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司环境风险分析

公司环境风险分析

环境风险分析8.1环境风险分析工作流程本次环境风险评价的工作程序见图8-1。

步骤对象方法目标8.2.1物质危险性识别本工程生产过程设计的危险物料主要为液氨,其物理化学性质见表8-1。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附录A.1中规定的有毒有害物质、易燃物质、爆炸性物质的划分,氨属于一般毒物、易燃易爆危险物质,故在实际生产中一旦发生事故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

因此,本次环境风险分析重点对氨进行分析。

8.2.2生产设施风险识别本项目涉及到氨的生产设施主要是冷却系统,该系统主要设备情况见表8-2。

表8-2 制冷机房、冷库设备清单由表8-2知,贮氨器作为本项目储存液氨量最大的装置,存在泄漏的风险,评价确定其为本次风险评价的主要功能单元。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附录A.1中有毒物质名称及临界量表,对液氨进行识别,重大危险源辨识结果见表8-3。

表8-3 重大危险源辨识结果由表8-3可知,本项目生产场所和贮存场所的贮存量为12t,超过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规定的10t临界值,为重大危险源。

8.3最大可信事故8.3.1相关事故典型案例统计分析根据本项目特点及上述确定的风险评价重点,评价单位进行了认真的资料查询,现将与本项目有关的事故典型案例列举于表8-4。

表8-4 典型事故案例一览表出表8-3可知,上述典型事故案例中发生重大环境风险事故的事故源在储存及运输阶段,事故原因突出在村质老损、违章作业、超载运输和设各故障,事故后果严重,有些甚至为恶性事故。

8.3.2事故树(ETA )分析本项目主要危害物质氨具有易燃易爆、毒害特性,从而决定了项目的危害事故存在火灾、爆炸和环境污染的可能。

不同事故其引发因素、伤害机制、危害时闻及空间尺度上有很大区别,并互相作用和影响,氨泄漏引发的事故类型树状图分析见图8-2。

图8-2 事故类型树状图8.3.3风险事故发生概率分析氪泄漏事故发生事故的原因,多出于违反操作规程、设备构件失灵、密封不合格等原因所造成。

我们对其发生的概率进行了汇总统计,其统计结果见表8-5。

表8-5 不同程度事故发生的概率氨泄漏结合表8-5中相关事故发生概率及项目这要设备情况,评价确定最大可行事故为贮氨罐发生泄漏,而贮罐因腐蚀、焊接、外力撞击等所造成的物料外泄点多集中于贮罐与进料管道连接处,评价假设贮氨器管道发生泄漏事故,造成周围环境大气污染。

8.3.4泄露事故源强(源项分析)8.3.4.1液体泄漏速率评价假设液氨从贮氨器泄漏后,厂方及时发现泄露事故并采取堵漏、倒罐等措施,大部分氨通入紧急泄氨罐内,约有10%的氨,即1.2t泄露至大气中,氨开始泄漏的同时压力迅速降低,约降为原来的1/2。

氨泄漏速率按液体泄漏速率公式计算:式中:Q L——液体泄漏速度,kg/s;C d——液体泄漏系数,此值常用0.6-0.64。

取0.62A——裂口面积,m2;取液氨接触管下截止阀接口(D=22mm)面积的20%计算,即0.8×10-4m2P——容器内介质压力,0.5MPa;P0——环境压力,1.01×105Pa;ρ——液体密度,681kg/m3;g——重力加速度;h——裂口之上液位高度,m,取0.7m液氨泄漏事故源强计算结果见表8-6。

表8-6 液氨泄漏事故源强8.3.4.2泄漏液体的挥发量泄漏液体的蒸发分为闪蒸蒸发、热量蒸发和质量蒸发三种,其蒸发总量为这三种蒸发之和。

氨的热量蒸发速度较快,即在泄漏同时,由于闪蒸和热量蒸发使泄漏后氨在短期内较快地全部挥发成为气体,而不产生质量蒸发。

因此氨的泄漏速度可近似等于其挥发速度。

8.4风险事故预测计算8.4.1预测模式和扩散参数根据无知泄漏的突发性、有毒蒸气扩散的移动性等特点,评价采用烟团模式来预测下风向落地浓度。

预测模式如下:式中:C(x,y,0)——下风向地面(x,y)坐标处的空气中污染物浓度(mg/m3);——烟团中心坐标;Q——事故期间烟团的排放量;σX、、σy、σz——为X、Y、Z方向的扩散参数(m)。

常取σX =σy 8.4.2评价标准在风险事故情况下,污染物大量排放,但历时很短,所造成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高浓度持续时间也短,人群接触有毒物质的特点是突发性时间接触,因此采用短时间接触的有毒物质的限值作为事故排放时影响评价标准。

见表8-7。

表8-7 有毒物质急性短时间接触浓度及危害8.4.3预测计算结果计算事故时,考虑事故发生频率、危害程度及最大影响区域等方面,作为保守计算,采用年平均风速(U=2.3m/s)预测对周围敏感点的影响。

氨事故发生后年平均风速条件下,D类稳定度时,贮氨罐泄漏口面积0.8cm2条件下的预测结果见表8-8。

28.4.4预测结果分析根据表8-7及8-8可知:(1)泄漏事故发生后,氨气随自然风向下风向迁移,在泄漏事故期间,下风向各处将因氨气迁移扩散作用维持一定的氨气浓度,其分布规律为近场区浓度较高,远距离浓度较低,所造成不良影响的持续特点为近场区受影响时间长,远距离处受影响时间短。

(2)在D类稳定度时,发生泄漏后,将对泄露装置下风向约123m范围内人员造成半致死危害;下风向约200m内人员造成中度以上危害,表现为强烈刺激、立即咳嗽;下风向约450m内人员造成轻度以上危害,表现为鼻眼刺激感和不适感;下风向3000m范围内短期超过居住区浓度要求,泄露结束40min后可以满足居住区标准要求。

项目贮氨罐周边3km内敏感点调查结果见表8-9。

表8-9 项目贮氨罐周边3km内敏感点调查结果一览表由表8-9可知,东刘已拆迁完毕,123m半致死范围内五环境敏感点,贮氨罐距离南王庄840m,距离某部队驻地营房600m,氨泄露影响范围见图8-3。

图8-3 氨泄露影响半致死范围示意图由图8-3知,氨发生泄漏后,短期内对距离贮氨罐较近的东刘庄影响较大,根据现状调查,东刘庄已拆迁完毕;南王庄居民鼻咽有刺激感。

因此,为避免氨事故下对周围居民的影响,应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一旦事故出现,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8.5事故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 8.5.1事故风险防范措施为尽量减少事故风险带来的危害,本项目应采取一些基本的事故防范措施,具体事故安全防范措施见表8-10。

表8-10 液氨制冷系统事故安全防范措施建议8.5.2运输影响分析本工程运输对环境的影响重点要考虑的是液氨运输,由于本项目冷却系统中液氨为密闭循环使用。

因此,厂内不设专门的备用液氨储罐,仅在需要时定期外运少量液氨补充,虽然本项目液氨运输量较小,运输事故发生的概率很低,然而一旦发生事故则后果严重,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十分必要,建议项目采取的主要防范措施如下:危险物品运输车辆配备必要的事故急救设备和器材,如手提式灭火器、防毒面具、急救箱等。

加强对车辆的管理,加强车检工作,保证上路车辆车况良好:依据国务院发布的《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有关要求,运输危险品须持有部门颁发的三张证书,即运输许可证、驾驶员执照及保安员证书;必须在车前醒目位置悬挂黄底黑字“危险品”字样的三角旗;严格禁止车辆超载、超速。

必须严格按照危险品运输的相关规定,如必须配备固定装运危险品的车辆和驾驶员,运输危险品车辆的驾驶员一定要经过专业的培训,运输危险品的车辆必须在运输道路上保持安全车速,严禁外来明火,同时还必须有随车人员负责押送,随车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

危险品运输途中,道路管理部门应予以严密监控,以便发生情况能及时采取措施。

一旦发生危险品运输泄漏事故,由当事人或目击者通过应急电话,立即通知应急指挥部,依据应急预案联络当地环保部门、公安部门、消防部门及其它有应急事故处理能力的当地部门,及时采取应急行动,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将事故控制,以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8.5.3事故应急措施8.5.3.1事故应急预案通过对污染事故的风险评价,评价建议各有关单位制定消除事故隐患的措旅和突发性事故的应急办法,编制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和周边居民应急预案。

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应见表8-11。

表8-11 突发事故应急预案8.5.3.2液氨泄露应急处理(1)当液氨贮罐压力达到某一临界值时,为确保安全,要紧急泄氨,为此,要配备泄氨阀及紧急泄氨罐,用于紧急情况下的液氨排放。

氨气有易溶于水的特性,一旦需要泄氨,应立即打开泄氨阀,并将氨气通入紧急泄氨罐内,防止空气中氨气浓度过高,造成人员伤亡。

(2)据现场情况划分警戒区,处置车辆和人员一般停靠在较高地势和上风(或侧上风)方向150m以外;根据泄露程度,必要时采取措施对附近居民进行安全、有序撤离,并对3km范围的村庄发出安全警报;(2)处置人员应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在处置泄漏或有关设备时,应穿着隔绝防化服,佩戴空气呼吸器;直接接触液氨时,应穿着防寒服装;紧急时也可穿棉衣棉裤,扎紧裤袖管,并用浸湿口罩捂住口鼻;(3)应迅速清除泄漏区的所有火源和易燃物,并加强通风;如是钢瓶泄漏,处置时应用无火花工具,尽量使泄漏口朝上,以防液化气体大量流淌;关阀和堵漏措施无效时,可考虑将钢瓶浸入水或稀酸溶液中,或转移至空旷地带洗消处理;(4)对泄漏的液氨应使用雾状水、开花水流喷淋,并尽量防止泄漏物进入水流、下水道或一些控制区;如发生火灾时应用雾状水、开花水流、抗溶性泡沫、砂土或CO2进行扑救,同时注意用大量的直射水流冷却容器壁。

若有可能,应尽快将可移动的物品转移出火场。

若出现容器通风孔声音变大或容器壁变色等危险征兆,则应立即撤离;(5)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应用2%硼酸液或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就医;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8.5.3.3事故处置二次废水应急及防范措施本项目冷却系统设备房中,贮氨罐等会发生氨泄漏,评价建议在设备房中配备NH3在线监测装置,以便及时发现NH3泄漏等事故,便于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将事故的影响降至最低,同时应安装水幕喷淋装置,一旦发生液氨泄漏,可以及时稀释、吸收部分NH3,降低事故造成的环境影响。

发生少量氨泄漏,用水幕喷淋装置喷洒,产生的含氨废水不得排入厂区雨水管道,制冷机房周围设置不低于30cm围堤收容产生的废水,废水通过管道进入事故储池(400m3);若出现贮氨罐爆炸或大量泄漏,则应用含稀盐酸的雾状水进行中和、稀释,制冷机房周围设置不低于30cm围堤收容产生的废水,事故处置后可在地面喷洒石灰水,再用水冲洗并将这部分废水通过管道收集到废水储池中。

事故储池应做好防腐、防渗处理,通向事故储池的管道应保持畅通。

收集到事故储池中的废水不得向外环境直接排放,鉴于稀氨水、氯化氨等均有利用价值,因此,评价建议项目方将该部分废水送往相应厂家回收处理,在消防废水得到妥善处置前,项目事故储池必须保证密闭,防止废水中氨的挥发造成大气环境污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