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的B超声像图表现分析
1.目的 在肝脏的B超检查中,肝血管瘤是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为了对肝血管瘤患
者的B超声像图特征进行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提高临床诊断的正确率,本次研究以20012
年6月~2013年1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58例肝血管瘤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对肝血管瘤的B
超声像图表现进行分析和讨论,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以2012年6月~2013年1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58例肝血管瘤患者作为
分析对象,全部患者均进行B超检查,在进行检测前,患者取常规仰卧位,如情况需要,
则取右侧卧位或深呼气,在检查过程中,医护人员对患者肝脏的形态、大小、回声进行了细
致的观察,并准确的进行了记录。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的年龄在8~
74周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5周岁。全部患者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均为进行常
规体检或对其它疾病进行B超检查时发现。 结果 患者肝血管肿瘤的直径在1.5~8.0cm之
间,其中,单发48例,多发10例。回声稍强者有52例,回声稍低者有6例,全部患者均
在经CT、MRI的隔期最终观察后证实。结论 由于B超检测具有经济、无损伤、方便等特
点,在肝血管瘤检查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了更多的
保障,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1.2 方法 在进行检测前,患者取常规仰卧位,如情况需要,则取右侧卧位或深呼气,
在检查过程中,医护人员对患者肝脏的形态、大小、回声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准确的进行
了记录。
1.3 仪器 本次研究所使用的是日本东芝Nemio型超声诊断仪,探头的频率为3.5MHz。
2 结果 患者肝血管肿瘤的直径在1.5~8.0cm之间,其中,单发48例,多发10例。
回声稍强者有52例,。这些患者在声像图方面,肝内探及类圆形或圆形的稍强回声团,边界
较为清晰,在肿瘤内部能够发现管状、大头针状的细小的无回声区,组成筛状结构,同时可
见一些肝组织小血管与病变内部联通,周边未见低回声晕环。回声稍低者有6例,患者的肿
瘤呈类圆形,边界较为清晰,全部患者均在经CT、MRI的隔期最终观察后证实。
3 讨论 肝血管瘤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若为先天性疾病,则主要是因为肝
内小血管的先天性发育异常,若为后天性疾病,则主要是因为肝内小血管组织发生感染、肝
组织局部出现内出血或血肿机化、坏死等所诱发的患者肝组织局部血液循环停滞、静脉淤血
膨大、血管海绵状扩张。如果按照病理结构对其进行划分,则可将肝血管瘤分为海绵状血管
瘤和毛细血管瘤两类,前者是由扩张的血窦构成,后者是由毛细血管构成。患有肝血管瘤的
病人一般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所以大多在进行B超检测的时候偶然发现。
在声像图方面,肝血管瘤患者主要表现为强回声、低回声以及混合回声三种类型,其中,
强回声患者较为多见,在本次研究中,共有52例患者为强回声,占总数的81.8%。有关研
究结果表明,肝血管瘤的病理组织结构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其声像图表现造成影响。患者血腔
是否出现了继发性的变化、腔间纤维结缔组织的多寡以及肿瘤内血腔的大小都会对内部回声
的表现造成影响。例如血栓的机化,若患者的肿瘤结节内部呈现出强回声光团,那么他们的
血腔往往比较狭小,并被显著增厚的纤维组织所环绕;若患者的强回声光团内可见网络结构,
那么他们的血腔会较其他患者更大,而腔间的纤维结缔组织则相对更薄;若患者的声像图为
低回声的网络状结节,那么他们的肿瘤内部会存在多个相对较大的或独立、或相互融合的血
腔,腔间主要为输送且薄的纤维结缔组织,还会有血栓形成。在那些表现为混合图像的患者
中,血管瘤会较其他患者更加巨大,血腔大小不等,腔间存在着薄厚不一的纤维结缔组织,
血腔内部则存在着钙化、肌化、出血坏死或血栓等复杂的病理变化。这些都是导致B超图
像杂乱的主要原因。如果在临床检测的过程中遇到此种病例,超声医务人员一定要做到仔细
观察,并尽可能建议进行一些其它的检查,以便进行综合判断,避免因误诊而导致患者最佳
治疗时机的错失。
一般来说,肝血管瘤病变都难以显示出血流,少数患者能够显示出病变组织内部与周围
组织通过一些或密集、或稀疏的细小静脉血管相连。小肝癌患者则大多呈现出低回声区,不
仅轮廓更加清晰,而且分布也更加均匀,有时会表现出包膜,病变内部无筛状结构。
总的来说,由于B超检测具有经济、无损伤、方便等特点,在肝血管瘤检查工作中得
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了更多的保障,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