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绪》PPT课件
泰勒课程编制过程的四个步骤
(1)确定目标; (2)选择经验; (3)组织经验; (4)评价结果。 泰勒课程原理实质上就是对这些步骤的进一步 阐释。
其中,确定目标最为关键,因为其他步骤都是围绕目标 展开的。所以,泰勒原理又被称为“目标模式” 。
三、课程理论的主要流派
1、人本主义的课程论 (意· 维多里诺) 2.泛智主义的课程论(捷克 ·夸美纽斯) 3.自然主义的课程论(法 ·卢梭) 4.主知主义的课程论( 德· 赫尔巴特) 5.功利主义的课程论(英 ·斯宾塞) 6.实用主义的课程论 (美 · 杜威 ) 7.要素主义的课程论 (美 ·巴格莱)
第二节 课程理论概述
一、课程研究历史概述 我国古代古籍中关于课程实践方面的记载: 《礼记· 内则》 《礼记· 王制》 《礼记· 学记》 孔子、墨子、孟子和荀子等对课程问题作的探 讨。
我国古代古籍中关于课程实践方面的记载
《礼记· 内则》: “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九年,教之数 日;十年,出外就傅,居宿于外,学书计”; “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 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 《礼记· 学记》: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 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 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 反,谓之大成。”
1929年,席卷美国、波及全球的经济大萧条 美国的“八年研究”(1934~1942年 )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949)
泰勒(R.W.Tyler)的课程原理
原理围绕的四个基本问题 :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6、课程即社会改造
激进的教育家认为,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 或顺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现存社会 制度的束缚。因此有人提出“学校要敢于建立一 种新的社会秩序”的口号。 学校的课程应该帮助学生摆脱对外部强加给 他们的世界观的盲日依从,使学生具有批判的意 识。
三、课程定义的方式
1、联系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条件 2、考察每一种课程定义所隐含的某些认识论的假设 3、关注结果(产品)还是关注过程(程序),或是 关注两者的整合上 4、课程定义的层次(美· 古德莱德的分类)
年)
自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 (race- course)。
英国牛津字典 美国韦伯字典 《国际教育字典》(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二、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
1、课程即教学科目 我国古代六艺 欧洲中世纪七艺 斯宾塞 目前我国《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及众多教 育学教材 实质: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学科的知识体系,是一种 典型的“教程”。
西方的课程思想
古希腊 : 柏拉图:理想国的目标通过为不同社会等级的 人设置不同的课程而达到; 亚里土多德:最早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教育 的阶段相课程的设置。 20世纪初课程科学化运动的代表 : 美·博比特:《课程》(1918年)--课程作为 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美·查特斯:《课程编制》
泰勒课程原理的诞生:
2.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主要观点:
这一理论不关注学科的知识体系,而是认为应该围绕当 代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 即学会如何参与制定社会规划并把它们付诸社会行动。这种 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现存社会, 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4、课程即学习经验
课程是指学生体验到的意义,而不是要 学生再现的事实或要学生演示的行为。 目前,一些西方人本主义课程论者趋向 于这种观点。 这种课程定义的核心,是把课程的重 点从教材转向个人。
5、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学校教育的职责是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 技能。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国家需要宋规定所教的内 容,专业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要考虑如何把它们转 化成可以传送给学生的课程。 这种定义所依据的基本假设是:个体是社会的 产物,教育就是要使个体社会化。课程应该反映各 种社会需要以便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 可见,这种课程定义的实质在于使学生顺应社 会。
美· 古德莱德对课程五个层次的划分
(1)理想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 (3)领悟的课程 (4)运作的课程 (5)经验的课程
四、课程定义多样性的原因
根本原因:课程自身的复杂性 直接原因:研究者的出发点的研究角度不同, 关注课程的重点不同: 根本理念、实践过程、 整体结构、具体内容、 课程性质、课程功能、 课程对社会或对学习者的功能等
课程与教学理论
南京晓庄学院 刘克健
第一节 课程的定义
一、课程的词源分析 唐朝孔颖达: “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宋代朱熹: 《朱子全书· 论学》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小立课程,大作工夫” 。 古代的“课程”实际上是“学程”。 近代:“课程” --“教程”。
英语世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
现代课程理论流派
1.学科结构课程理论 主要观点:
知识是课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强调把人类文化遗产 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作为课程内容,并且特别重视知识体系 本身的逻辑程序和结构,因而通常把学术性作为课程的基本 形式。
美· 布鲁纳:传授学科结构有四点好处:
(1)掌握结构,有助于解释许多特殊现象,使学科更 容易理解; (2)有助于更好地记忆科学知识; (3)有助于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 (4)有助于缩小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学科课程理论在60年代时曾风靡一时 。
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课程是指一定学科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教 学进程。这个进程有量、质方面的要求,它也 泛指各级各类学校某级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 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课程不应该指向活动、而应该直接关 注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即要把重点从 手段转向目的。这要求课程事先制定一套 有结构、有序列的学习目标,所有教学活 动都是为达到这些目标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