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是什么?
答:食品腐败变质主要分为四类:
一是微生物的繁殖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其中微生物是引起食品
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它的变质机理是,腐败微生物常以蛋白质作为
构成它本体的可塑材料,又作为摄取能量的来源。鱼、肉、乳等食品,
在腐败微生物(微生物分泌的酶)的作用下,复杂的高分子物质逐渐
分解为低分子物质,并产生异常气味,改变原来的色泽及形态,同时
产生有毒物质。这类食品腐败变质主要考虑微生物的防止,包括1.
杜绝或减少微生物的存在,如采用杀菌剂,射线处理等。2.食品加工
及流通过程中要保持清洁卫生,防止食品被再次污染。3.对于大多数
食品,则是控制微生物的生长环境,如食品的水分、营养、PH值、
温度、氧等,破坏微生物生长繁殖条件中的任何一项或几项都可以防
止其生长和繁殖。
二是由食品内部酶的作用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食品内部常含有
脂肪酶、蛋白酶、淀粉酶、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等,这些酶的作
用会加速食品的代谢,促使食品逐渐变质,如肉的后熟过程,苹果、
洋芋削皮后放于空气中的褐变。酶促褐变的机理主要是,蘑菇、薯类、
水果等在发生机械性损伤时(如削皮、切开、压伤、虫咬等)时,会
发生霉促褐变。在完全健全的水果组织中,所含有的酚质氧化与还原。
可说同步进行,保持平衡状态,当水果硌伤或去皮后,水果组织就失
去了这种平衡,即氧化多而还原少,于是发生醌的聚合,生成一种黑
色物质,也叫根皮鞣红。水果组织与空气接触的时间越长,变色越深。
这类食品腐败变质主要考虑酶作用的防止,包括使酶钝化(热烫等),
使用酶抑制剂(SO2、食盐、亚硫酸盐等),隔绝氧(切丝马铃薯浸水),
调整pH(使pH<3),用VC处理(使褐色物质还原)等措施皆可以防
止酶的褐变。
三是由空气中氧的作用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如油脂的氧化酸败、
维生素的氧化变质、色素的氧化变色等,天然油脂在空气中自发进行
氧化作用,发生酸臭和口味变苦的现象,称为酸败(或称蛤败),原因
是脂肪中不饱和酸被空气中的氧徐徐氧化,生成过氧化物,过氧化物
继续分解产生低级的醛和羧酸,这些物质使脂肪产生令人不快嗅觉和
味觉。它的变质机理是,不饱和酸可被空气中的氧徐徐氧化,这种氧
化通常称为自动氧化。油脂,尤其是含有大量不饱和酸的油脂易被氧
化,而随着氧化的进行,营养价值下降,最后产生毒性。人体摄取酸
败油脂会引起腹痛、腹泻、呕吐等急性中毒症状,若长期微量摄取,
会引起肝硬化、动脉硬化等症。这类食品腐败变质主要考虑油脂酸败
的防止,可以使用抗氧化剂,包括天然抗氧化剂和人工抗氧化剂,天
然抗氧化剂主要有:生育酚、抗坏血酸、芝麻酚茶多酚、愈创木脂、
植酸。合成抗氧化剂主要有: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二丁基羟基
甲苯(BHT)、没食子酸丙脂、叔丁基对苯二酚。抗氧化剂在实际使
用中,可将几种抗氧化剂联合使用,可达到增效的目的。另外,某些
酸性化合物,如抗坏血酸、柠檬酸、磷酸等,它们本身抗氧化能力不
强,甚或没有,但也可对抗氧化剂起增效的作用。
四是淀粉的老化引起的变质,这是淀粉类食品常见的一种变质现
象。淀粉老化的机理是,在淀粉粒中,淀粉分子彼此排列得非常紧密,
它们在OH基间通过氢键形成极致密的疏水性微胶粒(微晶束)构造。
这种存在状态即是β-淀粉。β-淀粉无食味,酶不易作用,难于消化,
碘吸附性差。淀粉粒与水共同加热,分子间氢键受破坏,分子水合膨胀,
温度达60~70℃时便成糊状。微胶粒结构消失,酶易作用,易消化,
遇碘呈蓝色。温度在30℃以下,部份淀粉分子通过氢键结合,逐渐
按次序紧密排列起来,所含水分逐渐被排挤出,α一淀粉又部份地恢
复为β一淀粉。这类食品腐败变质主要考虑淀粉老化的防止,它包括
进行脱水干燥,并在保存中防止吸湿返潮。避开0~10℃温度范围。
冷冻食品采取速冻方法,解冻时也要急速加温,使其尽快通过易致老
化的温度区。油脂和砂糖的添加及选择适当的乳化剂,对防止老化也
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也有利于维持食品的保水性。米饭的淀粉含量高,
水分含量也多,通常冷却后即开始老化,特别是冬天,可迅速干燥成
脱水米饭后加以保存。已经老化的米饭,一般的蒸煮加热不能再复原
为α一化状态,除非用高压蒸煮或微波炉处理,可以回复至α一化状
态。面包的老化,通常由添加油脂、糖、乳化剂等辅料加以解决。面
包的食味降低不仅是由于淀粉老化的缘故,且与面筋质的硬化也有密
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