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

四川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矿床浅析
——020131林少伟一、区域地质简介
区内最古老的地层为上震旦系,分两层,下部是蛇绿岩石化大理岩;上部是透辉石和透辉石大理岩互层。

上三叠纪地层在本地区最发育,分布在矿区北部和西北部,其底部是紫红色砂砾岩;上部为灰绿色砂岩与黑色砂页岩互层,含煤。

老第三系紫红色砂砾岩呈水平或近水平,不整合覆盖于老底层之上。

(如图1-1)
图1-1
攀西地区位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内带,是世界上最大的V-Ti磁铁矿矿集区, 其中多处为大型-超大型V-Ti 磁铁矿床(Zhou, 2005;宋谢炎等,2005; 张招崇等, 2007; 胡瑞忠等, 2010)。

沿南北向的磨盘山——元谋断裂和攀枝花断裂带发育一系列含Fe-Ti-V矿的层状基性-超基性岩体,从北向南依次为太和岩体、白马岩体、新街岩体、红格岩体和攀枝花岩体。

攀枝花层状辉长岩体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50°~60°,长19km,宽2 km,厚2000~3000m,出露面积约30 km2。

下部主要含矿带厚70~500 m,平均210m,其中矿体累计厚度为20~230m,平均130m,沿倾向延伸850m 未见变薄(李德惠等,1982; 王正允, 1982;宋谢炎等,1994)。

后期由于受南北向反扭性平移断裂破坏,自北东向南西可将矿床划分为朱家包包、兰家火山、尖山、刀马坎、公山等赋矿地段(图1-2)。

岩体上盘因断层影响只见三叠纪地层与之呈断层接触。

下盘围岩争议较大,多认为靠近岩体底部的大理岩是岩体底板围岩,并认定属于上震旦统灯影灰岩(图1-2)。

攀枝花岩体自下而上可分为底部边缘带、下部含矿带、中部岩相带、上部含矿带和顶部岩相带等5个岩相带,可划分出五个旋回;上部岩相带则以磷灰石含量的突然增高为标志,韵律层理减弱(王正允, 1982;宋谢炎等, 1994)。

攀枝花岩体中部岩相带火成韵律构造发育,富含斜长石的辉长岩和富含单斜辉石、橄榄石和钛铁氧化物(包括磁铁矿和少量钛铁矿)的暗色辉长岩交替出现(李德惠等,1982; 王正允, 1982)。

原生火成韵律构造与岩体产状一致。

岩石中
硅酸盐矿物常呈定向排列。

块状矿体主要产于下部岩相带,磁铁辉长岩则产于中部岩相带每个旋回的下部。

图1-2
二、矿区地质概况
该矿床位于康滇地轴中段西缘的安宁河深大断裂带中,受安宁河深大断裂次一级NE向控制。

含矿辉长岩体呈NE30°方向延展,长35km,宽2km,与震旦纪地层整合接触。

向北西倾斜,呈单斜状(实为务本-攀枝花岩盆状的东南部分)。

岩体内部层状构造明显,不同成分矿物构成的浅色岩和暗色岩相互更叠交替,岩层之间为过渡关系。

原生层状构造与围岩产状一致,硅酸盐矿物均作线状平行排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