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医药药物研究
・38・ChinesejoumalofethnomedicineandethnopharmacyThemedicinestudy
新型抗高血压药研究进展
吴春生袁海燕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药剂科,广东揭阳522000
【摘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病发生的主要因素。目前,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正朝着高效长效、高选择性、多器官保护、低副作用的方向发展。近年来开发新型抗高血压药物研究较为活跃,开发能够平稳降压、逆转患者靶器官操作的新药,努力寻找新的抗高血压药物作用靶点是医药工作努力的目标。【关键词】抗高血压药物;新药;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P07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3-0038一02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脑卒中、冠心病、肾功能衰竭、主动脉瘤的发
病率和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在近十几年来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几乎增加的近一倍,由高血压所引发起的心
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已排到所有疾病死亡率的第一位。由
于高血压防治知识宣和普及,高血压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用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文依据相关资料对抗高血压新
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l抗高血压新药的研究进展1.1肾素抑制药肾素是一种蛋白水解酶,血管紧张肽原是它的唯一底物。因此,抑制肾素的活性可使RAAS的限
速过程受阻,导致体内AngI、AngII及醛甾酮含量下降,
进而引起血管舒张,水钠排出量增加,血压下降。肾素抑
制药作为降血压药效应类似于或优于ACEI和ATl受体阻
滞药,因为它阻断的是RAAS的起始环节。
20世纪70年代合成的肽类肾素抑制药,如依那克林(enalkiren)、雷米克林(remikiren)等,生物利用度低,口
服无效,而且不良反应也较多,这无疑限制了其在临床中
的应用前景。近来开发的选择性高、口服有效的非肽类肾
素抑制药,如阿利克林(aliskiren)等,在动物实验中已显
示出显著的降血压作用。它们的降血压作用与对肾素的抑
制相平行,且克服了肽类肾素抑制药口服无效或生物利用
度低、消除快的缺点。这一类肾素抑制剂有可能成为治疗高血压的理想药物。
1.2中性内肽酶一ACE双重抑制药中性内肽酶(NEP)
一ACE双重抑制药又称血管肽酶抑制药,能同时抑制ACE
及NEP活性,降低RAAS活性,增加血管舒张性,能提高体内缓激肽和心钠素(ANP)的浓度及活性,在用于治疗
高血压时,比单用ACEI或NEP抑制药具更好的效用和生
物利用度。
最近研制的该类药物有奥马曲拉(omapatrilat),法西
多曲(fasidotrilat)以及山帕曲拉(sampatrilat)等。大量
的安慰药对照实验…都证实奥马曲拉对高血压具显著疗效,
且与血浆肾素水平无关。奥马曲拉对肾功能不全(肾亚全切大鼠,STNx)所致的高血压也有明确疗效,且可改善肾
功能,提高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血尿素氮及血肌酐,改善
肾小球及肾小管问质纤维化。奥马曲拉还可降低ACE及
NEP的肾结合率,从而降低对肾血管的局部损害。目前该药已进入Ⅲ期临床研究。
虽然目前NEP—ACE双重抑制药的临床研究资料尚少,
但从作用机制来看,这类药物可能是较理想的抗高血压药,
在未来抗高血压治疗中将占据重要地位。
1.3醛甾酮受体阻滞药近来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发现,醛
甾酮可不依赖于AngII和升高的血压而独立地在高血压和
其他心血管疾病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许多研究提示,
除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内环境稳定之外,醛甾酮还是血
管损伤的一个重要的调节因子。醛甾酮可直接作用于血管
系统。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肥大、内皮功能异常、心肌纤维
化、蛋白尿和肾血管损伤等有关。在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
中都证明,阻断醛甾酮受体对这些损伤有保护作用。螺内酯为一非选择性的醛甾酮受体阻滞药,可以有效
地抑制醛甾酮的这些不利作用,但同时也伴有许多不良反
应。如男性乳腺发育、阳痿和女性月经紊乱等。这主要是
因为螺内酯可同时作用于其他甾类受体。
研制的依普利酮(eplerenone)对醛甾酮受体具有选择
性作用,其对雄激素和孕酮受体的亲和力低。在一项为期
16周的临床研究中口J。对轻重度黑人高血压患者,依普利
酮能较氯沙坦或安慰药更有效地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其他临床研究提示,依普利酮在黑人和白人中的降压效果类
似,对于使用ACEI或ATl受体阻滞药血压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的高血压患者,加用依普利酮可以使血压明显降低。
在这些IJ缶床研究中,血钾水平未发生明显的变化,男性乳
腺发育等不良反应发生较少,与安慰药组相近。该药最近
已获得美国FDA的批准,可单独应用或与其他药物合并使
用以治疗高血压。1.4咪唑啉受体激动药近年来研究发现,脑内有能特异
性识别咪唑啉类化合物的部位,即咪唑啉受体(IR),其大
体分为Il和12两种亚型。11主要存在于脑干的孤束核,兴
奋Il受体可抑制NA的释放,导致血压下降,从而为中枢
抗高血压药物开创了广阔的研发前景。现在已有一些选择性比较高的11受体激动药试用于临床,如莫索尼定(mox-
onidine)、利孟尼啶(rilmenidine)等。
莫索尼定对Il受体的选择性比对a2受体高40~200
倍。在体内,与Il受体的亲和力和血压下降程度有关。原
发性高血压患者服用本品后,静息时血浆NA水平下降
26%一33%,血浆肾素活力下降23%~35%;I=I服0.25或万方数据药物研究
Themedicinestudy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Chinesejoumalofethnomedicineandethnopharmaey・39・
0.4rag,收缩压可下降10%一15%,舒张压下降10%一18%。莫索尼定口服易吸收,生物利用度高达88%,其消
除半衰期为2—3h口服莫索尼定的作用时间可长达12h,比其半衰期长很多。这可能是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A)下降迟缓或者莫索尼定在中枢部位消除较慢所致。
莫索尼定的不良反应轻微,与可乐定比较,口干或眩
晕的发生率较低。莫索尼定亦不影响心率、心排血量和每搏量,且可改善左心室肥大,是良好的降血压药物。
1.5钾通道开放药ATP敏感的钾通道(KATP)开放,可产生血管扩张和心肌及神经细胞保护作用,因此KATP
通道逐渐成为高血压、心绞痛及缺血性脑损伤等多种疾病
的治疗靶点之一pJ。吡那地尔(pinacidil)、克罗卡林
(cromakalim)、尼可地尔(nicomndil)为第一代钾通道开放药(PCOs),选择性作用于心肌细胞和平滑肌细胞KATP
通道,可在降低高血压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中发挥作用。
PCOs降压作用机制为: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使钾通道开放,促进胞内钾离子(K+)外流,引起血管平滑肌
细胞膜超极化,细胞膜电位更负,电压依赖性钙离子
(ca2+)通道不易开放,减少胞内Ca2+,从而使血管平滑
肌松弛和血压下降。但现有的PCOs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多由直接的血管扩张所引起,如出现反射性心动过速、头
痛、水肿等,故宜与B受体阻滞药或噻嗪类利尿药联合使
用,减少或避免其发生。
1.6内皮素受体阻滞药内皮素(ET)是体内一类作用非常强大的内源性血管收缩因子和压力肽,能强烈缩血管,
使血压升高。此外,内皮素也可加强中枢及外周交感神经
活性,能刺激肾素、醛甾酮等的分泌。因此,内皮素受体拮抗药在临床上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多种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肺动脉高压、充血性
心力衰竭和脑血管痉挛等)中,内皮素一I(ET—1)血浓
度显著升高。甚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可以认
为内皮素受体阻滞药能用于这些疾病的治疗。内皮素受体ETA与ETB亚型分布于血管平滑肌细胞上,在被内皮素激
活时引起血管收缩。因此,内皮素受体阻滞药作为血管舒
张药能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生坦(bosentan)是首个可口服的非肽类、非选择性
ETA/ETB受体阻滞药。临床研究显示MJ,波生坦能降低高
血压患者的血压,同时不引起反射性心动过速或影响神经
内分泌系统的活性;波生坦也可提高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运动耐力,改善其血流动力学异常,明显降低肺血管阻力。目前已有多种ET一1受体阻滞药问世,有些具有受体亚型
选择性,如ETA受体选择性阻断药塞塔生坦(sitaxsentan)、
8Q一123;ETB受体阻滞药BQ一788;作用于ETA与ETB
受体的阻滞药恩拉生坦((nrasentan)等。其中有些有望成
为高血压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药物。1.7作用于5一羟色胺(一HT)受体的药物5一HT对心
脑血管系统的作用主要通过5一HTlA和5一HT2A两种受体
实现。前者激动时可介导中枢性降压,减少介导交感神经
节后神经元释放的NA,增加血管平滑肌松弛和内皮细胞舒张因子的释放,总的效应是使机体血压下降;而后者激动
时,可使交感神经活动增加,引起多数血管收缩,导致血压上升。
乌拉地尔(rapidil)和酮色林(etanserin)是作用于5一HT受体的抗高血压药,前者是5一HTlA激动药,后者
是5一HT2A拮抗药。这两个药物的共同点是非高度选择性地作用于5一HT受体,具有外周和中枢降压双重作用机制。
外周扩张血管主要为阻断突触后膜的dl受体,降低外周阻
力而降压;中枢作用则主要通过激动5一HTlA受体,降低心血管中枢的交感反馈调节而起降血压作用,同时抑制反
射性心率增快。单用al受体拮抗机制或5一HT作用机制
都不能解释其降血压效应。通常认为乌拉地尔和酮色林的降血压效应是对dl受体和5一HT受体共同作用所致。
2长效药物
新的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在药物剂型上提倡1次
/d的长效制剂,其优点在于:患者易于接受;比短效制剂
降压更持续,更平稳,并有可能保护靶器官;服用长效制剂能避免服用短效药物的患者,因漏服或在夜间可能出现
突发性血压升高而导致心血管性猝死的危险性增高。
3抗高血压药物的联合治疗
虽然高血压治疗已有巨大进步,但控制率仍不理想,单一药物治疗有一定局限性,联合用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
注,目前临床上单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所获得降压达标率不足50%。已有的I临床研究资料显示,超过60%的高血压
患者需要至少两种以上抗高血压药联合治疗才能使血压控
制达标怕o。4结束语
目前抗高血压的各类药物,虽然可以有效降低血压,但也有明显的缺点,人类仍在积极寻找理想的抗高血压药
物,随着对高血压发病和血压调控机制的深入研究,无疑
将会寻找到更多新的降血压作用靶点。而新作用靶点的发
现,可导致一大类或几大类降压新药的问世。今后研发的重点应该是可能平稳降血压、改善靶器官损伤、患者容易
接受、而且有较好效应/价格比的长效抗高血压药物。
参考文献[1]KOSTI¥JB,PACKERM,BLACKHR,da1.Omapatnlatandenahp61inpBdeIllswithhypertension:theOmapatrilatCardiovaacularTreatmentvs.Enalapril(OCTAVE)trial[J].AmJHypertens,2004。17(2):103一111.【2]WILLIAMSGH。BURGESSE,KOLLOCHRE,eta1.F_强caeyofeplemmonevcrBusenalapri]∞monotherapyinsystemichypertenslon[J].AmJCardiol,2004.93(8):990一996.[3].GRIBBLEFM,REIMANNF.ParmaeologiealmodulationofKATPchannels[J].BiochemSocTrans。2002。30:333-339.[4]SITBONO,BEGHE3"rIM,咖TJ,ets1.B06entanforthetreatmc—n!of卅
monaryarterialhypertensionassociatedwithcongenitalheartdefects[J].EurJCfinInvest,2006。36(SuppB):25-31.【5]Who/ishguidlinesforthemanagementoi}.Iypertension[J].Jhypertension,1999.17:151.[6]李勇.联合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应成为普遍适用临床策略[J].世界临床药物,20∞Vd.29No.I,6—8.
(收稿日期:2010.03.04)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