广汇的煤炭特性 (27)2、煤炭分质利用项目的净利率可以控制在30~50% (28)3、公司掌控的水资源情况可以确保哈密地区发展8000万吨综合利用项目 (30)4、分质利用项目提供了一个观测公司管理能力的契机 (32)(1)广汇发展煤炭分级利用有其内在必然性 (32)(2)广汇的企业文化决定了分质利用项目的被顺利挖掘 (33)5、公司在发展分质利用国家示范项目方面责无旁贷 (35)6、白石湖方向的煤炭利用模式还有优化空间 (37)7、预测与财务分析 (38)(1)预测的基本假设 (38)(2)催化剂以及风险因素 (38)一、褐煤、长焰煤在中国煤炭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稳步上升长期以来,中国的煤炭利用以烟煤、无烟煤等煤化程度较深的煤炭为主,但是随着开发强度的加大,这些煤炭资源供求关系逐步趋紧,煤化程度较浅的长焰煤、褐煤的综合利用也逐步提上日程。

概略估计,褐煤、长焰煤在煤炭产出中的占比从“十一五”初期的10%提升到20%左右。

1、中国的褐煤分布相对集中,产量占比从5%提升到10%我国的褐煤资源量大约3194.38亿吨,约占全国煤炭资源量的5.7%;探明保有储量1300亿t,占全国煤炭总储量的13%左右。

我国褐煤资源分布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内蒙东部、黑龙江东部和云南东部。

褐煤是煤化程度最低的煤类,特点是水分含量高,氧含量高(无水无灰基20%左右),内水丰富(全水分高达30~50%),挥发分高,发热量低且热稳定性较差,不宜长距离运输。

根据国内176个井田或勘探区统计资料,褐煤全水分高达20-50%,灰分一般为20-30%,收到基低位发热量一般为11.71-16.73MJ/kg(2800-4000 kcal/kg)。

目前,全国褐煤产量大约占煤炭总产量的10%左右,而2005年这一比例不足5%。

在2006年1月17日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改委划定设立的第二批煤炭国家规划26个矿区中包含了胜利、白音华、扎赉诺尔、霍林河、宝日希勒和伊敏等6个大型褐煤矿区。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2007年1月发布的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建设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中也包含了以褐煤为主的蒙东和云贵两个煤炭基地。

由于褐煤高水分和高灰分,再加上褐煤易风化和自燃的特性,不适合远距离输送,目前褐煤主要用作局部地区的动力燃料。

但是,褐煤可以在高温缺氧的条件下,脱除内水,分解羟基官能团,使得褐煤内部的焦油迁移,毛细孔倒坍、封闭,产生交联。

可以极大提高褐煤的综合利用性能。

近年来,褐煤提质在蒙东等地得到快速发展,褐煤提质的过程中会伴生一些中低温焦油以及荒煤气,如何利用好这些产品也是这些企业比较关注的话题。

2、长焰煤的开发利用也是如火如荼长焰煤是变质程度最低的一种烟煤,是煤化程度仅高于褐煤的最年轻烟煤。

长焰煤的挥发分特别高,燃烧时火焰长,因此而得名。

长焰煤的干燥无灰基挥发分(见煤的分析)Vdaf>37%:拈结指数G簇35。

长焰煤的粘结性很弱,一般不结焦,是非炼焦煤(见炼焦用煤),主要作为动力和化工用煤。

中国长焰煤主要分布在辽宁的阜新、调兵山,陕西府谷、神木,新疆的准格尔煤田、伊利盆地等、河南义马等地。

目前的神木、府谷以及鄂尔多斯一带的煤炭基本都是长焰煤。

3、目前的褐煤、长焰煤利用模式仍可改进煤炭是千百万年来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植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燃沉积岩。

在整个地质年代中,全球范围内有三个大的成煤期:(1)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成煤植物主要是孢子植物。

主要煤种为烟煤和无烟煤。

(2)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裸子植物。

主要煤种为褐煤和烟煤。

(3)新生代的第三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被子植物。

主要煤种为褐煤,其次为泥炭,也有部分年轻烟煤。

直觉上看,不同成煤年代的煤炭特性不同,最佳的利用模式也存在不小的差异。

需要结合资源禀赋、科技水平,综合权衡,确定出最佳利用模式。

按照现代科学的认识,煤是由许多结构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基本结构单元通过桥键连接而成的。

结构单元由规则的缩合芳香核与不规则的、连接在缩合芳香核上的侧链和官能团两部分构成。

一般而言,随煤化程度的提高,煤分子的结构单元呈规律性变化,侧链、官能团数量减少,结构单元中缩合环数增加。

煤化程度不高的煤炭含有较多的非芳香结构和含氧基团,芳香核的环数较少。

年轻煤的规则部分小,侧链长而多,官能团也多,因此形成比较疏松的空间结构,具有较大的孔隙率和较高的比表面积。

对于这一类煤炭,如果能够想办法打开这些桥键,就可以得到很多不同的化学物质,这种利用方式可能直接利用煤炭中的结构能,是一种非常切合褐煤、长焰煤的利用特点的煤炭利用方式。

二、分质利用是最切合国情,最符合褐煤、长焰煤特点的利用方式所谓的煤炭分质利用,就是以中低温干馏的方式,打开褐煤、长焰煤里面的桥键,得到提质后的煤炭以及一些低分子或者大分子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经过进一步的处理就可以得到符合国家标准的油品以及其他产品。

对于褐煤、长焰煤,根据煤炭挥发分的不同,焦油的铝甑收率大约在10~18%不等。

一个典型的加工方案的产品平衡图如图。

这种利用模式的最大的特点,简单概括就是,宜煤则煤,宜油则油。

1、分质利用有助于缓解原油供需矛盾这个关键问题仔细分析中国能源的供给结构和消费结构后,不难看出,油气领域始终是中国能源供需的症结所在。

按照国内石油专家的推断,可预计的未来,中国的原油产出大体在1.8~2 亿吨/年左右,中国政府希望2020 年的原油对外依存度的上限控制在60%,届时原油需求希望控制在4.5~6 亿吨的水平。

但是一方面由于快速增长的私人轿车保有量,一方面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原油需求在2020 年之前仍会快速增长。

我们的预测表明,即使采取一系列调控措施,中国到2020 年的原油需求仍有可能会达到9 亿吨,大体会在现有的基础上增长4 亿吨。

比国内专家估计的2020 年的消费水平要高出50%。

根据国家统计部门的统计,目前,中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56%,大约是中国政府设定的2020 年左右的对外依存度目标。

目前的长焰煤、褐煤产出大约35 亿吨,如果将其中的褐煤、长焰煤经过分质利用再行利用,大约可以产出4~5000 万吨油品,这对中国这样一个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飙升的过度而言意义毋庸置疑。

2、分质利用能够较好兼顾煤炭的长距离外运以及就地转化中国的煤炭资源分布不很均匀,总体格局是煤炭资源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以及水资源分布呈逆向分布。

新疆、内蒙等煤炭调出大省都强调煤炭的就地转化率,但是经济发展程度以及水资源一直是就地转化的最大拦路虎。

分质利用恰恰是一个投资不大、水耗不高,效益较好的就地转化方案,同时这个转化方案和煤炭资源发生外调煤炭的国情也不相悖。

我们以新疆地区为例,如果以传统的煤化工技术路线就地转化煤炭,对于1000万吨的原煤加工量,需要投资300亿元左右,水耗2500万吨左右,如果改用分质利用,水耗可以下降到300多万吨,只有原来的七分之一,投资可以下降到80亿元左右,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

对于西部这种水资源匮乏,融资能力也不很强的地区而言,其优势不言自明。

同时,这种利用方案仍会副产大约50~60%的提质煤,这些提质煤的热值会超过6000Kcal/Kg,同时挥发分也从原来的30%以上下降到10%左右,不仅可以节省单位运输成本(热值提高导致),而且可以有效避免挥发分过高带来的运输隐患。

目前国内存在大量的煤炭就地加工转化方案,但是这些方案无一例外,都是强调将煤炭就地吃干榨尽,煤炭分质利用的宗旨不在于此,在于就地简单加工,宜煤则煤,宜油则油,宜气则气。

可预见的时间框架内,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尚难以完全摆脱对煤炭的依赖,煤炭的绝对消耗量仍在快速增加。

从这个角度看,煤炭分质利用可以一举多得,对于本地政府而言,以尽可能少的水资源实现煤炭资源最大限度的就地转化,对于煤炭调入身份而言,也不至于出现无煤可用的尴尬境界,对于铁道运输部门而言,同样的扯皮可以多运输20%以上的能源物资。

3、分质利用的油品经过加工可以符合国家标准毋庸讳言,历史上焦油的口碑并不很好,人们很难讲又黑又臭又黏的焦油和成品油联系起来。

尤其是,国内近年年有一些上市公司也在从事恩油加氢,其效果不尽如人意,使得投资者对焦油加氢心中是半信半疑。

焦油是煤炭在干馏的过程中副产的一种黑褐色黏稠产物,按焦化温度不同所得焦油可分为高温焦油、中温焦油、中低温焦油和低温焦油。

对于煤炭分质利用而言,一般是中低温焦油和低温焦油为主。

中温焦油主要来自600-800℃的气化炉与900-1000℃的立式炉炼焦工艺,也是一种黑褐色粘稠物质。

和高温焦油相比较,中温焦油的焦油产出较高,产量大约占生产用煤量的6~8%左右。

焦油组分中沥青的含量大约只有30%,其他物质中,酚类以及中油的含量较大,酚类物质含量有30%以上。

酚类物质主要是一些低级酚,中油主要由脂肪烃与芳香烃组成。

一般经过深加工得到酚类、直链烃、燃油等。

低温煤焦油主要来自与低变质程度煤(褐煤、长焰煤以及不粘煤)为原料的煤气发生炉与用于生产半焦、褐煤干燥等工艺中。

干馏温度在低温段,即450-650度之间,是煤炭的一次热解的产物,其组成会随着煤炭种类与干馏条件差异而不同。

低温煤焦油是一种褐色液体,密度小黏度大,具有特殊的气味。

在蒸馏试验中在350度时,蒸出率为50%,初馏点高,表明含有轻质馏分少。

低温焦油中酚类含量较高,达到40%,有机碱与烷烃、烯烃类含量低,环烷烃与芳烃各占10%、20%,中性氧化物的含量为20-25%,沥青为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