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民族师专学报年第期
佛教被中国古代社
会接
纳的原
因
湛责
成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对中国来说是外来文化然而正是这个外来文化从汉代传入中国以来不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而且不断传播开来演变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外来文化何以能够被中国社会所接受并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之中本文试就此做
些探讨
佛教的传入是我国古代特别是汉代以来同中亚诸国经济交往密切的产物是通过地缘渗
透的方式以超越地理障碍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随着交流的日益扩大与加深佛教在中国社会得到广泛传播并在中国文化的深层面扎下了根文化的传播往往是经济或军事征服的伴随物并与其力度成正比具有随着交往的不断加深与扩大不断地朝着向对方社会深层面扩展的倾向很早以前中亚一带就同中原有着密切的联系张赛通西域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与扩大相互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更加频繁东来的商人使者不仅带来了中亚特产而且将他们的风俗文化艺术宗教信仰也带入内地西汉势力强大以后势力范围向西扩展进一步扫清了相互间交往的障碍佛教僧侣也随之来到了中国经济交往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前提没有经济交往作前提佛教文化是无法传入中国的
因此在探讨文化传播的原因时经济交往这个因素不可忽视
在古代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文化交流只能采取地缘渗透的方式佛教最初并不是直接从其诞生地传入中国的而是经丝绸之路从贵霜帝国中国史书称大月氏传入的佛教公元前六世纪诞生以后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定为国教并大力向外传播正是这一时期传入中亚地区西汉末期随着汉与中亚往来的加强佛教传入内地根据文献
记载佛教最早是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也就是公元前二年传入的大月氏使者伊存口授浮屠佛经博士弟子景卢接受了传授①从此以后佛教逐渐传播开来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是转手而来随着信者日众到了晋唐以后中国僧徒前往古印度求取真
经
的壮举不绝于史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唐玄
笑
中国古代社会潜含着佛教校以生存发展所必需的养分具有与佛教诞生地古印度相似的一环境经济交往只能是文化传播的一个前提作为外来文化佛教能否进一步生存发展下去要看有没有与其诞生相近似的环境这就涉及到文化移植中的相似性问题对于外来文化而言
目的地国与诞生地国相似部分的有无多少以及这些成分存在的时间常常对该文化的传入传
播范围既包括地域的也包括社会的及其持续的时间起着重要作用简言之就是相似性程度影响春传播的程度我们不妨将中国古代社会与古印度做一粗线条的比较乍一看一个是封建社会一个是奴隶社会性质不同但是单从佛教作为一个宗教文化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来比较的话却非
常相似两者有许多共同特征第一都是典型的农耕世界农民占居主体在印度“农民组成
印度人的第二级这是人数最多而又最诚实的一个等级峋“他们对战争不感兴趣而只是耕种土地并对皇帝或自治城市缴纳斌税而已”⑧歼所有土地都是皇帝的农民耕种土地只是为了
得到报酬为了得到收获的四分之一”④中国古代也同样是农民占大多数农民具有共同的心理特征保守安于现状特别是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农业与自然变化息息相关
人们由于认识水平的低下不能科学地认识自然变化的原因往往错误地把自然环境的变化导
致的生活上的幸福与灾祸归结为神明对人们行为的奖与惩这种观念的普遍存在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丰胶的土壤第二都是等级秩序森严的社会这一点是古代东方社会所共同具有的
特征印度社会“可粗分为四部分首先是婆罗门和刹帝利他们自己不种地但其中有一些是由国王的赐予而对土地有所有权第二部分是耕种自己土地的人多数是吠舍属于第三部分的是各种工匠和手艺人……最后是首陀罗及其他种田或做工的劳动者所有的人都同样受国王的管辖并以粮食向他交纳贡赋或为他服劳役”⑥与古印度相比中国古代社会也是等级
分明的社会有皇帝官僚贵族地主等统治阶级和农工商等被统治阶级第三、中印两国历
史上都有过长期动荡不安的时期社会冲突剧烈生活于这个时代的人们需要对种种社会现象
作出解释给人们以精神安慰与寄托佛教诞生的时代正是古印度社会极为动荡的时代盗贼
猖撅战争频发人民士众遭受残酷剥削和压迫“《佛本生经》说“他们夜间受盗贼危害而昼间叁征税官的压榨人民把征税官与盗贼相提并论切齿痛恨峋朝夕兴亡的动乱局面使社
会各阶层都深感不安迫切需要新的精神依托相比之下中国古代社会特别是佛教传入时期
的西汉末年土地兼并加剧政治腐朽广大农民饥寒交迫许多人冻饿而死饿死的人得不到埋葬为猪狗所食⑦哀帝大臣鲍宣在上疏中说“民有七亡七死之灾”其中主要是“豪强大姓蚕食亡无厌”“酷吏殴杀冤陷无辜⑧人民不断反抗阶级矛盾相当尖锐作为统治者需要佛教作为精神武器控制民心稳定社会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下层人民需要一种精神寄托
总之佛教传播所必需的几个基本条件在中国古代社会都具备也就不难理解佛教为什么能够
传入中国并在中国深深扎下根了
在佛教传播初期表面上占居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十分有限并因其所依附的汉王权的衰微而暴露出理论的不完善这就需要一种新的文化适时加以补充佛教恰恰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当一种思想文化「,据了一个民族乎诉有个体勺内心仁深深位淤于思想深处成为不可置疑的准则时刻规范着其行为时那么任何外来文化都难以涉足其中并获得一席之地外来文化只有在原有的文化情境下因共同生存的诸多基本条件纷纷丧失从而产生对原有文化功
能的怀疑时或者只有在原有的文化尚未影响到的领域或层面上才能扩大其自身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社会前期儒家思想文化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地域范围上甚至在社会各个阶
层中它的影响都极为有限虽然被汉统治者提举为正统思想也只是表面现象而已自春秋战国以来的诸子百家仍然各自拥有较大影响力特别是秦时的法家汉初的黄老思想的影响
要
远大于儒家在汉武帝及其以后一个时期里西汉高级官吏中只有承相一职多为儒家出身外其他都是非儒家人物比如张汤桑弘羊霍光金日禅等人由此可见其影响力还相当小“儒家思想在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是逐渐扩大的”⑧
汉武帝以后的统治者并没有完全贯彻“独尊儒术”的政策汉宣帝说过“汉家自有法度本
以霸王道杂之。因此儒家这一时期并未象封建社会后期那样成为至高无上的统治思想
而
只是在统治阶级兼收并蓄思想指导下稍稍受到青睐的一个流派而已这就为佛教的传入提供
了难得的契机使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不会遇到强大的
排斥力
儒家思想本身这一时期尚处于完善阶段并未形成相当严密的思想体系在遭到秦始皇
“焚书坑儒”政策的弹压后自身发生变化逐渐放弃旧的成见杂揉阴阳法家等其它诸家的主
张而成一家之言特别是武帝时期的博士董仲舒把阴阳五行与儒家的等级名分主张附会在一
起来解释封建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认为皇权出于天命“必有非
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皇帝的一切行为体现天的意志神圣不可侵犯强调忠孝宣扬三纲五常从其理论框架来看只是一种规范局限于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寻求理论依据
以
及为统治
阶级的统治提出指导思想的层面上这就决定了儒家理论的影响所及仅仅停留在显在的世俗的社会规范层面上也就是“治世”层面而人们特别是被统治阶级也包括统抬价级中的失意者
阶层内心深处所渴望着的那种对自身现实命运做出“合理的”解释并借此给心灵上以慰藉的文化还处在空白状态儒家文化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宗教文化只是一种较为严密的治世哲学并不县户宗教功能
对后世影响较大的道教这一时期尚处在初步形成时期况且道教所追求的是
通过人体
修炼以达到住世长生之目的再加上长期以来重术轻理导致理论上的厦乏因此在后期的发展中虽然多次同佛教进行抗争但是最终都因理论上远逊于佛教而败北这就促使道教更
多
的侧重于“修身”这一层面除此之外的其他教派或者地方性色彩特别浓或者适用对象群体极为有限也很难填补这
个真空
总之中国古代社会迫切需要一种既与现有教派特别是儒家思想道家文化不相排斥又不会对统治阶级的统治构成威胁适应急需进一步巩固的大一统局面和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
的需要并能够为各地域各阶层的人们欣然接受的宗教文化但是至少在佛教传入以前这
种文化在中国本土并没有产生当然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社会得到广泛的传播除了刚才述及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很重
要的原因即佛教自身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地根据中国社会实际进行自我调适同中国原有叮石佘道家进行妥协吸收霆个下有彩啊力知这分女造日身完善身经厉个汉化濡化林吕的过程比如佛教原来视家庭为樊笼主张与凡俗一刀两断辞别父母反对孝道这恰恰与中国人的孝为先观念相悖所以传入中国以后不久就开始引入孝道思想“孙绰在《喻道论》中
提出了出家奉佛能光宗耀祖进而救世使天下自然相宠应视为大孝的理论”。同儒家达成妥协在传教方法和理论方面又吸收了不少道教的神仙方术思想使得佛教与儒家道教之间形成互依互补三位一体的关系为封建统治各自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以适应中国社会不同
层
次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濡治世”佛教从而取得了不可动摇的
地位
四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人们对征服自然的渴望幻化为对超能力的向往导致对宗教至深至诚的迫切需要中华民族是历史上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除了人为灾祸外尚有无数的自然灾害诸如
水旱虫雹震怪异天象等等人们对这些现象既感到可畏又难以摆脱其影响总觉得冥冥之中有一股强大的神秘力量主宰着这一切人们敬畏它又不甘于完全听任其摆布这种矛盾心态导致对能与之抗衡的更为玄妙的力量的期待中国的诸子百家中虽然对此进行探索并力求做出合理解释的不乏其人但是均未能指出一条通往获得超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此相反佛教却明确提出了人可以通过自身修炼成佛的主张迎合了人们普遍存在的这一心理欲求使佛教在中国人心目中更具吸引力以上几点是本人的拙见正确与否有待同仁赐教总之佛教之所以能够传入中国并在中
国广泛传播最主要的原因是一方面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存在着广泛的潜在的需求存
在着有
利于传播的诸多条件另一方面佛教自身经历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
注释
①裴松之《三国志注》引鱼豢《魏略西戎传》②④《斯特拉朋集》第卷第章第页③亚里安引麦加斯梯尼《印度书记》第卷⑤马宗达《印度人民的历史和文化》第卷《吠陀时代》年第一页
⑧朱锡强《佛教在印度兴起与衰落的原因》《育海民族学院学报》年第期页⑦⑧《汉书鲍宜传》⑨詹子庆田泽宾《中国古代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年出版第页⑩《汉书元帝纪》《汉书董仲舒传
》
叶询灶《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浙江大学学报》年第期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