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土地荒漠化及其治理【摘要】:土地荒漠化作为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正为世人所瞩目,并已成为联合国重要的工作议程。
文章概述了我国的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及特点,从各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原因,最后提出了我国土地荒漠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关键词】:土地荒漠化干旱现状防治措施土地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灾害。
它是指风力作用为主形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土地表面出现的风蚀和流沙堆积的沙质荒漠化景观。
土地荒漠划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前者是气候变化、土地干旱、土壤和地下水逐渐盐碱化的结果,后者则是人为的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结果,是干旱土地的复杂自然环境与人类为了保证自身生活资料而对这一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这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土地开发日趋扩大,出现了人们始料未及的全球性土地荒漠化问题,涉及各大陆的100多个国家,全球1/6的人口受到危害。
截至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为3600万平方公里,几乎等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我国国土面积的总和,而且正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每年吞噬一个比利时加丹麦。
从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的分布情况来看,亚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我国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各族人民的祖先,在创造文明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同时,也留下了生态环境创伤。
由于乱砍滥伐,盲目开垦、过度放牧以及历代战乱的破坏,森林大面积减少,农田荒芜,草原褪色,植被锐减,滚滚黄沙掩没了农田与城镇。
在西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至黑龙江省北部边缘之间形成了一道万里风沙线,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不断被扩张的沙漠所蚕食,而最终葬身于沙海;曾经是林木葱郁,经济繁荣的黄河中上游地区,因大批的森林被砍伐,地表裸露,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而沟壑万千;东、西、北三面为黄河环绕的鄂尔多斯高原,过去是一个森林茂密,草绿花香的草原生态系统,近300年来,因开垦种植,过度放牧,使它变成了“黄沙滚滚半天来,白天屋里照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半草场沙里埋”的荒凉景象。
昔日山青水秀的长江两岸及其源头,森林也因遭到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荒漠和荒漠化土地扩大的趋势仍然尤存。
几年来,我国的荒漠化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并在局部地区控制了荒漠化的扩展,但还未能从根本上扭转荒漠化土地扩大的趋势,仅沙化土地仍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蔓延,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
目前,我国的人口不断增长,但土地面积不断减少,在我们面临的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
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我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我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因此,对我们人类尤其是中国人民,研究土地荒漠化的成因,特点,现状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1.土地荒漠化的现状我国干旱区地域辽阔,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分别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镶盐渍化等4种类型的荒漠化土地,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范围广。
日益加剧的土地沙漠化,致使生态环境恶化,不断吞噬着人们的生存空间,严重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表明(2005年公布),我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
其中,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83.94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9.77%;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25.93万平方公里,占9.84%;盐渍化土地面积17.38万平方公里,占6.59%;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36.37万平方公里,占13.80%。
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北8省(自治区),占全国荒漠化总面积的98.45%。
仅我国北方地区就有荒漠化土地175.81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新疆自治区与辽宁省国土面积的总和。
我国在沙质荒漠化治理和防治水土流失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随着“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和造林绿化事业的发展,使10%的荒漠化土地得到了治理,从沙漠中新辟农田130多万公顷,4400平方公里严重退化的草场由于封育得到了恢复和保护,产草量增加20%。
但由于人们认识不一,管理体制不顺造成各部门之间的步调不一,农业发展思路不正确等方面的原因,致使这项事业至今仍处在边治理边破坏的状态。
荒漠化面积近几十年来呈不断扩展之势,沙质荒漠化土地蔓延的速度,六七十年代每年约为1560平方公里,到八十年代每年约达210。
平方公里。
现在不仅北方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分布有广大荒漠化土地,就是湿润、半湿润地区也出现以风沙和水土流失为标志的荒漠化土地。
国务院新近批准的我国沙漠化治理规划决定建立防、治、用有机结合的防治体系。
这是用系统工程方法治理荒漠化的一个良好开端。
2.土地荒漠化发展的原因荒漠化是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这种交互作用的强度、持续时间和方向性,主要取决于不同干旱区域的自然条件的特殊性和人类活动的特点。
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不仅共同发生作用,而且在其不同的组合中往往是既具有积极的影响,又具有消极的作用。
在现代土地加速荒漠化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则占主导地位。
(1)荒漠化发展的气候因素干旱缺水是土地荒漠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是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加剧了旱程度,在客观上加速了沙漠化发展。
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80年代的平均气温普遍比70年代增加了0•3~0•5℃,北京市增加了1℃,由于气候变暖,实际蒸发量加大,按照最大可能蒸发量计算的干燥指数加大,大于10℃的活动积温增加30~60℃,在周期降水量不变的情况下,干燥度增加0•5~1•2,致使土地干旱,土壤墒情较低,农区耕地不能播种,牧区牧草不能返青,土地裸露时间过长,为风蚀沙漠化发展提供了条件;二是年降雨量分布更加不平衡,春旱时间加长,春旱连接夏旱的现象增多,我国北方地区春旱的频率在55%以上,影响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被恢复,增加了春季沙尘暴发生的频率,极易产生土地沙漠化;三是降雨量总体趋减,加剧了土地沙漠化。
如河北省丰宁县80年代平均降雨量比50年代降低13%,90年代干旱趋势更加明显。
在内蒙古东部地区,20世纪50年代湖泊众多,从80年代以后逐渐缩小干涸。
以哲里木盟为例,20世纪60年代境内有大小湖泊600余处,常见积水的有400多处,积水面积290 km2,而在1984年水利资源调查时,湖泊减少到325个,常年有水的湖泊仅剩143个,水域面积只有67 km2。
在河北省坝上地区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一些有名的湖泊都已干涸,如棺材山淖尔、黄盖淖尔、张飞淖尔等,甚至大型湖泊安固里淖也只有雨后才有少量积水;四是我国北方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冬春季节西北风盛行,与大片农耕地裸露、失去植被保护时间同步,为土地沙漠化发展提供了外营力条件。
有关研究结果也同样证明了以上论述,1990年底,由国家科委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蓝皮书———《气候》,明确指出了我国北方近年干旱化的趋势,列举了西北地区干旱化的证据:一是干旱出现的频率显著增加;二是湖泊水位下降、面积缩小,甚至干涸;三是河川径流量减少;四是冰川后退、变薄,雪线上升;五是荒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明显扩展;六是指示性植被的衰退死亡等。
在论及近10 a华北地区的干旱特点时又指出,这一地区降雨量愈来愈集中在夏季,年际变率加大,干旱的发生也愈来愈频繁。
(2).荒漠化发展的人为因素1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的压力增大我国北方沙漠化发展较快地区与人口的过快增长有密切关系,如河北省坝上地区1949年人口约40万人,到1997年该区人口已增长到87•3万人,其他地区也有类似情况。
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加上长期缺乏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造成了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出现了草场超载放牧、陡坡开荒、广种薄收、乱砍滥伐等问题。
这些现象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了很大威胁,造成了土地生产能力的消退,从而加剧了土地荒漠化进程。
2•1•2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定位不准,造成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严重自然生态系统有其本身固有的特点,在没有人类活动影响的前提下,其平衡不会失调。
由于人类对其功能认识不清,长期违反自然规律进行生产活动,造成了生态恶化,大自然同样无情地惩罚了人类。
如河北省坝上地区属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带,也是内陆河流域与外流域的交界带。
这种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构成了景观生态和系统层次结构简单、食物链短、自我调节能力差的脆弱环境系统,这种生态系统很容易被打破。
数十年来,由于对该区域的生态系统功能定位不准,其生产功能凌驾于生态功能之上,造成了本区目前存在的一系列生态问题。
有关资料表明,河北省坝上地区1949年草原面积约150万hm2,占总面积的80%,到目前已减少到51万hm2,而耕地面积从1949年的40万hm2增加到现在的80万hm2。
结果造成了坝上地区草原退化、载畜量降低、土地沙化严重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2•1•3水资源调配和开发利用不合理,引起土地荒漠化发展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化的原因首先在于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人为因素则往往是诱发和推动因素。
例如:近10 a北方的干旱化,其原因主要是降雨的减少,但对这一地区来说水资源的利用不当,地表水在上游被劫夺和对地下水的严重超采可能成为主因。
这一方面科尔沁草原地区西辽河的断流和大批湖泊淖尔的干涸是最有力的证据。
地下水超采之后近层土壤水分减少,土地干旱加重,从而使潜在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增大,为荒漠化和沙漠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在干旱地区有限的水资源成为维护生态平衡的关键,而我国大部分干旱区缺乏这一认识,只注重水资源的生产和生活功能,而对其生态功能认识不足,结果引发了人为生态灾难。
如由于上游地区拦蓄用水过度,使下游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地表水和地下水源严重不足,沙漠化迅速发展,沙漠化土地从1975年的3 400 km2扩大到1986年的近6 000 km2。
同样,由于塔里木河上游拦蓄用水过大,使下游地区经常断流,结果造成下游地区沿岸大批胡杨死亡,绿洲萎缩或消失,沙漠化土地迅速发展。
由于生产用水增多,过度开采地下水的现象也较普遍。
如河北省尚义县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把种植错季蔬菜作为当地农民新的增收渠道,但蔬菜耗水量大,局部区域30 m以上的浅层水已开发枯竭,开始打80 m左右的深井,开采中层水。
此类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否则后果严重。
2•1•4全社会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人类需求和土地资源保护的矛盾始终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在发展经济和增加收入的同时,缺乏对土地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也是导致荒漠化土地发展的原因。
人口增长和对粮食的需求,使耕地挤占了牧场,草原面积缩小;牧畜数量增加,使草场严重超载;草场超载的结果导致草场严重退化,加上牲畜的反复践踏,引起草原沙漠化的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