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嵇雪华)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嵇雪华)
12
保护体系创新
构建“三分”保护体系
名城保护 体系
分层次
分年代
分系列
厘清空间关系, 全面保护与重
点突出结合
彰显历史文脉 的延续性与可
读性
促进历史文化 专业性保护与
发扬
13
保护体系创新
构建“三分”保护体系
保护 保层护次 层次
保护对象 保护对象
保护内容 保护内容
➢ 分层次保护
保护
层次 市保护区对:象约1936平方公里保护(内扣容除历史城区、 整体城格区局与)风。貌重水点陆双保棋护盘格名局镇,整名体村建筑和风自貌然山水。
1、省级以上文保单位完好率(%)
100
100
100
2、市级文保单位完好率(%)
85
98
80
3、控保单位完好率(%)
75
85
70
4、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率(%)
100
100
100
5、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率(%)
85
90
80
6、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率(%)
75
80
70
7、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
泽镇、黎里镇历史城区
历史河道 大运河、胥江、元和塘、娄江 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明月湾、陆巷
历史文化名镇 中2国个历苏史州文历化史名城文镇化区:名木村渎:溪港、龙泉嘴
历史文化名村、 10个控制保护古村落:杨湾、三山岛、东村、
控历制史保老护街古村落陆墓老街、葑门横街 堂里、甪里、东西蔡、徐湾、植里、后埠、南
传统产业 空间结构 人口结构 交通引导 保障机制 信息系统
6
创新总结
理念创新 目标创新 体系创新 方法创新
全面的名城保护观
保护示范区
多视角保护体系
关注发展
全面保护、专业保护 合理利用、有效利用 特色发展、协调发展
人本性保护 专业化保护 发展性保护 示范性保护
名城整体: “三分”体系
历史城区: 系统保护 本体保护
名城整体: “三分”体系
历史城区: 系统保护 本体保护
传统产业 空间结构 人口优化 交通引导 保障机制 信息系统
9
保护目标创新
总体保护目标
国
家
人本性保护
历
史
文
专业化保护
化
名
城
保
发展性保护
护
示
范
示范性保护
区
关注生活质量 提高居民收入 改善宜居环境
分层次 分年代 分系列
统筹协调 有机更新
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 传统产业提升示范 民生改善示范 传统民居宜居示范
交通系统
统
防灾系统
保 公共服务设施系统
护 市政配套设施系统
的 保 护
本 体 保
护
格局风貌 传统街区 传统民居 文物古迹 工艺材料
传统产业保护
古城人口容量
完善保障机制
辅助系统 公众参与 制度政策 完善法律
近期行动计划
相关规划编制 近期建设项目 相关研究项目 产业扶持项目
建立档案系统
信息数据库 分类查询 统计分析 辅助决策 扩展性
隋-元
运河大市、 江南枢纽 河道水系
游线路;恢复被填埋的 部分历史河道;古城外 重点加强相关历史文化
村镇的保护。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
明清
丝织首府、 商业都会
历保行等保工产相史护业护业工关地传会传的艺遗段统馆统生、存商、丝产管业行织场理老业业所机字习、、构号俗手生等、重整街完继工产点合巷善续程地打一;环实;竖造批设古施在立恢传置城河城标复统家步道市识、 产 居 行 水 的 。提业式系质重升特旅统提要、色馆;升遗;
5
传统体育、游艺与
杂技
2
159
类
别
年
代 宋以 前
宋
古遗址
55
-
古墓葬
22
7
古建筑
4
37
石刻
2
2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
合计
83
46
元
明
清
民国
建国 后
不详
-
3
1
-
-
1
-
19
12
-
-
-
12 210 2010 68
-
13
5
7
13
6
-
-
-
-
-
407 34
-
17 239 2036 481 34
14
3
名城特色
2
特色挖掘
历史文化脉络研究
•文化脉络的传承、空间形态的演变
历史文化资源的梳理
•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年代、分 类型、 分等级
传统产业的梳理
•产业特点、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发 展条 件分析
分等级 分类型 总计
物质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 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包括 世界文化遗产) 省级文保单位 市级文保单位 控制保护单位 文物登录点
古遗址 古墓葬 古建筑
石刻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
建筑
2950
9
43
71 387 496 1953 60 60 2354 35
441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
5
国家级(包括世界
文化遗产)
27
省级
20
市级
33
区级
79
பைடு நூலகம்
民间文学
11
传统音乐
6
传统舞蹈
6
传统戏剧
6
曲艺
1
传统美术
15
传统技艺
86
民俗
21
传统医药
特色发展、协调发展
•将历史文化融入名城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各个层面,凸显名城文化特 色;实现名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统筹协调、相互支持
8
创新总结
理念创新 目标创新 体系创新 方法创新
全面的名城保护观
保护示范区
多视角保护体系
关注发展
全面保护、专业保护 合理利用、有效利用 特色发展、协调发展
人本性保护 专业化保护 发展性保护 示范性保护
14、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平方米) 2.8
3.0
--
15、每万人拥有社区医疗机构床位数(张)
5
6
--
16、每千名老人拥有社会养老机构床位数(张)
35
45
40
17、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100
100
99
18、公共交通出行率(含轨道)(%)
30
40
30
19、慢行出行率(%)
54
47
--
20、河道水质达标准
树树名名木木等等传传统统要要素素
14
保护体系创新
构建“三分”保护体系
➢ 分年代保护
年代 特色 重点保护内容
利用策略
历史场景
着重展示整体的城市格
隋以前 吴军文事化重中地心、子城城河遗水址系、等城墙遗址、局择物和合馆重适,要位对历置外史设公遗 立 开迹考展,古示选博。
保护大运河历史航道 组织大运河遗产专题旅
保护传统民居
保护民族工业遗存、 对民国建筑较为集中的
商号店铺
街巷整治修复;利用里
弄住宅引入书场、会所、
民国
城市花园、
家居式旅馆等功能;利
休闲都会 保护名人故居、里弄 用名人故居建设博物馆、
住宅等
展示馆;对遗留下来的
工业遗存提出分类综合
利用措施。
工业遗产
建国后
代表性市政设施 几经波折、 代表性商服设施
传统产业 空间结构 人口优化 交通引导 保障机制 信息系统
7
保护理念创新
全面保护、专业保护
•建立保护框架,形成时空保护体系,统筹保护与发展;厘清历史文化遗产 的年代、类别与文化特性,提升专业化、精细化保护水平
合理利用、有效利用
•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利用;利用突出历史文化价值,注重合理发挥历 史文化资源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实现有效利用
12
10
--
8、传统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
35
25
--
9、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12
10
12
10、家庭住房成套比例(%)
95
98
--
11、传统民居户均住房面积(平方米)
50
70
--
12、社会登记失业率(%)
4.0以内 3.5以内
4.5以内
13、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2.5
13.5
太湖、阳澄湖、澄湖、大运河、吴淞江、望虞 历史环境与风貌
河、穹窿山、天平山、灵岩山、阳山、以及光 (自然山水) 四角山水:东北部的阳澄湖,东南部的独墅湖、
福景区、西山景区和东山景区内的众多山体等 金鸡湖等,西南部的上方山、七子山、石湖, 山水格局 西3北个部中的国虎历丘史、文三化角名咀镇等:同里、甪直、东山 历史文化名镇 视4线个走省廊级:历“史狮文子化回名头镇望:虎西丘山”镇、光福镇、震
10
保护目标创新
历史城区保护目标
➢ 遗存保护 ➢ 经济发展 ➢ 人民生活 ➢ 公共服务 ➢ 环境质量 ➢ 文化特色 ➢ 社会组织
历史城区保护与发展指标体系表
类别
历史 遗存 保护
经济 发展
人民 生活
公共 服务
环境 质量
文化 特色
指标
目标值
“十二五”期
近期
远期
末目标值
(2020年)(2030年) (2015年)