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态度

态度

当前位置:学习内容>> 第三章态度第一节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一、什么是态度(一)态度的定义态度态度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对象性、观念性、评价性和持久性是对其进行定义的基本出发点。

对象性是指态度与需要、价值观等其他心理特征推动的一般倾向不同,它是指向特定对象或内容的;观念性是指态度是以知识观念为基础的;评价性是指态度是具有正面和负面指向的心理矢量;持久性是指主体指向一定对象的态度是相对稳定和一致的。

(二)态度的构成要素作为一种具有认知基础的心理反应倾向,态度兼具认知、情感和行动三种成分,这三种成分是彼此相互关联的。

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人们作为态度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知识、观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

充分理解是人们对一个事物、一个现象是形成一定态度的前提。

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人对于一定态度对象的体验,如接纳或拒绝、喜爱或厌恶、热情或冷漠、敬重或轻视等。

态度的行动成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和反应倾向,一经产生就必定对人们与特定态度对象有关的行为产生种种性质不同的影响;二是态度具有特定的意动效应。

意动效应真的存在吗你可以尝试体验一下意动效应的存在。

用两尺长的一根细线拴一重物捏在手里,闭上眼睛,保持手的静止,然后想象有一股强大的磁力在吸引重物作前后或左右摆动。

几分钟后再睁开眼睛,你会发现重物果然在作前后或左右摇摆。

或者在乎地上画一个比双脚稍大的正方形,然后闭眼入静,边原地轻轻蹈步,边想象正前方或正后方有一股强大吸力使你倾斜。

过一会儿睁开眼睛,你会发现你已经从前方或后方踏出原来的圈子。

传统的研究普遍认为态度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是密切联系的三个要素,一定的认知水平会影响到人的情感判断,同时会对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态度。

但新近研究表明,态度的三个成分并不总是彼此高度对应的。

二、态度的特点(一)态度是习得的心理状态人的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态度的学习。

随着人与周围世界,特别是与其他人的相互作用,人获得了对于人和事物的认识,学会了对人和事物进行选择。

另一方面,态度作为习得的心理状态,可以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及个人新的社会学习经验的建立而改变。

态度的改变是人适应生活变化,心理不断发展的重要方面。

(二)态度有具体的指向态度是与一定的具体对象相关联的,这是态度与其他一般性的心理准备状态的重要区别。

(三)态度的稳定性与持续性态度的稳定性是指在不同情境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态度会倾向于一致。

持续性是时间上的特征,即态度形成后,它会在新的态度改变要求出现前一直保持不变。

(四)态度的简单性与复杂性态度可能是简单明确的,比较容易确认和保持,也可能是复杂的,不太容易形成一个明确的指向,有时甚至会出现矛盾、冲突现象。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在于态度的三种成分彼此关联,三种成分的不同表现和彼此间不相一致,就有可能使态度变得较为复杂。

三、态度的维度(一)指向指向即态度的方向,是指人们对于态度对象是肯定还是否定。

在一个典型的态度量表上,指向包括是与否、赞同与反对、接受与拒绝、喜爱与厌恶、选择与不选择等等。

大多数态度测量涉及的都是态度的指向。

(二)强度强度是指一种特定态度倾向于某一指向的程度。

强度通常用等级量表的位置,或者二分量表中选择指向相同的项目数量来测量。

(三)深度深度是指态度主体在一种态度对象上的卷入水平。

它的测量指标,通常是一种态度得不到支持时所产生的挫折感强度。

实际上,态度的情感成分,在深度这一维度上体现得最为充分。

深度不同于强度,深度涉及的是一种态度对个人的重要性的问题。

因此,深度与强度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

一般情况下,深度水平高的态度也会有较高的强度,但高强度的态度未必深度水平也高。

(四)向中度也称向中性,是指一种态度在个人态度系统和相关的价值系统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

其指标是一种态度同一个人根本信念关联的水平或与价值系统中心的关系。

一种态度与一个人的根本信念关联越密切,越是接近价值系统的中心,向中度也越高。

越是远离根本信念成价值系统的中心,向中度也越低。

(五)外显度也称明显度,是指态度主体在一种态度上所表现的外露程度。

外显度可以表现在行为的方向上,也可以是行为方式的表现。

高向中度的态度可能使人指向一个远景目标,而不决定近前的具体行为。

间谍常常将表面上附和敌人作为最终打击敌人这一远景目标的手段。

因此,衡量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时,需要引入行为的目的性特征,而不能简单以外显与否作为指标。

四、态度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一)态度与情感态度评价或态度反应最容易同情感倾向相混淆。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态度的肯定与否定有认知基础,是评价性的,有理由的,与价值系统有明确的联系;而情感的接纳与排斥只受需要状态制约,是非理性的,与价值观没有明确的联系。

第二,态度由于有其基础和与价值观的明确联系,因而是相对稳定的;而情感则随需要状况的改变而不断交化。

第三,态度的对象是具体的,是具体行为的直接而稳定的内在定向系统;而情感则具有极化的性质,它的对象是一类事物,它只是概括性的、不稳定的行动背景。

第四,态度有其指向一定对象的行动效应,而情感只是主体对于需要状态的体验化驱力背景的作用,没有直接的与具体行为相联系的动机意义。

(二)态度与意见意见是人们对事物客观状况的认识或概念,是人们从独特视角看事物时获得的印象,它通常只是由认知成分组成,而不涉及情感的问题。

意见比较容易改变,当有关事物给人以新的印象时,人们会修正原有的有关观念。

态度兼有认知、情感与行动多种成分,由于它与情感、价值观等密切关联,因而较难改变。

比如我们有关于一个朋友贫穷的概念,这是意见,不构成偏见。

朋友表现出好的经济状况时,我们关于他贫穷的意见就会变成富足的印象。

但如果我们说一个同事不讲信用而讨厌他时,这就是态度。

态度与意见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

二者一致的情况下,态度的定向作用会影响人看问题的方法和获得的意见。

而意见对态度的影响则较小且作用缓慢。

(三)态度与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按照自己所理解的重要性,对事物进行评价与抉择的标准。

它是比态度更广泛、更抽象的内在倾向。

价值观与态度的根本不同是它不像态度那样有直接的对象,也没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

它对行为的作用,是通过影响态度来实现的。

从发展上说,价值观的形成高度依赖于情感。

儿童从很早开始就依据客体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程度形成一定的价值倾向,最终的价值观,就是在原有价值倾向的基础上,在积极情感的支持下形成的。

而针对具体对象,具有认知依据的态度,则是在价值倾向与后来的价值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个人的各种价值观按照各种价值选择的重要性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相应地,人们的各种态度也被构成了一个具有整体性的态度体系。

越是接近价值系统中心的核心价值,越是接近态度体系中心的核心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作用就越大。

第二节态度的形成一、学习经验与态度形成根据学习理论原理,环境刺激的重复,可使人对一定事物产生较为稳定的态度体验,如果新的刺激与既有态度的对象相联系,那么新刺激也可引起同样的态度体验。

强化是影响态度学习的重要因素。

如果人们对于某种对象的态度得到了积极强化,则强化所产生的愉快情绪会同态度对象形成更紧密的积极联系,从而使一种态度得到加强。

模仿性的观察学习也是人们态度获得的一个途径。

人们的许多态度,是通过观察别人,心理上认同一定的对象发展起来的。

儿童最初模仿同性别的父母,后来是教师,再后来是同伴及自己所崇拜的朋友、名人、明星等,这些人都会对人们的态度发生影响。

这意味着,在人们生活的不同阶段中对其发生巨大影响的“重要他人”,对人们的态度形成有重要作用。

二、态度的功能与态度的选择社会心理学卡茨提出,态度的心理功能,在于四个方面:(一)工具性、调整性和功利性功能人作为有机体,在与环境发生相互联系时,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根据周围世界的客体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以及多大程度上满足需要来对其决定取舍。

一种对象满足机体需要的价值越大,人们对其的态度也越积极。

相反,一种对象越是不利于机体需要得到满足,人们就越倾向于形成拒绝或逃避态度,因为此时拒绝态度更有利于机体。

(二)自我防御功能态度的这种功能,使人倾向于选择有利于自我防御的态度。

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人是理性的,需要自己的价值得到确立并维护自身价值不受威胁,任何意识正常的人都会有这种社会心理需求。

为此,人需要选择有利于自我形象和价值确立的态度来进行自我防御,使自己减少焦虑,并使情绪冲突转移方向。

(三)价值表现功能态度的价值表现功能,使人们可以主动表现自己。

主动表明态度、积极参与某个隶属群体、实际帮助别人等,都是人们选择并表明一定态度的方式。

人们通过这些态度来表明自己的价值。

(四)认识功能人为了适应周围世界,必须达到对周围世界的了解和控制,使自己的行为有明确的定向。

对于周围环境的一切客体,人们都是通过态度来赋予它们对于人们的意义的。

一个特定的对象,也只有在与我们的既有经验联系到一起,主体对其产生了一定的态度时,它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才明确,人与其有关的行为才有明确的引导。

三、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中学生产生不良态度的因素)(一)(二)知识知识影响人们态度的形成,也可以使已经形成的态度发生改变。

对于同自己没有直接关联的对象,人们有关态度的基本倾向是认知性的。

此时知识的作用就更加明显。

(三)家庭(四)群体参照群体参照是指人们在价值取向上或行为方式上认同的自己所属或所选择的群体。

群体参照的作用,是为人们提供社会同一性和自我评判的标准。

社会心理学家长期、系统的研究揭示,群体可以在各个不同层次上影响人们态度的形成。

首先,人们隶属或用以参照的群体的规范、态度或特征,会作为个人社会环境的外在压力,使个人作为群体成员依从于群体压力,并做出相同的选择。

其次,个人对于认同和选择的参照群体,会自愿采纳群体的态度。

第三,对于同一群体的隶属,使人们有相同或相近的知识、经验和社会视角,从而使群体中各成员的态度自然地渐趋一致。

(五)文化因素文化作为人们社会化的大背景,深刻地影响到人们态度的形成。

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对南太平洋萨摩亚群岛的三个原始部落进行长期研究,发现文化背景直接决定着人们对许多事物的态度,乃至整个思维方式。

(六)遗传因素与性别作用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对态度有一定的影响。

有研究结果表明,同卵双生子之间的态度比异卵双生子之间有更高的相关,即便同卵双生子幼年时就被分开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中成长,这种态度上的高相关依然存在,这表明个人的态度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态度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特殊地位,是由态度可以预测行为的假设带来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