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问题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
新的教学观认为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我国当前的数学教学,面临着改革教学方法,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等课题,“问题教学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促进传统的继承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并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
1 问题教学法及其实质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习者探索和研究他们所关心的特定问题,并同时发展他们的智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教学通常围绕一个来源社会、科学和生活中需要探索的特定问题而展开,让学生参与设计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
这样,将教学活动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调查、研究问题的过程,学习和运用知识,获得技能并定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
2 问题教学的程序
2.1 提出问题。
教师所提出问题,一方面是要巧妙的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要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紧密衔接起来,让学生有熟悉感,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从而激发他们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全神贯注地进入到学习状态。
例如:讲《双曲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一课时,我提出如下的问题引入课题:
(1)我们前面已学习过的椭圆是如何定义的?
(2)椭圆的标准方程是怎样得来的?
(3)若把椭圆定义中:“平面上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的‘和’字改为‘差’字,问动点的轨迹是怎样的曲线?”
(4)应该怎样求出曲线方程?
这时学生积极回忆椭园定义及标准方程,有的低头思考,有的议论,有的动手画,学生信心百倍,很快的形成了双曲线的定义,教师给予肯定,点明了课题。
2.2 适时点拨,探求问题。
现行教材所体现的数学知识是经过逻辑加工而形成的演绎体系,其表现形式为:学生一开始往往很难看到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数学知识点,分解为若干个带有层次性的问题,使问题能充分反映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框架结构,运行规律。
同时,要注意激励学生踊跃发言,勤于思考,对有根据,错有原因。
教师还要时时注意,积极引导,适时点拨,层层剖析,使学生弄清知识的来成去脉,牢固地掌握知识。
2.3 共同参与,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探索、分析、讨论后,得到了各种各样的新观点,新思路,这时教师首先必须对学生的各种想法去伪存真,形成结论。
其次对所形成的结论,推理,必须进行补充说明,以确保知识的完备性。
再次,组织对问题进行检测,使学生所学知识达到《考纲》和《大纲》的要求。
总之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
3 问题教学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 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生命,数学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生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能获取新的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去深入问题,容易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当好学生引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和身边的现象中提取问题素材。
如贷款购房、购车的分期付款问题,彩票中奖,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让学生知道问题源于生活实际,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促进学生从生活中不断去发现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3.2 在真实问题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要引导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去发现一些需要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在一种现实需要当中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不仅体验问题解决的困惑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是那么的有用、那么的亲切。
例如:海上有一灯塔P,在它周围3海里内有暗礁,一客轮以9海里每小时的速度由西向东航行,行至A测得灯塔P在它的北偏东60℃,继续行驶10分钟后,到达B处,又测得灯塔P在它的北偏东45℃,问客轮不改变方向,继续前进有无触礁的危险?这类题目用数学知识对实际问题作出决策,真实的问题情景能使学生以积极、主动、愉悦的情感解决问题。
3.3 在问题探究中构建新知识:
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问题包括起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由操作引起的从起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种种中间状态(探究过程)。
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
在的,学生的学习是根据其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显然问题解决法教学中构建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学习者的经验,利用个体参与探究,有利于学习者梳理已获知识,形成选择并运用经验去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
同时对新知识的认知并不全部源于接受简单的供给,而来源于亲身的探究,生成于自己的思维之中。
例如在讲解椭圆形成及其性质时,可在课前要求学生准备两枚图钉、一条细线、一张白纸、一支铅笔,课堂上以每两个同学为一组按以下程序操作并思考和记录:
①取适当长度(2a)的细线,在细线的两端系上图钉并按在铺有白纸的桌面上两点F1、F2处,两点F1、F2选取满足|F1F2||F1F2|,重新操作②,能得到什么结论?
④改变细线长度,使2a=|F1F2|,重新操作②,能得到什么结论?
⑤改变细线长度,使2a<|F1F2|,重新操作②,能得到什么结论?
⑥根据上面的操作,讨论能得出什么结论?
⑦重复操作②③,观察各个椭圆有怎样的对称性,总结一般规律。
再由作出的椭圆讨论其扁圆程度与2a和|F1F2|有什么内在联系?
在上述过程中,椭圆的有关知识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究获得,这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因为有学生的亲身经历,获取知识的情绪是高昂的,有学生自己的经验作基础,探究的过程是有阶梯的,同时通过自己探究生成的知识是不易被忘记的。
特别是学生在通过问题分析获取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了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知能结构,进一步完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3.4 在问题探究解决中寻找新问题的“生长点”。
在一个问题解决后,如何产生新的问题,这是数学学习思维的连续性和持续性的体现。
问题是需要不断去探索、不断思考才能形成问题,才能形成一个有实际意义的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新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从中引发新的问题,找到问题新的“生长点”。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学习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
从具体案例入手,在真实的问题情景中体验解决问题的需要。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前面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新的问题,从而循环进入了深层次的探讨。
知识的增长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而且必然将人的思维提高了一个新的层次。
反过来又促使问题提出者提出问题的质量的提高。
同时通过问题新生长点开拓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思维的逻辑性。
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教学,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提出不同的问题并加
以解决,让每个学生都能从数学教学过程中获得收益。
这正是新的课改与教改的最重要理念。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在用问题教学时,教师必须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始终以学生为主。
让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归纳,解决问题。
也就是说教师是这场戏的导演,学生是演员,切忌将知识奉送给学生。
教有法,但无定法,学有法也无定法,由于受数学教材内容所限,有些章节很难使用问题教学,也是本法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