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营改增的财政经济效应

我国营改增的财政经济效应

我国“营改增”自2012年1月1日在上海1+6行业试点后,2013年8月1日试点又扩大至1+7行业,并在全国推行。

从理论和实践结合分析,“营改增”不但是我国税收制度的重要变革,同时对企业税负、财政收入、经济增长、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居民福利产生着重要影响。

一、企业税负效应“营改增”作为我国结构性减税政策中最为重要举措,具有总体减税幅度大,并呈企业、行业、产业结构性减税特征。

1.企业税负效应。

“营改增”对试点企业具有减税效应。

因为在“营改增”前,服务业缴纳营业税,服务企业从上游企业购入材料和设备缴纳增值税,购入服务缴纳营业税,无论是增值税还是营业税,均不能在服务业营业税中抵扣,从而形成重复征税。

“营改增”后,服务业缴纳增值税,服务企业外购材料、设备、服务承担的进项增值税允许在服务企业销项增值税中抵扣,从而避免了服务企业与上游企业之间的重复征税,减轻了服务企业税收负担。

截至2012年底,上海共有15.9万户企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超过90%试点企业税负明显减轻,税负有所增加的企业不到10%,减税效果较为明显。

① 主要是由于增值税进项抵扣减税幅度大于税率提高增税幅度,从而总体上产生减税效应。

2.行业税负效应。

“营改增”试点企业总体税负减轻,但有明显的行业差异性特征。

在“营改增”试点所确认的交通运输业、研发和技术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创意服务业、物流辅助服务业、有形动产租赁服务业和鉴证咨询服务1+6行业中,增税企业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租赁业。

交通运输业之所以税负上升,主要是税率由征营业税时的3%提高到征增值税时的11%,在进项税抵扣产生的减税不足以抵销税率上升产生的增税时,导致税负上升。

但从行业细分业看:航空运输由于航空用油占比较大,设备、机修、地面服务纳入抵扣范围,可抵扣进项税比例较高,虽为运输企业仍有较大幅减税;陆上运输企业由于进项抵扣比例不高,再加上道路收费等没有纳入抵扣范围导致抵扣不充分,经济不景气下企业设备购置推迟,导致企业税负大幅度增加;而水上运输企业由于“营改增”前已购运输设备,“营改增”后不再增添致使企业税负大幅上升,反之则税负大幅下降,企业苦乐不均。

而租赁业之所以税负上升,主要是税率由征营业税时5%提高为征增值税时17%,使税负较大幅度上升,但融资租赁企业实行“营改增”后实际税负超过3%部分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使融资租赁企业在享受即征即退时税负基本平衡,但地方税不退导致总体税负有所上升。

3.产业税负效应。

“营改增”不但消除了试点企业重复征税,减轻了试点企业税收负担,更为重我国“营改增”的财政经济效应*□ 胡怡建 田志伟内容提要:本文剖析了“营改增”对企业税负、财政收入、经济增长、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居民福利的内在影响,以期为促进“营改增”的深入改革,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营改增” 财政经济 效应研究*本文是胡怡建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结构性减税制度变革、效应分析和风险控制研究》(项目批准号71373151)阶段性研究成果。

①姚玉洁、徐 蕊《上海营改增一年整体减税逾270亿元,试点企业盼扩围加速》,《新华网》2013年3月3日。

要的是消除了试点企业与下游企业之间的重复征税,减轻了产业链税收负担。

“营改增”的产业税负变化取决于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如果下游企业为非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产业税负变动由试点企业税负变动来决定;二是如果下游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产业税负由试点企业和下游企业共同决定,一般情况下即使试点企业税负增加,而产业税负仍有可能减轻;三是下游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时,下游企业减税变动幅度要远大于上游试点服务企业,大致下游企业减税是上游试点企业4倍,“营改增”对下游工商企业正面激励影响要远大于上游服务企业。

因此,从试点企业看小规模企业减税要大于一般纳税人,从产业链看如果下游企业是非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小规模企业降税幅度高于大企业,如果下游企业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大企业减税幅度高于小规模企业。

 因此,“营改增”具有改在服务业,利在工商业特点。

二、财政收入效应“营改增”对企业减税也就意味着对财政减收,其财政收入效应体现在财政收入、财政补贴和财政分担三个方面。

1.财政收入效应。

由于“营改增”主导思想是作为结构性减税的最重要措施,因此,“营改增”带来的财政减收效应尤为明显。

根据2012年试点省市使用2011年资料进行分析测算:①“营改增”试点10省市年减税规模:江苏省10.84万户纳税人,减收100亿元;浙江省 14.7万户,减负60亿元;北京十多万户,减收165亿元;天津5.1万户,减税11亿元;广东(含深圳)20万户,减税150亿元;福建(不含厦门)2.3万户,减税13亿元;厦门减税12亿元;安徽4.62万户,减税27亿元;湖北6万户,减税40亿元。

10省市加总,“营改增”试点为企业减税578亿元,2012年如果按10%增长率计算,减税应为635.8亿元,如果再加上上海192.48亿元,总计828.28亿元。

由于“营改增”试点企业缴纳营业税大致占总营业税三分之一,而上述试点省市税收占全国总税收50%左右,如此推算,按1+6行业试点,“营改增”全国减税应为1657亿元(828.28亿元×2),如果“营改增”全面推行,“营改增”全国减税应为4971亿元(1657亿元×3)。

该推算与主管部门预测也较为接近,2013年8月1日起“营改增”全国推行,减税将达1200亿元,如果全国推行按全年计算估计减税在1600亿元。

②但上述估算是静态计算,如果动态计算,短期财政减收会由于刺激经济增长,而使长期财政增收。

通过使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计算,长期财政收入增长1.089%。

③2.财政补贴效应。

实施“营改增”试点后,虽然有90%以上企业税负减轻,但仍有近10%企业税负有所增加,而税负增加的主要是一般纳税人。

这是因为实施“营改增”企业中三分之二以上为小规模企业,小规模企业在“营改增”前一般按5%税率征收营业税,“营改增”后按3%征收率征税,理论上分析小规模企业减税幅度高达41.75%([5%-3%/(1+3%)]/5%),小规模企业普遍实现了较大幅度减税。

而占企业总量不到三分之一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中大致有三分之一左右企业税负有所增加。

为有效缓解这部分税负有所增加企业的暂时性困难,顺利推进试点改革,“营改增”试点地区大多专门设立“营改增”试点财政专项资金,用于补贴“营改增”后税负增加企业,实施过渡性财政政策给予扶持。

在“营改增”试点企业减税,产业链减负,财政减收前提下,对“营改增”后为数不少的税负增加试点企业给予财政补贴,会进一步增加财政支出,从而形成减税和增支两方面压力。

由于增加税负企业财政扶持由地方财政承担,从而进一步加重了地方财政支出负担。

3.财政分担效应。

“营改增”财政减收从负担主体分析,是由中央财政、试点地区财政和相关地区财政共同分担。

其中:试点企业“营改增”形成增值税增减由于不改变地方收入归属,由试点地方财政承担;试点企业对下游企业开具增值税发票形成的下游企业增值税减税,作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由中央与地方按75%和25%分担,地方分担的25%部分则由试点地区和相关地区地①种卿《营改增试点年内扩至11省市,减税效果渐显现》,《中国新闻网》2012年11月6日。

②孙维晨《营改增再扩张,减税效应放大将达1200亿》,《中国经济周刊》2013年4月23日。

③使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并从动态视角计算1+7行业“营改增”的经济影响得出。

方财政共同分担。

以上海2012年为例,实行“营改增”试点后,当年试点企业减税45亿元,试点企业开具给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增值税发票,使下游企业增加抵扣减税165亿元,其中三分之二开给上海以外企业。

按此计算,上海“营改增”试点合计减税210亿元(165+45)。

其中:中央财政承担123.75亿元(165×75%),占58.93%(165÷210×100%);上海地方财政承担58.75亿元(45+165×25%×(1/3)×100%),占27.97%(58.75÷210×100%);上海以外地区地方财政承担27.5亿元(165×25%×(2/3)×100%),占13.1%(27.5÷210×100%)。

如果不考虑其他税,中央与地方大致60∶40分担。

事实上“营改增”在减轻企业货物与劳务税同时,也减轻企业附加税,但会增加企业所得税。

其中,附加税减税23.1亿元(210×11%),由地方财政负担,而企业所得税增税57.75亿元[(210+23.1)×25%],按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60∶40分享,34.65亿元由中央财政分享,23.1亿元由地方财政分享。

因此,“营改增”最终减税175.35亿元(210+23.1-57.75),中央承担89.1亿元(123.75-34.65),占50.81%(89.1/175.35×100%),地方承担86.25亿元(175.35-89.1),占49.19%(86.25/175.35×100),中央与地方大致50∶50分担。

三、经济增长效应“营改增”的经济增长效应,可以分为资源配置效应与结构性减税效应,主要是通过结构性减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从而带动我国GDP增长。

1.结构性减税效应。

“营改增”的结构性减税使企业总体税负下降,有利于企业生存发展和境外业务拓展,从而产生扩张性效应。

一是从企业生存发展分析,服务业“营改增”,有利于减轻小规模企业税负,为中小服务企业走出困境提供了政策支持。

这是因为对小规模企业实行3%征收率,低于原营业税5%的税率,税负降幅约为40%,小规模企业成为本次“营改增”改革试点的直接受益者,“营改增”更有利于小企业生存发展。

二是从企业投资发展分析,服务业“营改增”后,试点服务企业可按增值征税,外购材料、设备和服务发生进项税允许抵扣,对于设备占比较大,进入设备大规模投入和更新企业,纳税减少,税负减轻,有利于企业加快设备更新与改造。

① 三是从企业境外拓展分析,“营改增”后对于向境外单位提供的技术转让服务、技术咨询服务、合同能源管理服务、软件服务、电路设计及测试服务、信息系统服务、业务流程管理服务、商标著作权转让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物流辅助服务(仓储服务除外)、认证服务、鉴证服务、咨询服务均可享受免税或零税率待遇,从而减轻了税负,对于跨境服务贸易具有减税激励作用。

2.资源配置效应。

资源配置效应是指增值税相对于营业税具有的税收中性特点,而产生的生产要素资源整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效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