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

经济研究产业融合是伴随技术变革与扩散过程而出现的一种新经济现象。

国外产业融合思想最早起源于美国学者罗森伯格(Rosenberg1963)。

20世纪70年代末,该现象受到广泛关注,并最初来源于实业界关于“电脑和通信”融合图景的描绘。

此后扩展到学术界和政界。

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N・尼古路庞特对计算、印刷、和广播业三者间技术融合的模型化描述,并认为交叉处是增长最快,创新最多的地方[1],开启了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研究的大门。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研究成果也只是零星的出现。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新电信法案通过后,信息通信领域里跨媒体、跨产业、跨地域的企业并购风起云涌之时,才出现了产业融合研究的高潮,大量研究文献开始出现。

纵观目前国内外对产业融合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内涵、类型、动力及意义几个方面。

一、产业融合的内涵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融合现象进行研究时,尝试着从不同视角对其内涵进行界定,结果使得其内涵至今仍未形成一致意见。

具体而言,现有研究成果主要从技术、产品、企业、市场及制度等视角来界定产业融合内涵的。

(一)技术视角产业融合现象研究最早始于技术融合。

罗森伯格(Rosenberg 1963)在对美国机器工具产业演化研究中发现同一技术向不同产业扩散的现象,并把该现象定义为“技术融合”[2]。

所谓技术融合是指迄今为止不同产业分享共同知识和技术基础的过程[3](Athreye&Keeble 2000;Fai&Tunzelmann 2001;Lind 2004;张磊2001)。

也是某些技术在一系列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和扩散,并导致创新活动发生的过程[4](Sahal 1985;Dosi 1988;岭言 2001;卢东斌2001)。

当不同产业技术的一体化(即共享相同的技术基础)显著地影响或改变另一产业中产品、竞争、价值创造过程的本质(Lei2001)时,意味着技术融合产生。

(Gains 1998)融合界定为新技术不断替代以前技术的过程。

(二)产品视角产业是由具有同类属性的企业组成的,产品是同类属性的重要体现与载体。

因此一些学者从产品视角来界定产业融合。

从需求角度看,产业融合是指以产品为基础的融合[5] (StieghtzNils 2003),或者是采用数字技术后原本各自独立的产品的整合[6](Yoffie 1997)。

这种融合可以分为分为替代性融合与互补性融合[7](Greenstein Shane,Khanna Tarun 1997; StieglitzNils 2003;张磊 2001)。

(三)企业视角企业作为产业融合的主体,在产业融合中,两个或多个以前各自独立的产业,当它们的企业成为直接竞争者时,即发生了融合[8](Malhotra,Cupta 2001;植草益2001;马健2003;李美云2007)。

产业融合的发起者是企业,但仅以企业竞争合作关系的变化作为衡量产业融合是否发生的标准,往往忽视了处于不同产业而互补的企业。

(四)市场视角融合是消除市场准入障碍和产业界限后,迄今各分离市场的汇合与合并[9](Lind 2005), 融合型产业出现萌芽状态后,这种融合是否成功乃至能否持续下去需要经过市场的检验。

对于市场而言,需要达到相应的收入弹性条件和生产率上升条件,该产业才具有潜在的市场。

此外,还有学者从更广范围研究产业融合含义,如基于企业对产业融合的反应(Estabrooks 1995;Malhortra 2001),基于产业演化角度(Stieglitz 2002),基于产业边界视角[10](植草益 2001;周振华 2003;周旭霞 2007;高煜、刘志彪2008)、产业属性视角[11](厉无畏2002;陈柳钦2006)及模块理论视角[12](朱瑞博2003)。

二、产业融合的类型分类是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科学的分类对于研究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产业融合的分类,学者们往往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分别从技术、产品、市场、制度及产业等视角进行了不同的分类。

(一)技术视角从技术上看,产业融合可以分为技术替代融合与技术整合融合或互补融合[13](Greenstein & Khanna 1997;Stieglitz 2002;张磊2001)。

技术替代融合是指新技术创新与扩散,替代以前不同的技术,使得以前不相关的产业从技术视角看变得相关,并促进一个新产业的出现。

如罗森伯格(Rosenberg 1963)提到的钻孔技术、研磨技术、抛光技术等技术的出现并替代火器产业、缝纫产业和自行车产业的技术,从而促进机器工具产业的出现。

(二)产品视角从产品角度看,产业融合可以分为替代型融合和互补型融合[14](Greenstein,Tarun 1997;2001;Stieglitz 2003;周振华2004)及结合型融合[15](周振华2004;胡金星2007)三类。

当用户认为两种产品可互换时,这两种产品便发生了替代性融合;而当两种产品一起使用比分开使用时效果更好或者说它们现在一起使用比以前共用效果更好,则说明这两类产品发生了互补行融合;结合型融合是指在相互功能渗透的基础上,将原先两种不同的产品结合为一体,形成一种新型的产品。

(三)市场角度从市场角度看,产业融合可以分为来自需求方的功能融合和来自供给方的机构融合( M.PenningS &Puranaln 2001;StieglitzNils 2002),也可以分为高功能和高机构融合(纯粹的融合)、高功能和低机构融合(需求驱动的融合)和低功能和高机构融合(供给驱动的融合) (Malhotra2002)。

(四)制度视角胡金星认为融合分为微观层次的标准融合与宏观层次的制度融合两类。

标准融合是指不同产业系统中企业主体共享或共同遵守相同标准而引起的标准统一。

所以标准融合主要表现在技术层次融合和产品设计方面的融合。

宏观层次的制度融合包括产业管制政策的融合及其监管机构的融合[15]。

除了以上分类标准之外,斯蒂格里特兹(Stieglitz 2002)的研究涵盖了前三类的标准,将产业融合分为四种基本类型:技术替代性融合、技术互补性融合、产品替代性融合、产品互补性融合。

从供给方来看,用相同的技术生产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即为技术融合;从需求方来看,用不同的技术提供替代性或互补性产品,则为产品融合。

[5](五)产业角度从产业层面上看,包括产业间融合方式和产业间融合程度。

在产业间融合方式上,产业融合会以不同的方式演进,构建出新的融合型产业体系,主要表现为三种融合方式(厉无畏2002;陈柳钦2006;郑明亮2007),即渗透融合、延伸融合和重组融合[16]。

根据融合后产业对原有产业的替代程度的不同产业融合包括以下三种类型(马健2005),即完全融合、部分融合和虚假融合[17]。

三、产业融合发展动力目前关于产业融合动力的研究,主要有技术创新和管制放松两大观点。

(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或技术融合能够改变传统产业的边界,是产业融合产生的主要动力(Rosenberg 1963;Porter 1985;Blackan 1998)。

张磊、周振华等认为,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的动力,是推动产业融合的根本原因,使产业融合成为可能。

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创新促成了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扩散,使不同产业形成了共同技术基础,并使它们之间边界逐步趋于模糊,最终导致产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张功让 陈敏姝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4【摘 要】本文以技术、产品、企业、市场及制度融合为经,以产业融合的内涵、类型、动力及意义为纬,对国内外产业融合理论研究作了简要概括,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对产业融合理论研究做了展望。

【关键词】产业融合 内涵 类型 动力2011. 0167经济研究业融合现象的发生。

因此,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现象产生的内在驱动力[18](张磊2001;周振华2002;于刃刚、李玉红2003;胡汉辉、邢华2003;陈柳钦2007;朱瑞博2003)。

(二)管制放松周振华、陈柳钦等认为,政府管制的放松是产业融合的动力。

不同产业之间往往存在着进入壁垒,而各国政府经济性管制是形成不同产业进入壁垒的主要原因。

因此,管制放松导致其他相关产业业务加入到本产业竞争中,从而逐渐走向产业融合[19](周振华2002;陈柳钦2007;孟添、张恒龙2007;李碧珍2007;朱瑞博2003)。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20](陈柳钦2007;李晓丹2003)、需求变化[21](聂子龙、李浩2003;陈柳钦2007;郑明亮2007)、范围经济[16](陈柳钦2007;郑明亮2007)及观念创新[7](张磊2001;朱瑞博2003;于刃刚、李玉红2003)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产业融合的发展。

四、产业融合的意义产业融合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组织革新、提高产业整体效益[22](李晓丹2003;何立胜2005),提升产业竞争力[23](何立胜2005;杨明强、李世新、郭庆然2004),能够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改善企业绩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24](余东华2005),促进产业融合有利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25](周振华2003;马健2003;张明之2003)。

当然,产业融合发展也对产业政策提出了挑战[26](于刃刚、李玉红2004;柳旭波2005)。

五、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一)研究结论通过研究国内外产业融合文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产业融合是一个系统性概念,包括技术融合、企业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制度融合等。

同时,它又是一个过程性概念,是在技术融合基础上,以企业融合为主体,产品融合为客体,制度融合为保障,最终实现融合型产品的市场化过程。

而且,这个过程是往复循环的过程,一次融合的实现并不代表着融合的终止,在新技术及新需求推动下,还会开始新融合。

总之,在产业融合过程中,技术融合为其提供了必备的技术基础,企业融合是产业融合的主体,产品融合是产业融合的客体,制度融合为产业融合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市场融合是产业融合的最终表现。

如图1:图1 产业融合过程图其次,产业融合是内生性动力和外生性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组织性是产业融合的内生性动力,技术进步、管制放松、企业管理创新等式产业融合的外生性动力,二者共同推进产业融合的萌芽、发展、成熟的演化过程。

最后,产业融有利于促进产业创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提高产业链条的增值空间,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市场结构、企业结构和企业绩效。

(二)研究展望上述研究成果已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一定研究基础,但产业融合还有很多问题尚研究不够,有些重要问题则被忽视,主要表现在概念界定不统一,比较模糊;理论基础薄弱,研究方法滞后;个案研究偏多,且在分析上趋向雷同,缺少创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