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宋代歌妓词盛行原因探析--兼论宋代歌舞侑觞之风俗行为
宋代歌妓词盛行原因探析--兼论宋代歌舞侑觞之风俗行为
巧剪合欢罗 胜子, 钗头吞意翩翩。艳歌浅笑拜妈然, 愿郎宜此酒, 行乐取华年。 未是丈园多病客, 幽襟凑断堪怜。旧游梦挂碧云边。人归落雁后, 忍发在花前。
观( 可知:山谷守当涂。方回过焉, 席上作此词。是贺铸路经黄庭坚所镇守的当涂 复斋漫录》 “ 人日 ” 时, 黄庭坚设宴相待。这一天刚好是人日 正月初七) ( , 这一首词正是为黄庭坚劝酒而作的。“ 艳歌浅笑
一 9 一 5
作新词, 供她们在歌楼瓦肆中演唱。 有宋三百多年, 歌妓活动几乎渗透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整个生活领域, 因而它对文士的文学创作特别 是词这一音乐文化孕育出来的文学式样产生极为广泛的影响。
自 然环境的不同而形成“ 之习尚, 风” 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形成“ 之习尚。风俗, 俗” 既是历史的积淀, 也是人们心理的积淀, 是特定的地理环境中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作家们的文学创作, 都是在一定的时 代风尚和地域风情的文化氛围中进行的, 宋代的词人也不例外。在他们的笔下, 宋代的民情风俗, 融注
拜 嫣然, 愿郎宜此酒, 行乐驻华年。体态婀娜, 万方的歌妓捧着一杯酒, ” 仪态 唱着让人迷醉的艳歌, 对着 席上的客人嫣然巧笑, 浅浅一拜唱道: “ 愿您喝了这杯酒, 年年快乐长久。这是当日 ” 席上的的情景, 也是
当 流 于 个 会 人们 生 方 。 妹 女 于 , 着流 新 调 款 地 客 、 时 行 整 社 的 的 活 式 艳 丽 舞 尊前 唱 行的 声小 , 款 为 人 主
所谓歌妓词, 是指那些以歌妓的形象和心态及词人同歌妓的关系为内容的歌词。词是合乐的歌词, 词的兴起发展与繁荣与词之歌者— 歌妓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宋代盛行歌妓制度, 宋代文人士大夫 在官方私人的应酬交际中便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歌妓, 而歌妓又主要是以歌舞唱词为方式来和文士交 往的。因此, 我们阅读宋词, 便会注意到一个现象: 宋代的许多名臣, 包括欧阳修、 司马光、 李纲、 寇准、 苏 轼、 辛弃疾都写有歌妓词。这就让我们想到, 宋词的发展与繁荣, 就不再仅仅是一个文学现象, 它还涉及 到了当时的风俗: 宴游— 唱词; 聚会— 唱词; 相别送行— 唱词, 欢聚良辰节日 品酒、 、 喝茶、 贺寿都 有歌妓唱词这一社会现象了。吴熊和在《 唐宋词通论・ 重印后记》 中就曾指出, 词不仅涉及燕乐,它同时 “ 还关涉到当时的社会风习, 人们的社交方式, 以歌舞俏酒的歌妓制度, 以及文人同乐工歌妓交往中的特 殊的心态等一系列问题。他又指出, ” 词实际已 是一种“ 文学— 文化现象” ‘ 了〔。 ]
于歌词之中。
古人的酒席歌宴上, 唐以来就有“ 自 艳歌一曲酒一杯,白居易《 ( ’ 长安道》的俏筋劝酒的形式。歌妓 ) 歌舞俏酒与文士填词听曲为一体的宴乐之风, 至唐末五代已成为社会风俗的一大特点和文人士大夫日
常生活的 一种固 定的行为模式。 行为模式入宋后也依 这种 然保持。贺 雁后归 一词云: 铸《 》
咸通。杭州是: ” “ 市列珠现, 户盈罗绮, 竟豪奢。( ”柳永《 望海潮》作为南宋陪都之后更有“ ) 销金锅儿”] [ ”
之号。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酒楼妓馆的勃兴, 为城市的文化娱乐生活提供了物质条件, 也为整个
社会的逸乐风气提供了沃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宋代统治者崇文抑武, 官员傣禄优厚: “ 恩逮于百官者, 惟恐其不足。“ ”惟其给赐优裕, 故入仕者不复
妓一般居于乐营, 由乐营将管理, 因此又称为营妓。宋代官妓一般献艺不献身, 主要向郡官府提供歌舞 妓艺服务。官员的平日 燕集, 她们要一展歌喉舞姿。官方的活动诸如官员上任、 离任, 地方官府遇有宾 客或达官过境, 官府就举办各种庆典礼仪, 她们也须随叫随到, 歌舞俏筋。如魏泰( 东轩笔录》 卷四记载, 苏舜钦在“ 提举进奏院” 任上, 秋赛,宋代每逢春秋赛神)官府都要“ 逢“ ’ ( , 吏史列坐, 合乐终日 的, ” 于是苏 舜钦自 0 举办宴席, 优伶” 两军女妓” 助1 金, 召“ 和“ 歌舞助兴。苏轼任杭州通判的3 年时间, 杭州3 易知 州, 苏轼在为3 位知州举行的送行宴会上, 都让歌妓唱词信筋, 其中( 菩萨蛮》娟娟缺月西南落) ( 就是苏 轼代诸妓送陈述古的。官员的活动丰富, 官妓的歌舞活动也频繁。仪真的一位官妓说, 她们:身隶乐 “ 籍, 仪真过客如云, 无时不开宴, 望顷刻之适不可得。[] 此可见一斑。 ”2 1由
市解除了由唐以来的坊市制及夜禁。于是日 市不但不再限时, 还出现了夜市、 晓市和“ 鬼市” 。当时北宋 京城汁梁人口 达百万之众,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 云: 序》 “ 则青楼画阁, 举目 绣户珠帘, 雕车竞驻于天街, 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 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衙, , 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 万国
①据( 全宋词: 全文检索版》 检索统计, 青苹果资料中心制作, 北京电子出版物出版中心出版。
[ 收稿日 20 一 1 1 期] 05 1 一 4 [ 作者简介] 彭洁莹( 7 一)女, 1 2 , 广东揭西人, 9 讲师, 文学硕士,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乐, 蕃庶, 野日 川的局面。农业及手工业的发展又直接刺激了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北宋城 户口 田 辟”
以 身家为虑。 “ ”] [宋代官员闲 暇时间 亦较前朝多, 他们全年的节假日 2 天之多[。统治者处于巩固 有1 4 [ 7 l
政权的考虑, 建国之初, 宋太祖即鼓励官员: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 “ 歌儿舞女以终天年。〔至干德五 ”] “ 年, 又诏示天下: “ 朝廷无事, 区宇咸宁。况年谷屡丰, 宜士民之纵乐。[宋真宗赵恒为了粉饰太平, r] ; 9 更 是:许臣僚择胜燕饮”有足够的物质保证, “ , 有大量的暇余时间, 有统治者的政策鼓励, 当时:侍从文馆 “ 士大夫, 各为燕集, 以至市楼酒肆, 往往皆 供帐为游息之地。[] ;o t人们耽溺于享乐,不唯士大夫之家崇尚 “ 不已, 市井间 里以华靡相胜。[〕 ,1 , 从宋太祖到宋真宗、 I 仁宗至徽宗, 倡导声妓享乐, 以歌舞升平点缀太平 气象, 遂成为两宋统治者有意为之的国策。 阳居士《 酮 复雅歌序略》 中说:吾宋之兴, “ 宗工巨儒, 文力妙
张来, 令侍儿歌子野词。[〕 ;4 1一边创作新词, 一边付诸家妓歌唱, 乃士大夫人生一大乐事。
私妓广泛活跃于市井的秦楼楚馆, 她们主要以歌舞妓艺为主, 兼及出卖色相。孟元老的《 东京梦华 录》 中记载, 北宋沐梁是:向晚灯烛荧煌, “ 上下相照, 浓妆妓女数百, 聚于主廊槛面上, 以待酒客呼唤, 望 之宛若神仙。而周密《 ” 武林旧事》 卷六则记载, 南宋临安是:每处各有私名妓数十辈, “ 皆时妆祛服, 巧笑 争妍, ……又有小餐, 不呼自 歌吟强耻, 至, 以求支分。……歌管欢笑之声, 每夕达旦。一些落魄不羁的 ” 词人, 如柳永、 晏几道、 秦观、 周邦彦、 吴文英、 张炎等, 就常在这些烟花巷陌中流连, 偎红依翠, 为她们写
佑筋, 次钧奉酬。 ” 毛汾( 同公素从, 别银灯) 序云: “ 佑歌者以急拍七拜劝酒。 ”
周密《 瑞鹤仙》 词序: “ 寄闲出家 姬佑羊 所承则余所斌也。调闲碗而辞甚刁, , 若素能之者。
坐客惊诧敏妙, 为之尽醉。 ”
从这些词序, 我们可以看出, 作者写这些词的根本目 在于实用的交际功能, 的, 即酒席上播诸美人皓 齿及其所遭长的管弦声, 最终用来信筋劝酒的。所谓: “ 笠荷香里劝金就, 小词流入管弦声。( ”晏殊《 倪溪
种聚会, 这些家妓就会歌舞助兴。据叶梦得《 避暑录话》 太平宰相晏殊“ 载, 惟喜宾客, 未尝一日不燕饮。 ……亦以歌乐相佐, 谈笑杂之。……稍阑, 即罢遣歌乐, ‘ 曰:汝曹呈艺已遍, 吾当呈艺。乃具笔札, ’ 相于 赋待, 率以为常。家妓的歌唱内容, ” 大都是唱主人的作品。岳坷的《 程史》 “ 说: 稼轩以词名, 每燕必命侍 妓歌其作。特好歌( 贺新郎》 一词。……特置酒召数客, 使妓叠歌, 益自击节。也唱客人作品。晏殊“ ” 每
天下者, 犹祖其遗风, 荡而不知所止。脱于其端, 而四方传唱, 敏若风雨, 人人欲艳, 咀味于朋游尊姐之 间, 以此为相乐也。上至君臣, ” 下至百姓, 奢侈逸乐成为风气日 益增长, 押妓宴饮成为宋代士大夫日 常生 活的重要内容。夏承煮( 令词出于酒令考》“ :尊前歌唱, 为词之所由起。席间尊前既导致了词这一文体 ” 的产生, 也使词的歌唱者成为吟咏对象, 大量的歌妓词也由此而产生了。 第二, 宋代歌妓制度与词的关系 宋代沿袭唐代, 盛行歌妓制度。从妓籍看, 有官妓、 家妓和私妓。 官妓是中央官署和禁军以及各地方州官署所蓄养的歌妓, 她们都入乐籍, 官署管理。地方上的官 由
家妓是王公贵卿、 达官豪富之家蓄养的能歌善舞的美女, 她们以声色供家主娱乐。在宋太祖“ 歌儿 舞女以终天年” 的鼓励下, 宋代封建贵族及士大夫家普遍养有家妓, 如欧阳修家有妙龄歌妓“ 八九妹”韩 ,
琦“ 家有女乐二十余辈”韩绛有“ , 家妓十余人”苏轼“ , 有歌舞妓数人’张 R 名妓数十辈’[〕 , {有“ , ,1每遇各 0 。3
中唐以来形成的冶游耽逸享乐的社会风气, 进入宋代后, 随着“ 承平日 国家无事”〕 久, [的太平环境 3 而持续。北宋建国之初, 即实施奖励垦殖、 兴修水利、 改进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 推广优良 品种等一系列
比较开明的农业改革措施, 农业、 手工业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不几年就出现了:四方无事, “ 百姓康
合中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而又常用的社交语, 同时也体现 了宋代文士逢场作戏的生活态度和及时行乐的享乐心理。 〔 宋代歌妓词; 关健词」 歌舞佑舫; 风俗行为 [ 中图分类号] 0 1 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1 54 ( 0 )1 09 一 5 10 一 102 60 一 04 0 0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
20 年第1 06 期
No. 2 侧场 1.
TN R H S U V R I Y R TO A IM (lo p ad i Sic . U WET H R ST F N I N LT O I O A Pg o场 n Scl e vo oa c ) n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