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5X61,卑弥呼:卑弥呼(有的史书也写成“俾弥呼”)是日本弥生时代邪马台国的女王,在《三国志·魏书·倭人传》中,记载她是汉桓灵年间倭国纷乱时代邪马台国的女王,相传在位七十余年。
但是由于日本当时并无史书,关于她的真实身份,众说纷纭,并无定论。
2,圣德太子改革:7世纪初圣德太子接受中国的尊王大一统思想,试图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来挽救社会危机,为此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它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奠定了中日平等友好邦交,积极摄取中国文化,为日本日后的文明与进步以及大化改新奠定了基础。
3,应仁之乱:应仁元年(1467)至文明九年(1477),日本室町幕府末期封建领主间的内乱,促使了旧势力的没落以及新兴势力的抬头,日本步入战乱期,时人称为战国时代。
4,战国大名:战国大名是日本历史上的大封建主。
战国时期(1467——1590),各守护大名之间混战不已,一些在地方上拥有实权的幕府中、下级武士和国人领主,乘机扩充力量,形成了独立于幕府体制之外的大封建主,即战国大名。
战国大名采取富国强兵的政策,励精图治,积极发展经济,渐渐发展成为一股统一的力量。
1573年尾张国大名织田信长推翻了室町幕府的统治。
5,参觐交代:是日本江户时代一种制度,各藩的大名需要前往江户替幕府将军执行政务一段时间,然后返回自己领土执行政务。
这既限制了大名的财力,又浪费了大名的时间,还得到了大名的人质(大名的妻子),三管齐下,极大地压制了大名的反心,迫使大名对幕府效忠,这成为了德川幕府能够维持二百多年稳定统治的一个重要原因。
6,镰仓幕府:镰仓幕府(1185年—1333年),是日本历史中以镰仓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武家政权。
1185年(文治元年)幕府在镰仓成立,1333年(正庆二年,元弘三年)幕府灭亡,经历149年。
7,遣唐使: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
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8,公武合体运动:日本幕末,西方的冲击促成了日本的民族危机,同时,也加深了幕府统治的危机.以西方冲击为契机,受控于幕府的朝廷和强藩提出了重新分配政治权力的要求.于是,幕府、朝廷、强藩进行了一场政治上的整合运动,即公武合体运动.公武合体运动是三支政治力量为各自利益而相互妥协的矛盾产物。
9,岩仓使节团:以右大臣外务卿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以大久保利通(大藏卿)、木户孝允(参议)、伊藤博文(工部大辅)、山口尚方(外务少辅)为副使,共48人,另有50多名留学生随行。
日本政府使团通过欧美之行看到了日本与西方在经济、文化上的巨大差距,加深了民族危机感,同时激发了努力学习西方文明的动力。
找到了“内治优先”,发展日本资本主义的切实可行的道路,基本上使日本政府形成了推行改革的指导思想。
但明治政府的领导者们在选择本国发展道路的过程中,缺少长远眼光,似有急功近利之嫌。
10,西乡隆盛:西乡隆盛,(1828年1月23日-1877年9月24日),是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幕末)的萨摩藩武士、军人、政治家,他和木户孝允(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并称“维新三杰”。
前期一直从事于倒幕运动,维新成功后鼓吹并支持对外侵略扩张,因坚持征韩论遭反对,辞职回到鹿儿岛,兴办名为私学校的军事政治学校,后发动反政府的武装叛乱,史称西南战争,兵败而死。
11,天皇机关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著名自由主义学者美浓部达吉提出的一种企图削弱天皇权力,提高议会作用的主张。
认为天皇只是国家机关之一,天皇并不等于国家,国家主权不属于天皇个人,天皇只是依据宪法行使国家主权。
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议会地位的提高产生了影响。
12,洛克希德贿赂事件:洛克希德事件,发生于1976年与昭和电工事件、造船丑闻事件、里库路特事件并称日本战后四大丑闻事件。
然而洛克希德事件并不是由日本司法机关发现的,而是始于1976年2月爆发在美国的洛克希德公司行贿案。
洛克西德公司是当时美国最大的飞机制造公司和军火供应商之一,该公司主要是依靠行贿打开国外市场的,因此,美国的许多飞机制造商向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跨国公司小组进行了举报。
13,旧金山体制:1951年9月4日,美国在旧金山召开了对日媾和会议,有52个国家参加。
9月8日和会签订了《旧金山和约》。
和会上,苏联等国质疑和约草案,但在美国的强制下,最终有49个国家在和约上签字。
根据《旧金山和约》,1952年美国结束了对日公开占领,日本取得了形式上的独立,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继续受美国控制。
上述条约和协定的签署,虽然在法律上承认了日本的独立地位,但事实上,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继续牢牢地控制着日本,日本处于美国的半占领之下,这就是所谓的“旧金山体制”。
14,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日本1961~1970年间的经济发展计划,意指在一个相对确定、较短的时期内,通过提高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效率和效益、显著提升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建立健全政府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机制等方式,实现居民收入翻番目标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方案。
该计划由池田勇人内阁制定并实施。
效果: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实际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1.6%和11.5%,超过计划规定的目标;实施计划的第七年,便实现了国民收入增长1倍;人均国民收入从1960年的395美元,增加到1970年的1592美元;10年间实际工资平均增长83% 。
1970年该计划完成之时,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已先后超过法国和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
但是,通货膨胀、两极分化、大都市人口过密化和农村人口过疏化等问题愈益严重。
在日本经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5,战后政治总决算:1983年1月,中曾根作为内阁总理大臣在国会上发表施政演说时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问题,即对战后日本的国内国际政治进行总结;改变国民政治意识,去掉战败国的阴影;以综合安全保障战略为核心,在财源分配上腾出力量,加强对外援助,以发挥日本对争取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作用,确立日本在国际事务中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政治大国地位。
16,关原之战:是日本安土桃山时代以及战国时代德川家康与石田三成在美浓国关原地区的一场战役,是应仁之乱以来全日本的最大规模的内战。
最终德川家康取得了统治权,为其建立德川幕府奠定了基础。
二、简答(2X15)1,简述圣德太子改革的背景、内容与影响。
背景:圣德太子自593年担任摄政以来,即致力于提高王权的改革。
圣德太子执政时期,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隋朝;朝鲜半岛上新罗强大起来,占据汉江、洛东江流地域,这些国际形势引起圣德太子的极大注意。
他接受中国的尊王大一统思想,试图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来挽救社会危机,为此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内容:1.划定冠位12阶 2.制定17条宪法 3.提倡佛教 4.恢复中日邦交 5、编纂史书影响:圣德太子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压制了氏姓贵族的势力,在贵族中间打下了皇权思想的烙印,为后来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思想基础,并通过向中国派遣留学生,给中小贵族授与冠位等形式,培养了人才,所以说圣德太子的改革是大化改新的准备和先声。
但圣德太子的改革是极不彻底的。
冠位制是在没有废除氏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且仅在畿内及其周边地区的中下级贵族中实行。
17条宪法作为训诫,只能起到教化作用,没有更大的约束力。
更主要的是没有触动当时社会症结的部民制,所以削弱氏姓贵族势力,提高皇权是极为有限的,更不可能解决国内的阶级矛盾,挽救社会危机。
2,简述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与主要政策。
背景:1、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
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只有荷兰与中国的商人被允许在原本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长崎继续活动;此外德川幕府亦严禁基督教信仰。
2、同一时期,在日本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
作坊内出现了“雇用工人”制,形成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
商人们感觉到旧有制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于是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
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
3、由于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德川幕府再度成为日本社会讨伐的目标。
日本封建阵营出现分化,中下级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势力,号召尊王攘夷。
4、幕府末期,在经济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出现了所谓豪农豪商阶层。
下级武士中的革新势力和出身豪农豪商的志士,联合与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强藩和皇室公卿等,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展开了要求改革幕政、抵御外侮的斗争,并在人民群众推动下,发展为武装倒幕。
主要政策:1、政治方面:(1)废藩置县(作用:消灭了封建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2)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2、经济方面:大力进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1)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2)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3、军事改革: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3,简述江户时期闭关锁国体制的形成过程与影响。
过程:日本闭关锁国是日本江户时代德川幕府实行的外交政策。
在1635年开始实行,直到1868年德川幕府被推翻为止。
十六世纪,葡萄牙人来到日本,向日本人民传天主教,饱受压迫的日本农民很快接受了天主教。
为禁止人民信教,幕府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全面锁国,自1633年到1639年连发五道锁国令,规定全国检举天主教徒,不给天主教在日本有一点立足之地。
并禁止一切西方人来日贸易,同时规定日本人在海外者不许回国,日本人不得出海。
影响:闭关锁国维护了日本内部的自然经济发展,巩固了幕府统治,在一定程度下维护了日本独立,但最大影响是其局限性,在于科技水平逐渐落后于世界,实质上并未从根本上抵制外国侵略.。
4,简述明治宪法的背景与特征。
背景: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为了废除不平等条约,与欧美列强建立平等外交关系,需要一部近代的宪法。
但在当时,除了欧美诸国之外,尚无一个实现立宪政治的国家。
尽管日本民间也有许多宪法草案,但在宪法起草的核心人物伊藤博文看来,“许多草案错将英国、美国和法国的自由主义言论视为金科玉律,企图颠覆国家的统治秩序。
”奥斯曼帝国虽宪法仅仅2年后,宪法政治就不得不遭遇早夭的命运。
日本国内的一部分保守派也希望建立绝对君主制体制。
因此,伊藤等人希望能够找到一部适合日本现状的宪法。
这需要以天皇为中心团结全国国民,并赋予议会一定的权力,并能够平衡各方的力量。
特征:该部宪法,兼具立宪主义和国体论的要素,一方面基于立宪主义确立了议会制度,但另一方面议会的权限也受到国体的制约和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