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井液性能及井壁稳定问题的几点认识 摘要对钻井液中膨润土含量、钻井液密度、抑制性、滤失量、固相控制、处理剂质量和井壁稳定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根据具体情况合理控制并提前考虑调整钻井液性能,有利于改善钻井液的稳定性和提高抗温、抗污染能力。并提出在井壁稳定和堵漏处理中要用动态的观念进行分析,以提高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钻井流体;膨润土含量;密度;抑制性;滤失量;固相控制;井壁稳定;井漏
目前国内钻井液技术水平虽然可以满足钻井作业要求,但仍然需要不断的完善与提高,通过技术进步使钻井液技术水平再上新台阶。从技术角度来讲,钻井液永远会面临新的问题,要有新思路,在解决问题中不能仅靠经验,更要注重新技术的应用。从钻井液性能来讲,应该从钻井一开始就重视性能调节,做好预处理,这样可以保证全过程性能稳定,产生好的综合效果,而一旦等问题出来再处理不仅会消耗更多的处理剂,而且会产生一系列的复杂情况,不利于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针对钻井液技术现状及现场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提高钻井液技术水平的角度出发就有关问题谈几点认识,以供参考。 1主要认识 1.1膨润土含量 膨润土是钻井液中不可缺少的东西,钻井液性能和膨润土密切相关。对于钻井液体系,要重视膨润土含量的控制,膨润土含量的控制要从钻井一开始就考虑。膨润土含量高是钻井液性能不稳定的根源,合理控制膨润土含量可以提高钻井液的高温稳定性和抗盐污染能力。在满足钻井液携砂能力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膨润土含量,这样可以减少处理剂的消耗,减少其他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特别是钻遇易造浆地层时,更应该注意膨润土含量的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讲,膨润土含量的控制是钻井液技术水平提高的具体体现。近年的实践表明,由于现在的钻井液体系膨润土含量控制较好,稀释剂用量已明显减少,甚至不再使用,说明钻井液稠化现象随着膨润土含量的控制已经得到解决。 1.2钻井液密度 密度的确定,首先是满足安全钻井的需要,其次才考虑其他方面。不同地区地质条件不同,对密度要求也不同。通常,降低密度有利于提高钻井速度,减少钻井液的流动阻力和内摩擦力,但有时也不完全是这样,要看地层的稳定性和地层流体的活度哪方面占优势。有一种观念认为密度低可以保护产层,但这是片面的,有时反而需要提高密度形成暂堵层来保护储层。 1.3钻井液抑制性 抑制性对钻井液的作用很关键,不能把抑制性仅仅看作是防塌,要与井壁稳定一起考虑。从井眼稳定性和钻井液稳定性方面来讲,钻井液的抑制性至关重要。在实际工作中通常不把抑制性看得很重要,因为抑制性在钻井液的具体性能中没有体现,所以是提到得多,考虑得少。目前没有一种水基钻井液体系的抑制性达到最好,也就是说抑制性对钻井液的贡献没有充分发挥,更确切地讲,钻井液的抑制性不够。这方面有不少学者已经提到,但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之所以钻井液的抑制性不足,不能达到最佳状态,是因为通常认为钻井液的抑制性和钻井液的稳定性存在矛盾,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总是首先考虑其稳定性(特别是滤失量),而放弃提高钻井液的抑制性,这就是长期以来钻井液抑制性没有充分发挥的根本原因。 采用无机盐(K、Na、Ca)比较有效,但加量大,必须要消耗很多处理剂来使钻井液性能达到稳定,特别是KCl,其用量必须达到7%以上才可以发挥其最佳作用,Ca2+也需要高浓度才可以发挥期望的作用,但由于普通处理剂抗钙能力有限,很少采用Ca2+作为抑制剂,目前已经基本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利用钙离子形成高钙盐钻井液的优势已经发挥。 对提高钻井液的抑制性,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使用有机季铵盐化合物或聚合物,其用量少,吸附能力强,作用周期长,应该重点考虑。据国外资料介绍,有机季铵盐是最有效的提高抑制性的化合物。但国内在有机季铵盐的利用方面还有差距。另外,Al3+合物或络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提高钻井液的抑制性。这些已经在实践中得到证实。 1.4钻井液滤失量 无论从设计或是从过程控制中,总是过分强调降低钻井液的滤失量,一般而言,钻井液滤失量越低,胶体性和黏滞性越强。有时候为了将钻井液的滤失量降到一定值,需要增加很多材料,进一步增加了钻井液的液相黏度。 例如:在同样组分的情况下,把一个滤失量为5mL的钻井液,将其滤失量由5mL降到4mL需要的处理剂量,甚至要大于把一个滤失量为25mL的钻井液,将其滤失量由25mL降到5mL的量。这说明在滤失量低的情况下,哪怕将滤失量降低1mL,也需要大量的处理剂。 除增加成本之外,由于处理剂用量的增加,钻井液的液相黏度提高,能量消耗增加,可以说滤失量的合理确定有利于减少能量消耗。只要钻井液的抑制性能达到要求,综合性能满足井下安全的需要,滤失量放宽有利于提高机械钻速,有利于节约成本。因此,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层特点,在保证井眼稳定的前提下适当调整滤失量指标。无固相清洁盐水钻井液的优势正是体现在这一方面。 1.5井壁稳定 在井壁稳定方面也要提高认识,井壁稳定问题是可变的、动态的,因此在措施的考虑上要多元化,这里提出一个“预防+巩固”的新概念。首先是钻开地层时的“预防”措施,其次是随后的“巩固”措施。“巩固”解决的是后期井壁稳定问题,是长期的,“预防”是先期的井壁稳定问题,相对而言,后期的稳定更重要。同时,井漏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由于井壁不稳定带来的问题,可以考虑井壁加固,以强化井壁稳定,减少井漏发生。 井壁稳定措施包括化学和物理2方面,比较直观的是钻井液的密度和抑制性,强化措施可以提高井壁稳定效果,如井壁封固、近井地带加固等,同时在井壁稳定措施中也要考虑防漏和堵漏。对于硬脆性地层,乳化沥青可以获得较好的稳定效果。Al3+对于提高硬脆性和水敏性地层的井壁稳定更为有效,Al3+的固壁作用机理是沉淀的氢氧化铝最终转变成晶体形态,并逐渐变成页岩晶体的一部分,对页岩起稳定作用。这种化学过程将会明显地减轻页岩微裂缝中的孔隙压力传递。 1.6钻井液固相控制 对于钻井液来讲,固相控制非常关键,特别是低密度固相控制。同等条件下,低密度固相含量越低,钻井液的内摩擦力就越小,有利于减少能量消耗,同时提高钻井液的高温稳定性、抗污染等,所以控制低密度固相含量可以保证钻井液的性能稳定。 具有絮凝作用的处理剂、无机盐和有机胺等均可以控制低密度固相含量,但添加专门的固相化学清洁剂可以更有效地降低低密度固相含量,证钻井液清洁。低密度固相含量低,可以减少钻井液的黏滞性,降低内摩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发挥水马力。目前部分人员对低密度固相控制的认识还不够,将来应在这方面重点考虑,通过低密度固相控制使钻井液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建议全过程应用固相化学清洁剂,以有效地控制低密度固相含量。 1.7井漏 井漏存在于钻井全过程,目前已经积累了许多成熟技术,但对复杂漏失仍然存在堵漏成功率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理论上认识不足,目前堵漏所依据的理论主要是静平衡压力法、单向压力封堵和桥塞填充法等。应用中这些理论与实际情况存在差距,一是实际堵漏过程中静平衡和动平衡并存;二是从静平衡来说,所掌握的平衡压力实际是钻井液的平衡,而不是堵漏液的平衡。由于堵漏过程中压力平衡是变化的,单一的堵漏材料或方法,平衡法还基本适用,但不适用于复合堵漏或复杂漏失堵漏;堵漏材料品种少,目前采用较多的有桥塞堵剂、狄塞尔、单向压力堵漏材料、水玻璃、石灰乳等,最近新出现了凝胶材料,与国外相比,不仅品种相对少,对付特殊井漏的方法更少,还不能适应特殊条件或复杂条件下的漏失封堵,缺乏针对性强的高效堵漏材料;堵漏技术和施工措施缺乏科学性,多数情况下是凭经验施工,缺少科学施工的依据和措施,如在漏点判断、堵漏剂量确定,主要依经验进行判断,缺乏提高一次堵漏成功率的措施,堵漏的成功率低。 为了提高一次堵漏成功率,在具体堵漏过程中,应科学选择方法,准确地判断漏失类型和漏层。当某一方法效果不明显时,应及时考虑其他方法,提高成功率,同时重视采用新材料。通常应该注意以下4点:1)准确收集相关资料,如井身结构、钻至井深、岩性、钻井液性能、排量、泵压及变化情况、漏失量、漏速(当不能返出时的静液面高度);2)综合分析基础数据和全部钻井资料,以便准确判断漏失井段、漏失类型,并推算漏层的压力和钻具下入的深度;3)根据漏失井段、深度和漏失类型,选择合适的堵漏材料和堵漏方法;4)堵漏施工中做好计量。 评价方法方面,应该考虑如何评价材料的质量和适应性,以及堵漏的效果,还需要寻找或建立更能反映现场实际的新方法。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反向承压堵漏的问题和波纹管或膨胀管堵漏等技术。 1.8钻井液处理剂 首先是处理剂的质量问题。从应用角度看,处理剂的质量将会影响钻井液性能的稳定和钻井液技术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从负责的角度严把处理剂的质量关,消除由于人际关系造成的质量下降。从生产、供应和用户多方面共同把关,尽可能使用高质量和高纯度的产品。统一产品的质量标准是控制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 其次是由于环境保护对处理剂质量的要求,对钻井液废弃物及废物排放逐步进行限制,一些地区甚至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在处理剂选用上尽可能采用绿色产品。但在实际过程中应该消除这样一种偏见,即有些含铬的处理剂,如FCLS、SMT和SMC等,并非就是禁品。铬盐作为一种传统无机处理剂,在一些超高温水基钻井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关键是量的把握。在生物毒性满足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这些产品可以放心使用(目前国外发达地区仍然采用),特别是在高温井段,如果没有铬,有些处理剂的作用就不能充分发挥,要保证钻井液的高温稳定性能就要投入更多费用,甚至会带来一系列复杂问题。因此,不应以是否含铬而取舍,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2结束语
钻井液的密度、抑制性和滤失量,钻井液中膨润土含量和低密度固相的控制,是保证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