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A诊疗常规血友病A (Hemophilia A),也称凝血因子Ⅷ(FⅧ)缺乏,是一种由于FⅧ基因突变所引起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
其发病率占活产男婴的1/5,000-10,000,没有地理、种族及人种的差异。
【病因和发病机制】一、FⅧ的基因与蛋白质结构FⅧ是一个分子量为320KD的糖蛋白,由一条重链,一个连接区及一条轻链所组成。
FⅧ主要在肝脏合成,体内生物半衰期为8-12小时,在循环中与von Willebrand 因子(vWF)以非共价键方式结合成复合物形式存在,血浆浓度为0.1-0.2ug/ml。
FⅧ基因位于X染色体长臂末端(Xq28)。
FⅧ的功能是作为FⅨ的附因子而参与FⅨ对FX的激活。
FⅧ促凝活性(FⅧ:C)减少或缺乏是血友病A发病基础。
二、遗传特点血友病A是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几乎特有的在男性中发病,而女性表现为携带者。
然而,一些女性也可能表现出很明显的血友病症状。
可能因为男血友病患者与女性血友病携带者结婚后,其女儿中有一半为血友病纯合子;另外,正常X染色体的部分或全部的丢失(如Turner综合征)或正常X 染色体的偏移失活都可能导致明显的疾病症状。
【诊断】男性患者(女性纯合子极少见),有或无家族史,有家族史者符合X性联隐性遗传规律。
(一)症状:出血症状是本病主要表现,患者有终身自发、轻微损伤或手术后出血倾向。
重型生后即发病,多在2岁内开始爬行时发病,少数延至5-6岁。
可表现皮肤黏膜出血、关节腔出血、肌肉及软组织血肿、内脏出血、中枢神经系统出血、创伤或手术后出血。
关节腔出血为本病特殊表现,常发生在创伤、行走过久、运动之后,多见于膝、踝及肘关节。
(二)体征各器官、脏器出血的相应体征。
(三)实验室检查1. 筛选实验:APTT延长,延长的APTT可以被等量正常新鲜血浆纠正;BT、PT、血小板计数均正常。
2. 确诊实验:测定FⅧ:C水平,正常FⅧ:C为50-150%。
根据FⅧ:C减低程度,将血友病A分为:分型 FⅧ:C 出血程度重型<1%自发性出血,关节、软组织出血中型 1-5% 创伤或手术后出血不止,偶见自发出血轻型 5-25% 中等创伤或手术后出血不止亚临床型 25-45% 大手术或严重创伤后出血不止3、基因诊断对血友病A家系中相关女性进行致病基因携带者诊断。
对确诊为携带者的女性在其妊娠早期进行产前诊断,避免血友病患儿的出生。
(四)鉴别诊断l. 血友病B:本病的遗传特征、临床表现、筛选实验与血友病A相同,但FIX:C减低而FⅧ:C正常可以鉴别。
2. 血管性假血友病(vWD):此疾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两性均可发病。
出血以皮肤、黏膜为主,很少累及关节和肌肉。
实验室检查:BT延长,FⅧ:C正常或降低,vWF:Ag降低(2N型可正常),vWF:RCo降低(2N型可正常),血浆和血小板vWF多聚体结构缺失或正常。
但不典型vWD的男性患者与轻型血友病A有时较难鉴别。
3. FXI缺乏症:本病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两性均可发病,自发出血少见,FXI:C降低。
4.获得性FⅧ缺乏:可见于健康的老年人、自身免役性疾病、恶性肿瘤、妊娠及产后状态。
儿童少见。
由于患者体内产生了抗FⅧ抗体而出现FⅧ缺乏。
临床出血程度较重,皮肤黏膜、软组织出血常见,而关节出血少见。
抗FⅧ:C抗体滴度升高。
【治疗】1. 预防:参加适宜的体育活动,防止外伤:注意口腔卫生,正确刷牙,并防止龋齿;尽量避免手术,需手术时要补充凝血因子FⅧ;尽可能避免肌肉、静脉注射,必须注射时,注射后至少指压5分钟。
禁用含有抗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
2. 出血的治疗:替代治疗①制剂选择:新鲜冰冻血浆,FⅧ浓缩制剂。
②剂量:输入FⅧ浓缩剂 1 u/Kg可使血浆循环中FⅧ升高2%。
简单的剂量公式为:FⅧ需要量=(需要达到的FⅧ浓度-病人基础FⅧ浓度)*体重(kg)*0.5由于FⅧ的半衰期为8-12小时,故在首剂给予之后,应每8-12小时输注首剂一半,直到出血停止或伤口结痂。
1ml新鲜冰冻血浆中含FⅧ1u。
在严重出血时,要达到有效止血浓度需血浆量大,从而造成循环负荷过重,故严重出血时FⅧ浓缩制剂成为首选。
3. 其他药物辅助治疗①DDAVP(1-去氨-8-d-精氨酸-加压素):可增加FⅧ的血浆水平,用于轻型血友病患者。
剂量为0.3-0.5μg/kg.次静点,12小时可重复一次,每疗程2-5次。
此药也可经鼻腔滴入,剂量约为静脉给药量的10倍。
②抗纤溶药物(氨基己酸):可用于轻型患者,亦可与替代治疗同时使用。
对口腔、拔牙引起的出血效果好,在血尿、肾功能不全时不主张常规使用。
【并发症及处理】抗FⅧ抗体:血友病治疗过程中,25-30%重型血友病患儿可产生抗FⅧ抗体。
该抗体对FⅧ:C有特异的中和反应。
治疗上可选用大剂量FⅧ浓缩剂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环磷酰胺、IVIG,凝血酶原复合物或重组活化因子Ⅶ(rFⅦa)。
也可使用血浆置换。
血友病B诊疗常规血友病B (Hemophilia B),也称凝血因子Ⅸ(FⅨ)缺乏,是一种由于FⅨ基因突变所引起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其发病率占活产男婴的1/25,000-30,000。
【病因和发病机制】三、FⅨ的基因与蛋白质结构FⅨ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在肝脏合成,分子量为57KD。
FⅨ基因位于X染色体长臂的末端,基因长度为34kb,它的蛋白产物是维生素K依赖蛋白的一种,也是这一家族中最大的基因及位于X染色体上的唯一基因。
在正常人血浆中,FⅨ以酶原形式存在,只有在被凝血酶或内源性凝血途径中形成的FⅪa激活或外源性凝血途径中的组织因子/FⅦa复合物激活为FⅨa才能发挥凝血作用。
四、遗传特点血友病B是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与血友病A遗传方式相同。
【诊断】(一)症状、体征:血友病B的临床表现与血友病A类似,临床分型也相似。
但重型血友病B患者较血友病A为少;此外,女性携带者发病比血友病A高,也有出血倾向。
(二)实验室检查1. 筛选实验:APTT延长,延长的APTT可以被等量正常新鲜血浆纠正;BT、PT、血小板计数均正常。
2. 确诊实验:测定FⅨ:C水平,正常FⅧ:C为50-150%。
根据FⅧ:C减低程度,将血友病B分为:重型(<1%)、中型(1-5%)、轻型(5-25%)。
3、基因诊断对血友病A家系中相关女性进行致病基因携带者诊断。
(四)鉴别诊断l. 获得性FⅨ缺乏:由于患者体内产生了抗FⅨ抗体,出血表现与血友病相似,但出血程度较重。
可见于健康的老年人、自身免役性疾病、妊娠及产后状态。
抗FⅨ:C抗体滴度升高。
2. 血管性假血友病(vWD):此疾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两性均可发病。
出血以皮肤、黏膜为主,很少累及关节和肌肉。
实验室检查:BT延长,FⅧ:C正常或降低,vWF:Ag降低(2N型可正常),vWF:RCo降低(2N型可正常),血浆和血小板vWF多聚体结构缺失或正常。
3. 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重症肝病和口服抗凝剂等药物,可引起F Ⅸ合成减少,常伴其他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的减少,维生素K可纠正。
【治疗】1. 预防:参加适宜的体育活动,防止外伤:注意口腔卫生,正确刷牙,并防止龋齿;尽量避免手术,需手术时要补充凝血因子FⅨ;尽可能避免肌肉、静脉注射,必须注射时,注射后至少指压5分钟。
禁用含有抗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
2. 出血的治疗:替代治疗①制剂选择:新鲜冰冻血浆、PCC(内含FⅡ、FⅦ、FⅨ、FⅩ因子)、FⅨ浓缩制剂。
②剂量:输入FⅧ浓缩剂 1 u/Kg可使血浆循环中FⅨ升高1%。
简单的剂量公式为:FⅨ需要量=(需要达到的FⅨ浓度-病人基础FⅨ浓度)*体重(kg)*1.0 FⅨ的半衰期为12-24小时,在首剂给予之后每12-24小时输注首剂一半,直到出血停止或伤口结痂。
1ml新鲜冰冻血浆中含FⅨ1u。
在严重出血时,要达到有效止血浓度需血浆量大,有造成循环负荷过重的危险。
凝血酶原复合物(PCC):因其含有多种其他凝血因子,增加了血友病治疗过程中并发血栓的危险。
3. 其他药物辅助治疗抗纤溶药物:可用于轻型患者,亦可与替代治疗同时使用。
对口腔、拔牙引起的出血效果好,在血尿、肾功能不全时不主张常规使用。
【并发症及处理】抗FⅧ抗体:血友病治疗过程中,2-4%重型血友病患者可产生抗FⅨ抗体,其发生率低于血友病A发生因子Ⅸ抑制物者。
治疗上可选用大剂量FⅨ浓缩剂、凝血酶原复合物(PCC)或重组活化因子Ⅶ(rFⅦa)。
血管性血友病诊疗常规血管性血友病(vWD)是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之一。
1926年von Willebrand 首先在芬兰Bothnia 湾的Aland岛上发现。
vWD是由于患者体内的vWF 基因分子缺陷而造成血浆中vWF数量减少或质量异常的一种出血性疾病。
在较近的流行病学报告中,临床发病率高达125/100万,而有些轻型或亚临床型可能还没有被发现。
【病因和发病机制】vWF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的一种糖蛋白,血浆半衰期为24小时。
vWF基因位于12号染色体段臂末端,占12号染色体的1%,长178kb。
vWF的正常生理功能包括:①通过与血小板膜GP Ib和GP IIb/IIIa以及内皮细胞胶原蛋白的结合,在止血过程中起桥梁作用,协助血小板黏附并聚集于损伤血管处。
②作为FⅧ的载体,结合后使FⅧ在血浆中保持稳定。
vWD的遗传方式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男女均可发病。
【诊断】出血性疾病家族史。
(一)症状、体征:反复自发的出血症状,皮肤紫癜、粘膜出血,特别是牙龈出血和鼻出血最为常见。
女性患者常有月经过多,可发生分娩后大出血。
少数患者可有关节、肌肉等部位出血现象。
随年龄增长,出血倾向可减轻。
(二)实验室检查1.测定BT、FⅧ:C、vWF:Ag定量测定、vWF:Ag多聚物、vWF:Rco、利托霉素诱发血小板聚集反应(RIPA)以确定vWD及分型。
(四)鉴别诊断l. 血友病A:3型和2N型vWD可以有关节和肌肉出血,FⅧ减低,与血友病A 相似。
鉴别要点:vWD为常染色体遗传,男女均可发病;3型vWD表现BT延长,vWF:Ag 显著减低;2N型vWD与血友病A的鉴别主要依靠FVIII/VWF结合试验。
2. 血小板型vWD:此疾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分子缺陷在于血小板膜GPIb 基因突变,导致血小板与vWF亲和力增高使血浆中vWF减少,类似vWD。
此疾实验室表现血小板减少,体积增大;BT延长;RIPA增高;,FⅧ:C、vWF:Ag、vWF:RCo 降低;,血浆vWF缺乏高分子多聚物;患者PRP+正常vWF,血小板型vWD 出现血小板聚集,而2B型vWD不会诱导血小板聚集。
3.获得性vWD:常继发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淋巴增殖性疾病、恶性肿瘤等,可于原发疾病出现前数月至数年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