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8(6):703~708,2002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Agric.&LifeSci.)
收稿日期:2002-09-08作者简介:朱永兴(1958—),男,浙江余姚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茶树栽培、生理生化、茶学文献资料的研究.文章编号:1008-9209(2002)06-0703-06
中国茶多酚类文献研究
朱永兴1,周巨根2,杨昌云3(1.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农业部茶叶化学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08;2.浙江大学茶学系,浙江杭州310029;3.萧山市农业局,浙江萧山311200)
摘 要:从全国七千多种期刊中搜集到茶多酚类的专题文献960篇.统计结果表明:13年来这类文献数量呈台阶式上升趋势,年平均递增率15%;共有第一署名作者544人,署名机构585个;有333种期刊载有茶多酚类文献,以医学、农业、食品、化工化学类期刊为主;文献的主要专业结构为:医卫类478篇,食品饲料类159篇,农业类122篇.文章还对茶多酚类文献的发展规律,作者、机构及载文期刊的构成和分布规律,文献所涉及专业及其主题等进行了统计和讨论.
关 键 词:多酚类;茶多酚;茶;文献计量;数据库;中国中图分类号:F307.12;R915 文献标识码:A
ZHUYong-xing1,ZHOUJu-gen2,YANGChang-yun3(1.TeaResearchInstitute,Chinese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KeyLabofTeaChemicalEngineering,MinistryofAgriculture,Hangzhou310008,China;2.DepartmentofTeaSci.,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29,China;3.Agri-cultureBureauofXiaoshanCity,Xiaoshan311200,China)StudyontheliteraturesofteapolyphenolsinChina.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Agric.&LifeSci.),2002,28(6):703-708Abstract:Literaturesofteapolyphenols(TP)amountsto960articleswerecollectedfrommorethan7000kindsofperiodicalsinChina.ThestatisticalcalculationresultsshowedthattheamountsofTPlit-eratureswereincreasedcontinuouslyby15%ofaverageannualincreasingrateinthelast13years.Therewere544authors(firstauthor)and585signedinstitutionsintheseTPliteratures.333kindsofperiodicalspublishedTPliteratures,whichbelongtothemainjournalgroupsofmedicalscience,agri-culture,foodstuff,chemicalscience,etc.Themainspecialtycompositionoftheseliteratureswasasfollows:medicalandhygienicalsciences(478articles),foodstuffandfeedstuffsciences(159articles),agriculturalscience(122articles)andothers.Thestatisticanalysisanddiscussiononthefollowingas-pectswerealsocarriedoutinthepaper:developinglawofTPliteratures,thecompositionanddistribu-tionofauthors,institutionsandperiodicals,thecompositionanddistributionofspecialtiesandthemesofTPliteratures.
Keywords:polyphenols;teapolyphenols;tea;Camelliasinensis;calculationofliterature;database;China 在中国,茶的利用历史可追溯到5千多年前的“神农”时代[1].几千年来,茶的保健和药用功能不断被发现.自20世纪50年代H.Roberts等[2]对茶多酚类开展系统研究以来,茶多酚类的许多功能被陆续发现,已渐渐形成了一个茶学研究的热门领域.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茶多酚类物质的新功能不断被发现,人们对茶多酚类物质的兴趣与日俱增,研究文献迅速增长;至今,茶多酚类已成为茶叶中研究最多、发表文章最多、研究成果最丰富的一类化学成分.对于茶多酚类研究的各个分支领域,已有一些总结性文献发表,例如刘学铭等[3]对茶多酚的药理作用、陈继美等[4]对茶多酚抗氧自由基的作用及应用进展、陈南等[5]对茶多酚在医药和食品中的应用进展、周建等[6]对茶多酚提取方法及其应用等作了综述.然而,至今对茶多酚类研究的总体状况尚无全面的调查,尤其是还没有系统的数量统计和分析.为此,笔者在全面搜集整理茶学文献的基础上[7],开展了对茶多酚类文献的研究.本文以文献调查和分析为依据,从文献计量角度,对茶多酚类研究领域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和分析,以系统总结该领域的整体状况,提供相关信息,指导进一步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源 本文统计分析所涉及的茶多酚类文献来自以下文献源:(1)中国期刊网,(2)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3)万方数据公司的数字化期刊群,(4)浙江大学图书馆馆藏期刊,(5)浙江省情报研究所馆藏期刊,(6)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信息中心搜集整理的茶叶文献资料,(7)笔者多年来搜集的文献资料,(8)友好人士提供的文献资料.搜索文献资料的时间范围为1989~2001年(有少量文献资料可追溯至1984年,但在一些与时段有关的统计分析中,统计样本的时段将被限定,超时段的记录被删去).确定搜索范围的原则主要是尽可能包含该时期内所有茶多酚文献.上述搜索范围所涉及的期刊种类超过七千种,涵盖了全部中文期刊[8]的90%以上.1.2 数据搜集方法及预处理 在上述搜索范围内,分别采用互联网在线检索和下载、计算机光盘检索、人工查找并输入等方式获得原始数据.对搜集所得的原始数据,建立其基本的Access数据库[9].对此基本数据库,通过对数据结构及字段属性等的设计、数据转换、人工检查纠错等手段,使输入数据的格式、项目、属性等完全统一,然后剔除重复文献,从而尽可能保证数据库中每条记录的唯一性.为保证最后样本数据的准确性,还进行人工检查和校正.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分析目的,分离出不同的统计分析样本,进行各种统计分析.1.3 茶多酚类文献的定义及检索条件 茶多酚类是一类以酚性羟基为主要特征的酚类及其衍生物的总称,主要包括各类儿茶素及其氧化产物、黄酮醇及黄酮类、花色素类及其氧化产物等.由于茶多酚类物质的组成复杂,其相应的名称也较多,常见的有茶多酚、儿茶素(EGCG、EGC、GCG、ECG、EC、GC等)、茶没食子酸(酯)、茶单宁、茶鞣质(酸)等.为了全面反映茶多酚类的研究,笔者在文中以“茶多酚类”概念来涵盖上述各种生化成分.在文献搜集过程中,对那些在文献标题或关键词中出现上述各种名称之一的文献,均归于“茶多酚类”文献而被收录.相应地,在文献处理中,也灵活运用类似的检索原则,把各种限制条件下的文献、刊物、作者等分离出来.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计量及年份分布 首先,根据“标题或关键词或中文摘要中含茶多酚类概念词”的条件进行检索,共获文献1550篇,这些文献是茶多酚类概念的相关文献;其次,按“标题或关键词中含有茶多酚类概念词”的条件检索,共搜集到茶多酚类文献960篇,在这些文献中茶多酚类是讨论的主要内容,它们应属于茶多酚类研究的专题文献;最后,按“标题中含茶多酚类概念词”进行检索,共得到文献834篇,可以说这834篇文献是茶多酚类研究的核心文献.704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第28卷 由于1989年以前的文献收录不完整,所以在进行年份分布分析时,以1989~2001年的907篇茶多酚类专题文献为统计样本.统计结果显示茶多酚类专题文献的数量在总体上具有台阶式上升的趋势(图1),由1989年的24篇上升到2001年的135篇,年平均增长率15%.这13年的发展时期可区分出3个明显的发展阶段:1989~1992年为缓慢增长期,年平均增长率为10.1%,1993~1999年为高速增长期,年平均增长率高达41.4%,而1999年以来则呈现较大的波动,其变化趋势尚有待观察.1992年以前的缓慢发展过程是对当时茶多酚类物质研究进展状况的客观反映.当时,茶多酚类物质的一些功能虽已被发现,但对其应用前景尚有一个认识和再认识的过程,所以虽然引起了研究人员的重视,但尚未成为研究热点.那一阶段对茶多酚类的研究重点主要在茶多酚类物质在制茶过程中的变化、与茶叶品质的关系、茶多酚
图1 茶多酚类文献的年分布Fig.1 TheannuallydistributionofTPliterature类各成分的测定方法、各种功能探索等方面.1993年以后,茶多酚类物质的多种功能被广泛证实,同时在其应用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人们对茶多酚类在医药、食品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充满信心,从而使茶多酚类的研究成为茶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这一时期茶多酚类文献的高速增长正是对这一研究背景的客观反映.1993年和2000年的文献量出现两个低谷,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的分析.2.2 研究主体分析2.2.1 文献作者状况 在960篇茶多酚类专题文献中,有作者署名的文献为920篇.对此920篇文献的作者署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有作者1361人,其中第一作者544人.每篇文章平均署名人数为2.4人,最多的署名达10人,一些学术价值较高、或研究内容较多的文献,其署名作者人数往往较多. 按第一作者统计,以每位作者发表的文献数量进行分布频率计算,结果见表1.表1说明,大部分作者(60%)发表的茶多酚类文献的数量在1~2篇,随着每位作者发表文献数的增长,作者人数迅速下降,呈典型的对数型分布.发表文献6篇以上的只有15人,而他们所发表的文献量却占全部文献量的13.9%,其中发表文献最多的作者依次是沈生荣、杨贤强、詹皓、曹明富、何冰、胡秀芳等,他们发表的文献数量均在9篇以上.可以认为他们是中国茶多酚类文献的核心作者,是我国茶多酚类研究的中坚力量.表1 每位作者发表文献量的频率分布Table1 Frequencydistributionofliteratureswrittenbyeachauthor文献数量范围/篇>1111~98~65~3<3总数作者人数/人24967462544发表文献量/篇323957241551920文献比例/%3.484.246.2026.2059.89100
2.2.2 作者所在机构分析 对有机构署名的778篇文献的统计得出,参与茶多酚类科技文献写作的机构共有585个,其中第一署名机构有443个.发表文献最多的机构依次是浙江(农业)大学(77篇)、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32篇)、安徽农业大学(27篇)、湖南农业大学(26篇)、华北煤炭医学院预防医学系(21篇)、西南农业大学(16篇)、华中农业大学(11篇).这些机构是我国茶多酚类研究的主力军,它们对我国茶多酚类研究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按机构类别的统计分析得出,茶多酚类的研究主体以高等院校为最多,共有146个单位,705 第6期 朱永兴,等 中国茶多酚类文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