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前后期词作风格的区别
在中国文学史上,女作家文人较少,而能够在创造艺术上取得较高成就的更少之又少,
李清照则是这一方面的代表人物。因为这位巾帼词人的横空出世,使南渡词坛放出奇异的光
彩。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
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可以说,李清照是出生在一家学术、艺术空气都十分浓厚的家庭里。
李清照自少便有诗名,她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双方共同校勘古书,唱和诗词;或鉴赏书
画鼎彝,生活比较美满。靖康二年后,她和赵明诚相继逃兵江南,丧失了向来珍藏的大部分
书画。后来赵明诚又病死健康,她就展转流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
晚年。
李清照的创作在诗、词、散文方面都颇有成就,但最突出的还是词。她早年写的《词
论》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一系列作家。她认为“词别是一家”,在艺术上
有它的特点,要求协音律、有情致,这是对的。问题在于她看不到欧阳修、苏轼等在词创作
上的革新精神,这就未免太保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她的创作成就。
李清照在宋代刊行的《漱玉词》已经失传。现在辑录的只有七十多首,其中还有些不
可靠。她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二期。前期词描写她在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我们知
道李清照出身于门第很高的宦官世家,父亲李格非是兼散文家,母亲也工文章,家庭的学术、
艺术空气都十分浓厚,而且李清照婚姻幸福、伉俪相得,夫唱妇和,生活安静舒适。这样的
环境,把年轻时候的李清照培养成一个才华焕发、有抱负、有理想、有豪爽和纯真性格的女
子。可是她又是生活在封建社会里,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处于无权的地位,因此被剥夺参
与广阔社会生活的机会。同时,她那个时代,恰是宋代理学家们变本加厉地提倡封建礼教以
控制女性的年代。她在有文化的家庭里所培养起来的卓越才能,比较健全的性格以及豪迈的
抱负和理想,不仅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还要受到社会力量的压制和束缚,以至于李清照虽不
安于“寂寞深闺”的狭小樊笼,要求有更广阔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而不可能得到实现。这就
给她带来了封建时代的妇女所不能避免的苦闷,也使得她把生活和精神的活动局限于对爱情
和对自然的喜爱上。所以,她前期词的主要内容也只有这两个方面,描写面较狭窄,但其创
作风格、思想内容还是表现突出。
李清照的爱情之歌是纯洁而生动的,请看她的《浣溪沙 绣幕芙蓉一笑开》: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倚宝鸭衬香胆,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
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这首词传神地描写了少女的娇柔神态和恋爱心理。这在封建礼教吃人的社会里,男婚
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得自由恋爱的社会里,可以说是大胆至极。她的半笺娇
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的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追求婚姻自主的民主思想。
随着赵明诚的出仕,夫妻暂离,生活出现了暂时的缺憾。李清照甜蜜宁静的心弦于是弹奏出
一首首略带苦涩和幽怨的望夫词: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
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难留。念武
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这些轻盈精妙的相思曲铭刻着女词人的情感历程。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既有婚姻来
维系,更有深厚的感情基础,虽然分离,却互相惦念,一种离愁,由两人分担。“离怀别苦”
也减轻了许多,更何况时时尚有传情锦书的慰藉。苦涩的离愁中,含有夫妻心心相印和彼此
眷恋的幸福感,是李清照爱情词的一大特点。
作为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并没有把自己完全封闭在闺房之内,而是常常走向大自然,
去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丽,以拓展胸襟,陶冶情操。如果把她前期词作中所表现的情感分为
半,可以说一半是对丈夫的钟情,另一半则是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以及对禽鸟花草的眷顾: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
这首《点绛唇》就是一幅线条清晰、情趣盎然的速写图。词中不仅有园中树木花卉茂
盛的实景描写,更主要的是词人以生动明快的笔墨勾出了自己少年时代读书之余在花园中无
拘无束游玩的情态。她生活愉快、性格活泼,在如花的年龄,渴望幸福的爱情生活。从这么
一个小小的片段,我们看到了李清照少女时代的风姿。可以说这是她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
少女时期的生活缩影。这样一个少女的性格、神情、心理活动,全词四十字就勾勒得如此生
动、细致、鲜明,不得不令人叹服:“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雨村词语》)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
荷叶老,青露洗、频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怨王孙》)
以上两首词极写了壮丽的祖国风光和迷人的自然景色,并由此抒发了她热爱自然、热
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在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看到,这两首词表现了李清照敢于蔑视封建礼
教的精神。要知道,在讲究礼教、女子受到严格禁锢的北宋时期,一个妇女能够像男子一样
大胆出游,甚至沉醉晚归,是需要勇气的。
然而这种幸福的生活并能维持多久,一一二六年,金人入侵,汴梁失守,北中国相继
沦陷。李清照美满的生活,被金兵的铁骑无情地碾碎了。她无所安居而仓皇南渡。最为不幸
的是她丈夫赵明诚的暴亡……然而,南宋小朝廷又不思抗金御侮,一味退避求和。国破家亡,
人物殄瘁,孤身一人,漂泊江南又茫无所之。这对一个封建似时代的妇女来说,是何等可怕
的命运啊!她通定思痛,怎能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她把金兵入侵,山河破碎,丈
夫亡故,漂流异乡所造成的“悲愁”宣泄于词章之中,就不可避免地弹出缠绵凄苦、深沉抑
郁的伤感情调,后人读了当然有苍凉之感了。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种“悲愁”是来自外
族入侵的兵火劫乱,是来自南宋统治集团的忍辱偷安。这种“悲愁”正好反映了当时离乱的
现实,正好控诉了金人野蛮侵略的罪行,正好鞭挞了南宋小朝廷君臣的昏庸腐朽,流露出对
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的关怀之情。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
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并序》)
这首词是一一二八年李清照至建康时所作。它通过南渡前“感月吟风”多少写意往事
的追忆和眼前流寓建康苦痛心情的描述,抒发词人自伤“老大无成”的感慨。北宋末年,毁
灭性的大变乱,引起作者生活上的巨大变化。她亲身感受到过破家亡的凄楚,使得词中的对
比十分鲜明:过去,闲居京、洛,感月吟风;如今,流寓异域,人老建康。追忆往昔,对比
目今,一切都感到没意思。试想,一个具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杯土”(《送胡松
年使金》)心愿的人,能够在“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的意境里,依然去试灯、
踏雪吗?词中反映出来的苦痛,未尝不意味着当时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广大劳苦大众也同样具
有的苦痛。
俗话说,少年丧父母,中年丧配偶,晚年丧子女,都是人生中最大的不幸。第二年(一
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的语言精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如“才
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八字,传达出心理的曲折变化:收到丈夫的来信,顿感欣
慰而喜上眉梢,然独居的寂寞毕竟难奈,相思之情又袭上心头。“只恐双溪蚱艋舟,载不动,
许多愁”(《武陵春》短短三句,也将内心的犹豫和不堪负载的愁苦量化和具体化,既曲折生
动又巧妙自然。
语言的清新素雅,和合适表现淡雅清疏的审美境界,她曾赞美桂花是“暗淡轻黄体本
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鹧鸪天》)。这既是李清照的
审美理想,也可视作其审美境界的艺术写照。无论是写情绘景还是咏物,如《醉花阴》、《怨
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和《孤雁儿》等,都不用华丽的色彩、富艳的词藻来装饰,而用
白描手法,创造出水墨般的情婉透逸的意境。
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生活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也是心灵的表现。在李清照的词作中
能把这两者很好的统一起来。作为一个女性,她有一颗需要表现和应该表现的心灵。而且,
女人的天性更纯真。女人对于生活和社会的认识更多地依靠她们的敏锐而细腻的触觉。女人
缺乏政治斗争的实践和经验,因而不善于或不惯于从政治的角度去考虑自己的行为后果。所
以,女作家常常敢于写出她们要写的东西。李清照就是这样的一个作家,她以女性的身份,
真挚大胆地表现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丰富生动地抒写自我的情感世界,不仅比“男子作闺音”
更为真切自然,而且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传统的格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可以说,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